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全球气候治理正站在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的召开为各国凝聚共识、兑现承诺提供了重要平台。然而,当前全球气候行动中 “言多行少”的困境日益凸显,“行动赤字”已成为制约治理进程的核心瓶颈。实现气候治理公正转型,需要以知行合一的行动力破解难题,以实打实的实绩践行责任。
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却长期面临“承诺多、落实少”的现实挑战。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在COP30边会上明确提出坚持绿色低碳转型不动摇、坚持务实行动不动摇、坚持公正转型路径不动摇与坚持科技创新不动摇四点主张,这些主张直击“行动赤字”的症结所在。
地缘冲突的影响、单边主义的干扰、部分国家政策的反复,让全球气候合作屡屡遭遇阻碍。发达国家曾承诺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援,却迟迟未能足额兑现;一些国家虽高调宣示温控目标,却在能源转型中摇摆不定,甚至依赖传统化石能源的短期利益。国际社会唯有摒弃空谈,将国家自主贡献转化为具体政策与技术路径,以务实行动弥合承诺与落实的鸿沟,才能推动气候治理行稳致远。
以实绩取代口号正成为全球气候治理领导力的评判标准。过去,部分国家习惯于在谈判场合高举目标旗帜、放大话语音量,将气候议题当作外交博弈工具,却忽视治理的本质是解决问题。如今,这样的 “口号式领导力” 难以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真正的气候治理参与者,并非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声音最大的国家,而是切实生产和投资低碳技术、推动全球绿色转型的国家。真正的领导力,不是取决于目标陈述的雄心程度,而在于是否具备支撑全球低碳转型的技术能力、产业实力与投资规模;不再依赖单边主义的强制施压,而在于能否以包容姿态兼顾不同国家的发展起点与国情,推动构建公平合理的治理格局。这种以实绩为导向的领导力,恰恰是破解气候治理困境的关键——它要求各国从“说得多”转向“做得实”,以可落地、可复制的行动为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注入稳定性和确定性。
中国以行动引领,用产业实绩彰显“行动领导力”。在全球气候治理的转型浪潮中,中国从未以“领导者”自居,却用跨越式发展的实绩,诠释了何为“行动领导力”。这种领导力,植根于中国对绿色低碳转型的坚定追求,体现于新能源产业的硬核实力,兑现为全球减排的务实解决方案。
中国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和最具竞争力的清洁能源产业链。在光伏、风电、电动汽车等关键领域,中国不仅实现了自身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更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全球度电成本大幅下降,让清洁能源从“奢侈品”变为各国可负担、可获取的公共产品。宁德时代的电池技术、国家电网的输电解决方案、天合光能与隆基绿能的光伏产品,正为全球各地的减排行动提供坚实支撑,这种 “授人以渔” 的务实行动,远比空洞的口号更具感召力。
反观美欧等西方国家,虽在设定气候概念、提出雄心目标上表现积极,却在关键领域的行动力上严重滞后。美国再次退出《巴黎协定》、缺席 COP30,主动放弃了影响气候谈判的重要杠杆,其所谓 “气候承诺” 沦为无源之水;部分欧洲国家虽高调倡导减排,却在能源转型中面临供应链断裂、成本高企等困境,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与技术支援也未能足额兑现。这种 “言行不一” 的表现,与中国的 “知行合一” 形成鲜明对比。
全球气候治理的成功,从来不是单一国家的独角戏,也不是口头雄心的竞赛。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危机,各方亟需超越“口号博弈”,转向“务实协作”。中国愿继续秉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与国际社会携手,以技术创新赋能绿色转型,以产业实力支撑公正转型,以务实行动填补“行动赤字”。唯有如此,才能破解全球气候治理的困局,共同塑造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未来。这正是中国“行动领导力”的核心内涵,也是实现气候治理公正转型的必由之路。(作者是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