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中国金融信息中心)
CFIC导读
◆11月17日,由章之汶科学院主办的“数字经济赋能全球零碳循环产业园研讨会”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成功举办。
11月17日,由章之汶科学院主办的“数字经济赋能全球零碳循环产业园研讨会”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成功举办。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全国政协原常委兼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龚心瀚,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同济大学原副校长、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第四届理事会会长郑惠强,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党委书记、董事长惠小勇,清华大学副秘书长、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授康飞宇,章之汶科学院党组书记何国栋、院长郭大伟及来自政产学研用各界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逾二百人出席活动。活动紧扣“十五五”规划“全面绿色转型”部署,聚焦数字经济与零碳产业融合,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
![]()
![]()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同济大学原副校长、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第四届理事会会长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同济大学原副校长、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第四届理事会会长郑惠强指出,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他表示,数字经济作为引领未来的新经济形态,与“双碳”目标深度融合,正是抓住了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牛鼻子”。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能够实现对能源流、物质流、碳足迹的全生命周期精准管理和智能调控,为“零碳”和“循环”从理念走向现实提供了核心驱动力。上海作为改革开放前沿,正加快建设“五个中心”,绿色是高质量发展底色,数字化是关键引擎。期待通过此次活动,能进一步推动数字技术、绿色金融与零碳循环产业园建设的深度融合,为培育新质生产力、落实国家“双碳”目标注入新动能,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惠小勇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党委书记、董事长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党委书记、董事长惠小勇表示,实现“双碳”目标是国家重大战略。五年来,绿色低碳的理念深入人心,行动扎实有力,经济社会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数字技术与绿色经济融合催生新质生产力,形成“乘法效应”,为产业体系现代化注入新动能。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愿持续发挥信息主渠道和智库作用,携手各方推动绿色数字化变革,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
章之汶研究院党组书记
章之汶科学院党组书记何国栋介绍说,章之汶科学院推出的“生物聚能舱”曾在第四届中国(上海)国际发明创新展览会上荣获金奖,且因其“变废为宝”的划时代意义广受赞誉。近年来,团队一直在潜心研发升级换代的产品。目前,新一代生物聚能舱已成功问世,其处理功效预计将比初代产品提升十几倍。
![]()
章之汶科学院院长
章之汶科学院院长郭大伟在会上具体介绍了章之汶科学院倾力研发的“生物聚能舱”创新技术。郭院长表示,该技术由东京大学、京都大学与清华大学跨国科研团队历经二十余年共同研发,成功攻克玻璃纤维回收这一世界性难题,为万亿级再生资源市场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据统计,全球废弃玻璃钢存量已达5000万吨,其中中国占总量的60%,且每年以惊人速度增长。传统处理方式仅能将玻璃钢磨粉少量掺入水泥,既无法根治污染,还会产生二次环境破坏。“生物聚能舱”的核心技术采用低温炭化工艺,在无需电力、石油或煤炭等外部能源的条件下,可实现450℃至1000℃的智能温控,将废弃玻璃钢高效分解并重构为全新玻璃纤维材料,真正达成“废料进,新材料出”的绿色循环。该技术同时适用于碳纤维、电子线路板等多类复合材料的再生处理。
郭院长介绍说,该处理系统全程零排放、无粉尘废气,且通过余热发电、再生材料销售实现“处理成本趋近于零”的商业模式突破。目前团队已推出第二代、第三代产品,并通过3D打印技术将再生材料应用于建筑、雕塑等领域。这项突破性技术不仅解决了复合材料污染难题,更开创了“数字经济+绿色科技”的产业新范式。
![]()
清华大学原副秘书长、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教授
清华大学原副秘书长、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教授康飞宇在会上指出,碳材料作为“工业维生素”式的战略性资源,正成为推动全球科技与能源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从最硬的金刚石到极薄的石墨烯,碳元素通过不同外层电子轨道杂化能形成性能迥异的新材料,是各国竞相角逐的科技制高点。然而,在高端碳材料如核级石墨和高性能碳纤维等,中国仍面临进口依赖的挑战,实现技术自主突破至关重要。
在中国占据全球优势的天然石墨领域,其最大应用是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康飞宇教授团队历经数十年研究,成功推动低能耗的天然石墨替代部分高能耗的人造石墨,为中国锂电产业的跃升提供了关键材料支撑。同时,被誉为“材料之王”的石墨烯也已展现出巨大价值,仅添加微量即可大幅提升材料导电性和导热性,并助力开发能量密度更高的下一代电池技术,直接赋能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
在高端的应用场景中,碳材料更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在代表全球核电技术前沿的第四代高温气冷堆中,核石墨是保证其50年安全运行的核心材料,国内正加紧攻关以替代进口。此外,从5G手机散热到电动车电源热管理,碳材料都能高效解决“散热”难题,提升产品可靠性。同样,高性能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则是制造超高功率风力发电机叶片和高压氢气储罐的基石,对发展新能源产业具有战略意义。
目前,康飞宇教授团队正致力于攻克电池快充等前沿技术,并设计“超结构碳”以构建更高效的能源设备。从实验室的纳米材料到宏观的能源产业,小小的碳原子,正以其无穷的结构变化,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绿色转型与科技进步,贡献着举足轻重的力量。
本文来源:中国金融信息中心 陆家嘴金融网
文字:沈可人
统筹:裘致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