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1月17日下午,“品牌引领发展,非遗点亮生活”2025非遗品牌推广周新闻发布会在海埂会堂召开,相关部门介绍活动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
云南是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交相辉映的宝地,拥有1.5万余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包括国家级145项、省级1033项。全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3万余人,其中国家级160人、省级1929人。丰富的非遗资源为云南传承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省提供了重要依托,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5非遗品牌推广周活动
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将于11月22—28日在云南大理举行
立意高远,构筑非遗品牌发展新高地
2025非遗品牌推广周聚焦“品牌引领发展,非遗点亮生活”主题,旨在搭建一个高规格、全国性的非遗品牌交流与合作平台,通过品牌化引领,提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相关单位的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促成非遗品牌与市场的精准对接,引导社会各方凝聚非遗规范管理共识,持续提升非遗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
内容丰富,打造“1+4+N”系列活动矩阵
本次品牌推广周形成以“1场启动仪式、4大核心板块、N场特色配套活动”为主干的丰富内容。
“1”,即一场启动仪式,凝聚行业共识。启动仪式将于11月23日上午9:00在大理市天憙园举行。现场将发布2025年前三季度“非遗好物·国潮焕新——四季非遗购物月”工作成果,集中推介“遇见云南”非遗好物、非遗美食和非遗工坊品牌,邀请相关机构、平台介绍2025年非遗品牌建设进展情况,并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相关社会组织提出非遗品牌可持续发展倡议,为全国非遗品牌建设凝聚合力。
“4”,即四大板块,贯通产学研用。一是“非遗好物·国潮焕新”非遗品牌展示展销活动,将于11月23—27日在大理市天熹园开展。活动以非遗好物为核心,遴选全国120余家优秀的非遗品牌,按照金工千锤、木石天工、经纬拾光、纸墨春秋、烟火匠心、古艺今风六大主题分区列展,集中呈现传统工艺、传统美食等领域的精品力作。活动现场不仅可观、可赏,更可购、可体验,力求打通从文化认知到商业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二是“文脉永续·品牌筑梦”—非遗品牌建设研讨活动,将邀请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专家学者,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地方文化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共同研讨非遗品牌建设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经验。三是“山河日新·焕彩生辉”—非遗品牌新品发布活动,将邀请7家企业,集中发布2025年最新创作的非遗产品和跨界产品。四是“千峰互联·搭台引商”—非遗品牌资源对接活动,将邀请电商平台、金融机构、设计企业、科技企业和媒体代表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非遗工坊负责人及地方文化和旅游部门代表同台交流,推动资源共享和合作共赢,助力品牌长效续航。
“N”即多场特色配套活动,营造浓厚氛围。活动期间,将在天憙园推出“遂冠南土·非遗共舞”非遗服饰秀,动态展示云南各民族的传统与创新服饰之美;举办非遗歌舞展演、非遗好歌汇等活动,将专业的非遗表演转化为群众可参与的欢乐节日,真正实现“天天有热点、人人可参与”。
特色鲜明,凸显“品牌+场景+科技”融合创新
品牌聚力,激活市场动能。活动不仅展示非遗作品,更着力塑造和推广非遗品牌。霸王茶姬等潮流品牌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联名合作,淘天集团等平台发布专项扶持计划,为非遗注入新的时代气息和市场吸引力。
场景赋能,深化沉浸体验。本次活动的核心场馆之一——天憙园,本身就是白族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经典范本,由68位古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历时13年用榫卯技艺打造而成。活动突破传统的静态展陈模式,在整个园区内精心设计互动体验动线,安排NPC引导游客参与集章打卡、技艺体验等活动,并结合自然的苍洱风光,打造一个移步换景、身临其境的“非遗大观园”。主会场将免费向公众开放,努力营造“好看、好吃、好听、好玩、好用”的综合体验,让非遗自然而然地融入当代生活。
科技助力,拓展传播边界。积极拥抱新技术、新平台。线下设置非遗互动展区,线上则在各大平台开设活动专区。抖音、阿里巴巴线下展区与线上专区同步开放,中央和地方媒体联动、新媒体头部创作者充分参与,组成全网传播矩阵,通过直播联动、话题设置、短视频推广等多种形式,实现全域、全媒体的广泛传播。
保障有力,四级联动确保活动圆满成功
为确保这项全国性活动的顺利举办,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直接指导下,建立了国家、省、州、市四级联动的工作机制。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成立工作专班,制定详尽的活动总案和专项保障方案,多次召开调度会议,压实各方责任。目前,活动的策划设计、嘉宾邀请、场地布置、安全保障、应急响应等各项工作均已基本就绪。严格落实“谁承办、谁负责”和“一岗双责”的原则,足额配备安保、医疗力量,制定了完善的消防、交通、卫生、舆情等应急预案,全力为所有参与者提供安全、有序、舒心的环境。
本次活动为何选择大理?
大理做了怎样的准备?

为何选择大理
(一)非遗资源极为丰富
截至目前,大理州拥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33项,其中国家级18项,居全省首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861人,其中国家级18人,位列全省第一。
(二)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优势显著
大理作为云南省两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从2011年起步探索,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实践,2023年正式获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范围覆盖全州所有行政区域,标志着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工作迈入更高质量的全新阶段。大理努力推动“单一项目保护”转向“整体性保护”,让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互相融合,取得了扎实成效。
(三)非遗系统性保护成效斐然
持续完善国家、省、州、县四级非遗名录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体系,实现非遗资源全域化、系统性保护。“下关沱茶制作技艺”和“白族三道茶”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白剧、绕三灵、白族扎染技艺、大理石传统制作技艺、彝族打歌等一大批项目得到有效保护。通过政策扶持与平台赋能,年轻力量持续加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不断壮大,传承更具生机活力。
(四)非遗传承赋能经济发展成效突出
大理作为国内热门旅游目的地,正日益成为美好生活之选、品质康旅之选、诗意栖居之选、创新创业之选。在旅游发展中,大理着力推进非遗传承与旅游经济在业态、线路、体验上的深度融合,设计推广“非遗+康养”“非遗+文创”“非遗+研学”等多元文化旅游产品。蓝白扎染、萌趣瓦猫、古老甲马、手工香牌等非遗体验,让游客从“看热闹”变为“深体验”,从“浅度游览”走向“深度感知”。喜洲古镇、双廊艺术小镇等成为非遗与旅游融合的典范,游客既可观洱海碧波,又可品白曲悠扬,沉浸式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同时,积极推动“传承人+企业+农户”模式,促进白族扎染、木雕、银器锻制等传统技艺向文创产品、现代生活用品转化,有效促进创新创业、有效带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2024年,全州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超过1.1亿人次,旅游总花费1716.6亿元;今年1—10月,全州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0816.4万人次,旅游总花费1308.6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92%和18.37%,旅游对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工作筹备情况
(一)组织领导有力
大理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本次活动,成立由州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会议服务、展示展销、节目展演、现场考察、宣传报道、接待保障、安全保障及市场秩序等8个专项工作组,目前各组已全面启动,各项保障工作有序推进。
(二)展示展销精心筹备
完成30个省市及云南省16个州市非遗品牌参展信息收集,经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筛选,已纳入120余个品牌参展。已建立参展企业联络机制,正在协助中标企业开展布展、展品接收和保管、场地协调保障等工作。
(三)宣传报道广泛动员
邀请央媒、省级、州级和新华社品牌办以及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达人参与报道。已基本确定活动期间媒体采访行程,将依托此次活动掀起云南旅游、大理非遗的宣传热潮。
(四)接待服务细致入微
制定详细接待方案,建立“一对一”联络机制,统筹落实餐饮、交通等服务细节。同步压实安全责任,制定专项安保方案,加强场馆、驻地、展品存放点及沿线巡查,统筹医疗、消防、应急、电力等保障力量,配齐应急物资并组织开展预案演练。
![]()
记者:本次推广周针对年轻群体做了哪些创新探索?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一是用年轻语境搭建非遗“云端桥梁”。联合字节跳动、阿里巴巴等年轻人高频使用的平台,同步开放线下非遗展区与线上专属板块,精准对接年轻用户的数字消费场景。启动仪式上发布“2026抖音非遗品牌扶持计划”“淘宝年度非遗匠新案例”;同时,集结30多位头部达人,以“种草”模式分享非遗好物与体验,借助达人影响力扩大非遗在年轻群体中的影响。
二是通过国潮产品创新,非遗成为年轻人的“消费新宠”。霸王茶姬等年轻群体喜爱的头部品牌首发非遗联名新品。通过“非遗技艺+潮流设计”的组合,将非遗的文化符号转化为高颜值、有内涵的消费品,契合年轻人对国潮美学的追求;产品陈列直接融入生活场景,强调“即看即买”,覆盖文创、文具、服饰、茶饮等年轻人热衷的消费领域,让非遗成为承载文化认同、彰显生活品质的新选择,实现非遗品牌与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和消费连接,帮助提升非遗品牌影响力、传播力。
三是互动场景融入,推动更多年轻人从“欣赏者”变为“共创者”。非遗品牌推广周落地大理天憙园,亭、台、楼、阁、殿、轩榭等每一处景观都是具有高辨识度的东方美学打卡点,年轻群体可以拍照、拍短视频,在社交媒体打卡分享;陈展精心构建融合人文气息与生活美学的文化空间,将整个展区打造为一个巨大的“非遗剧本游”空间,设置互动体验动线,NPC引导年轻群体通过完成互动任务、收集线索印章,最终兑换“非遗好物”,使年轻群体深度融入非遗情境,成为参与者。
来源:云南省网上新闻发布厅
编辑:向红玉
值周:胡亚玲 张辉
主编:李胜
生态环保普法宣传小知识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保护管理条例》
第二章 保护管理职责
第十六条公安机关可以根据需要在苍山保护管理范围内设置公安派出机构,维护治安秩序。
第十七条自治州、大理市、漾濞彝族自治县、洱源县的自然资源、林业和草原、应急管理、水务、发展改革、住房和城乡建设、生态环境、文化和旅游、财政、公安、市场监管、民政、民族宗教、教育体育、广播电视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苍山保护管理工作。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