![]()
今天我们继续讲述关于那座巨大的、被废弃的核武器中央储存基地“诺夫哥罗德-18”的多篇系列故事。这一次,我们将展示其境内保存情况最好的早期 RDS 系列核弹存放库之一,被称为“7A号设施”,它是根据一项实验性工程于 1955–1956 年建造的。
关于基地本身的历史,我们已在本系列文章的第一部分中写过,这里不再重复。
在开头我们想先说明一点:在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Rosatom)网站上公开出版的《诞生于原子时代》一书(作者为俄国核盾牌早期创建者之一 N.S. 比留科夫),以及国防部第12总局的摘要资料与战略火箭军手册中,都对核武器的研制历史有相当详尽的叙述,包含大量日期、命令与姓名。尤其关于这座基地的内容相当多,因为它属于此类设施建设的第一波。这些资料早已过时,其中并无任何机密内容。
如今,储存核武器已不再需要如此巨大的空间与大量建筑,因为这些武器早已不再以大量组件拆解的形式储存。曾经需要多栋建筑、占地数公里的东西,现在完全可以放进一座小型现代化设施内。正因如此,旧式军火库被逐步退役。
![]()
迎面而来的,是我们已十分熟悉的伪装工程结构,它位于人工堆成的山丘之间,设有供专用车辆使用的两个入口,其中便是通向地下核弹存放库的入口。
![]()
伪装设施的一部分被一个设有三台空调设备的大厅占据,这些设备用于在存放舱室中维持特定的温湿度环境。
![]()
这些设备的残骸至今仍留在原处。
![]()
![]()
车辆入口通向装卸平台。
![]()
入口旁还设有变压器间、卫生间和教学教室。
![]()
![]()
装卸平台上有一口货物竖井,过去其上方安装着一台桥式起重机,用于将产品从竖井中吊起并转运到专用车辆上。
![]()
在竖井底部设有规范性作业大厅。
![]()
竖井旁设有供军官和工作人员通行的下行通道。
![]()
![]()
![]()
该通道通向规范性作业大厅。
![]()
![]()
这是作业大厅本身。
![]()
从大厅向人工山体内部延伸出一条装载暗道,暗道内铺设了窄轨铁路,用于运送装有产品的小车。
![]()
暗道尽头是一座更宽敞的大厅,里面设有两个转盘,用来在将产品装入或卸出存放舱室(“笔纳尔”)时,让运输小车掉头。
![]()
总共有三个存放舱室。
![]()
每个舱室入口都由厚重的钢筋混凝土防护滑动闸门加以保护。
![]()
在其后方曾经安装过金属密封大门。
![]()
通往缓冲闸室的通风系统扩张腔。
![]()
第一个存放舱室内有两个平台,用于将产品以无起吊方式转移到存放位置。
![]()
作为实验,在此处及相邻的存放库中,舱室(笔纳尔)采用了拱形天花结构建造。而在之后以基坑方式建设的存放库项目中,这种设计被放弃,改为采用平直天花。
![]()
![]()
第二个存放舱室。
![]()
与前一个完全相同。
![]()
![]()
![]()
以及第三个。
![]()
只是其中没有设置扩张腔,而是建了一间用于存放消耗性文件的房间。
![]()
![]()
此外,它内部也没有铺设轨道,因此入口前也就没有转盘。
![]()
这个大厅中过去安装过一台龙门吊,推测当时在这里存放的是 RDS 系列核弹的弹体。
![]()
![]()
在大厅尽头的木制大门后面,还有一条暗道。
![]()
用于停放运输小车。
![]()
并通向另一口用于紧急出口的装载竖井。
![]()
![]()
此竖井曾被混凝土板覆盖并埋入地下,一旦主入口被摧毁,就应该从这里开启竖井,通过其转移产品。
![]()
就是这样一个保存状况良好的存放库。在接下来的部分里,我们会展示数个其他设计方案的存放库,本篇暂时到此结束。
![]()
感谢观看,我们下次再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