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曹宇悦)近日,一名患者“2年内做4次胃镜都未筛查出胃癌”的消息引发关注。据悉,患者王明(化名)被打嗝和胃部隐痛、灼热、嗳气等症状困扰近两年,吃了数十盒胃药都不见好转,做了4次胃镜只查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辗转多家医院后,王明来到浙江省中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张骏的门诊,经过精查放大胃镜检查,被确诊为胃角腺癌,并接受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术后恢复良好。
为什么2年内连续做4次胃镜仍会“漏掉”癌症病变?精查放大胃镜检查与普通胃镜检查相比有哪些区别,更适合哪些人群?
11月18日,张骏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介绍,与X线检查、CT检查相比,胃镜检查“主观性”更强,医生的认知、经验、水平,直接决定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有些胃癌的早期病变可能只有0.5厘米,颜色也与周围组织差不多,经验不足的医生很容易忽视。此外,整个检查过程中,医生可能会拍七八十张照片,但最终只会选取4~5张照片呈现在检查报告上,后续接诊的其他医生能从报告上获取的信息很少。”张骏说。
![]()
浙江省中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张骏在门诊工作。医院供图
“与普通胃镜检查相比,精查放大胃镜检查虽然对医生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但该技术更有利于早癌筛查。”张骏表示,精查放大胃镜与普通胃镜的核心区别在于检查精度与功能侧重,普通胃镜以“全面扫查”为核心,检查耗时8~10分钟,主要检查患者胃部的整体情况,但难以对局部进行细致研判;精查放大胃镜兼具全面性与针对性,可通过80~100倍放大技术、图像增强技术及化学染色技术,充分暴露可疑病变,检查一般耗时25~30分钟。
“具体来说,精查放大胃镜在早癌筛查与识别中有三方面优势。第一,早期检出能力更强,普通胃镜往往只能等到病变发展为明显肿块或溃疡才能将其发现,而精查放大胃镜能识别仅2~3毫米的微小病变,降低漏诊风险。第二,活检更精准,如同‘精确制导’,可精准定位癌变核心区域,避免普通胃镜因分辨率有限导致的取样偏差,从而准确找出病因。第三,适合长期随访,使用精查放大胃镜能降低胃黏膜不典型增生患者和癌症术后患者的复查频率,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和整体医疗支出。”张骏说。
哪些人群可进行精查放大胃镜检查?
张骏建议,40岁以上且伴有胃癌家族史、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溃疡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可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精查放大胃镜检查。
普通胃镜检查后诊断不明确、治疗效果不佳,或存在打嗝、早饱、嗳气等非特异性症状且反复求医的患者,也可考虑进行精查放大胃镜检查。这类患者不仅需要明确器质性病变,对症治疗,其心理上的焦虑、紧张、担忧也会影响胃部健康,因此,精准找到病因后,患者心态平复,后续治疗效果也会更理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