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卢陶然、李德尚玉 北京报道
“中国宣布将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纳入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NDC),完成这一目标,需要中国自身付出艰苦努力,也需要有利和开放的国际环境。”当地时间11月15日,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副司长逯世泽在巴西贝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0次缔约方大会(COP30)中国角“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协同治理”主题边会上表示。
今年9月,我国宣布了2035年NDC目标,要求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逯世泽指出,有效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巴黎协定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2035年NDC是中国对照《巴黎协定》要求、体现最大努力制定的目标,彰显了中国加强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的坚定决心和务实行动。他强调,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对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呼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挑战。
边会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国际合作中心首席科学家徐华清介绍了中国“双碳”政策及非二温室气体管控进展。徐华清指出,近年来,中国在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持续加强,在治理重点领域进展显著,创新完善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等多渠道经济激励政策。面向新一轮NDC目标,仍需加强排放情景、减排成本效益分析等研究支撑,加大对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战略目标及减排路线图、成本效应等重大问题研究,不断深化中国本世纪中叶低温室气体排放发展战略,不断清晰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在中国2060年前碳中和战略中的定位与作用。
“甲烷、氧化亚氮和六氟化硫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其温室效应分别是二氧化碳的数十倍、数百倍,甚至上千上万倍。科学结论已经非常明确,加速削减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是在短期内快速降低升温速度、保持将升温控制在1.5°C目标可及范围内的最快途径。”美国环保协会执行副总裁安吉拉·丘里·卡尔豪格在边会上介绍。
生态环境部土壤中心蔡文倩围绕稻田甲烷减排价值实现,介绍了近年来农业领域甲烷控排进展。蔡文倩指出,节水旱管种植节水抗旱稻平均甲烷减排率97%,综合温室效应减排可达92%。目前,《节水旱管种植节水抗旱稻减排方法学》已在第125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执行理事会上成功通过审议,成为我国唯一在CDM执行理事会通过的稻田甲烷减排方法学,并在今年以“碳汇代偿”的方式,用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替代性修复。
中国油气企业甲烷控排联盟秘书长、中国石油集团质量健康安全环保部低碳处处长卢明霞发布了《中国油气企业甲烷控排联盟2025年度进展报告》。她指出,中国油气企业甲烷控排联盟目前成员企业已发展至10家。四年来,从企业甲烷控排战略部署,到监测、报告与核查(MRV)体系的完善,再到甲烷控排技术工程实践与科技攻关,以及甲烷检测监测标准与甲烷回收CCER方法学研究均取得了显著进展。
减碳技术公司执行董事张昌会在边会上表示,平煤神马集团自主建设了工业氧化亚氮减排装置,年减排二氧化碳当量达1160万吨,减排率达98%。“集团倡议通过有效控制工业氧化亚氮排放,以‘技术输出+碳信用开发+国际标准互认’的合作路径,助力全球工业控排目标落地。”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则在边会上展示了六氟化硫控排的相关技术路径。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开发六氟化硫循环利用模式,自主研发了六氟化硫现场回收与净化处理技术,现场回收率达到97%,截止2024年已累计回收六氟化硫气体2600余吨。推动六氟化硫混合气体应用,截止2024年底共改造存量GIS设备2500余间隔,节省六氟化硫气体130余吨。突破六氟化硫替代技术难题,建成年产能吨级以上的全氟异丁腈中试生产线,联合设备厂家共同研发全国首套全氟异丁腈气体12 千伏环网柜和550千伏GIL设备。开展六氟化硫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技术探索,实现从“末端治理”到“增值转化”的创新突破。
河南日立信公司详细介绍了六氟化硫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控系统。日立能源分享了在基于全氟异丁腈混合气体技术的无SF₆开关设备的探索实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