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海域近期因美国海军的一项打捞行动再度引发关注。上月,美国“尼米兹”号航母在南海先后发生两起坠机事故,MH-60R“海鹰”直升机与F/A-18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相继坠入海中。为回收这两架战机,美军在11月初紧急调派第7舰队的“萨尔沃”号救援打捞船赶赴现场,目前该船已在事故海域就位。然而,南海变幻莫测的洋流让这场打捞行动充满变数,而美方媒体伴随打捞行动的一番“特殊表态”,更凸显出其深层的战略焦虑。
![]()
作为此次打捞任务的核心力量,“萨尔沃”号堪称美军深海救援的“老将”。这艘隶属于第7舰队军事海运司令部的专业打捞船,自1986年服役以来,便以多功能性和深海作业能力见长。其77.7米的舰长、15.2米的舰宽搭配3200多吨的排水量,为深海作业提供了稳定平台,舰上80名船员涵盖打捞、潜水等专业领域,形成了完整的作业团队。从技术配置来看,该船的动态定位系统能在复杂洋流中锁定目标,前后两套吊臂最大起重量分别达7.5吨和40吨,可覆盖1000至4000米深海的起吊需求,300米深度的潜水作业能力更能支撑机体加固等精细操作。2018年在帕劳海域成功打捞二战飞机残骸的经历,更让美军对其寄予厚望。
但“老将出马”未必能旗开得胜。此次打捞面临的挑战远超以往。从事故本身来看,短短30分钟内连续两架战机坠海的罕见情况,让美军调查陷入困境——没有机体实物作为分析依据,机械故障、操作失误等可能的事故原因都无法得到证实。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曾猜测燃油问题或许是诱因,要么是供应商掺杂使假提供劣质燃油,要么是航母输油管道老化泄漏造成污染,但这一推测缺乏实物证据支撑。尽管这两架战机总价值高达1.1亿美元,美军也紧急派遣安全调查委员会赶赴现场,但业内普遍认为,长时间深海浸泡早已让战机设备彻底损毁,所谓“守护资产”实则是为了获取黑匣子中的关键数据。
![]()
深海打捞的“高难度”属性更让此次任务雪上加霜。放眼全球,仅有中、美、法、俄四国具备3000至4000米深海打捞能力,足见其技术门槛之高。回顾近年案例,2021年英国F-35B坠海后,因自身无力打捞只能求助美意两国,即便有美国支援,完成打捞也耗时三周,且战机早已失去修复价值;同年美国自家F-35C在南海4000多米深海坠机,耗时一个多月打捞上岸后,机体仅剩框架,核心设备尽失;2019年日本F-35A坠海更是连完整机体都未能找到,仅回收了黑匣子。参考这些案例,单架战机打捞周期通常超过一个月,此次双机并行打捞,耗时突破两个月已成大概率事件,黑匣子能否顺利回收更是未知数。
![]()
相较于打捞本身的困难,美方媒体借机炒作的“中国抢捞”论调更显荒诞。在这些媒体口中,即便战机已沦为空壳,也绝不能让中国“抢先获益”。这种说法显然忽视了中国国防工业的跨越式发展。如今中国舰载机体系已日趋完善:歼-15作为自主研发的双发重型舰载机早已批量列装,弹射版本歼-15T性能再升级;第五代隐身舰载机歼-35更已完成研发,并在福建舰上成功实现弹射测试,综合性能远超F/A-18F。在直升机领域,直-20系列已实现技术成熟和体系化部署,成为新一代舰船的标准配置,其性能与MH-60R相比毫不逊色。
军事专家直言,若在二十年前,中国或许会对这类装备保持研究兴趣,但如今中国已构建起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自研装备在技术和性能上均实现赶超,美国坠海的两架战机早已不具备值得研究的价值。美方之所以频频渲染“中国抢捞”论,本质上是对自身技术优势下滑的焦虑,以及对中国国防工业发展的认知错位。这场南海打捞行动,与其说是在回收失事装备,不如说是美方战略焦虑的一次集中暴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