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1月19日报道 据新加坡亚洲新闻台网站11月17日报道,中国正大力采用新技术防治荒漠化。
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边缘广袤的库布其沙漠上,熠熠生辉的太阳能电池板阵列绵延约400公里,铺满沙丘。
这个被称为“光伏长城”的大型项目预计于2030年完工,届时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太阳能发电设施之一。当地官员表示,该发电场将为北京及周边地区输送清洁能源,助力中国推进绿色能源转型的愿景。
这也是中国运用技术手段治理荒漠化的典型范例。长期以来,荒漠化问题一直威胁着中国北方地区。
除了用于清洁能源发电,“光伏长城”还将在库布其沙漠发挥防风固沙的作用,为灌木生长创造良好条件。这是中国应对北方地区因水资源短缺和人类活动引发土地退化问题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库布其沙漠曾被称为“死亡之海”,数百年的过度放牧致使地表植被消失殆尽,最终沦为荒漠。1988年起,中国企业携手当地民众与政府,共同开展治沙行动。
达拉特旗能源局的工作人员指出,这片沙漠具备进行大规模建设的充足土地资源,年均日照时长接近2000小时。
近年来,新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助力中国的治沙工作提质增效。在鄂尔多斯,无人机已取代人工播撒草种。此前,治沙人员需在沙尘扑面的恶劣环境中从事繁重的人工种植工作,而无人机的投入使用大幅减少了此类高强度劳作。
这些治沙举措成效显著。截至去年,中国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约430万公顷。
中国在全球率先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甚至缩减了沙化土地面积。
中国在生态环境领域取得的进展备受全球关注,尤其是在美国大幅撤销多项气候相关政策的背景下,中国的举措更显突出。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治理与永续发展研究所所长卢耀群说:“无论是主动规划还是客观形势推动,中国都将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引领者。”
上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在巴西开幕。此前,中国宣布,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中国还承诺扩大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并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
卢耀群说,这必须依托实际行动,“未来中国或许需要与其他国家协作,以激活自愿碳市场”。自愿碳市场即个人和企业可自愿购买碳信用额度,以抵消自身温室气体排放的市场。
专家们认为,中国的举措还将让其他国家受益。
卢耀群说:“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评估体系中,中国的溢出效应得分为90.14分(满分100分),处于较高水平。”他说:“这一分数表明,中国在贸易、金融和安全领域采取的行动产生了积极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而增强了其他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能力。”(编译/朱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