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解放那年,陈毅去见了一位“红色商人”,本想让他留下点钱,可对方只拿了三块银元——这事儿很快就在党内传开了,甚至连周恩来都感叹:“没有他,我们的日子不知道要难多少。”
这位商人名叫肖林,上海滩的大老板,表面上是个做生意的,实际上却是潜伏多年的地下党员。
八年时间,他给党组织上交了十二万两黄金,换算下来,差不多能供解放军打一场大仗。
可当组织劝他留点钱时,他却只要了三块银元,说是给自己和妻子留个纪念。
赚钱不难,难的是赚了钱还能分文不取,照旧过普通人的日子。
![]()
为什么会这样呢?
1949年,解放军即将入城,上海的富商们慌了神,生怕新政府会清算过去的“发国难财”行为,纷纷收拾细软,连夜买船票往台湾跑。
而此时的肖林,却在办公室里整理账本,清点公司的资产,准备一笔笔交给党组织。
这可不是一两块小钱,而是足足一千万美元的资产。
在那个年代,这笔钱相当于解放军全国作战一个月的经费,震动了整个上海滩。
![]()
陈毅得知后,特地上门拜访,一见面就笑着对肖林说:“有些人叫你红色资本家,有些人叫你红色老板,我看这些都不太准确,你是我们党的‘红色掌柜’。”
可谁能想到,这位“红色掌柜”当年不过是个四川江津的小伙子,既无显赫家世,也无商界背景,靠着一点聪明才智和一腔热血,硬是在上海滩闯出了一片天。
从文员到大商人,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
肖林并非一开始就是地下党员,他最早只是个单纯的爱国青年。1930年代,他在民生公司做文员,老板卢作孚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实业家,也是他的启蒙导师。
在卢作孚的培养下,肖林学会了如何经营企业,也开始思考,一个人到底能为国家做些什么。
![]()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上海街头多次参加抗议游行,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结果被盯上了,几次险些被捕。
最终,他选择加入共产党,成为一名地下交通员,负责为党组织收集情报。
商场就是战场,做生意比打仗还凶险
1940年,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
周恩来决定派人潜入国统区,利用商业手段为组织筹措资金。
![]()
这个任务的难度不亚于在枪林弹雨中搞情报工作,既要能赚钱,又不能暴露身份,稍有不慎就会被国民党特务盯上。
肖林被选中后,带着组织拨给他的启动资金,在重庆开了一家商号,靠买卖纱线、糖、柑橘等小商品起家。
起初,他和妻子王敏卿(也是地下党员)只是小本经营,但他们深知,这钱不是自己的,而是党的,每一笔都要赚得稳妥。
他们学会了如何在动荡的市场中规避风险,如何利用信息差低买高卖,如何在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下打通货物流通渠道。
几年时间,他们的生意越做越大,最终在上海站稳了脚跟,成立了华益贸易公司,成为上海滩有头有脸的商人。
![]()
玩票据、藏黄金,和国民党高层打太极
1944年,肖林的公司已经涉及五金、药品、日用百货等多个领域,财力雄厚,甚至能跟国民党高层打交道。
周恩来特意嘱咐他:“要广结人脉,特别是国民党军政圈的人。”
肖林深知,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于是,他频繁出入各类酒会,结识了不少国民党的大人物,甚至在一次宴会上还见到了宋美龄。
![]()
这些关系让他的生意如鱼得水,也让他有了更多机会为党组织输送资金。
最惊险的一次,是1947年中共代表团撤离上海前夕。
肖林得知消息后,连夜送去三千余两黄金,藏在特制的马甲里,让代表团成员穿上带走。
除此之外,他还多次利用油桶偷运黄金,累计上缴十二万两,换成当时的法币,数额惊人。
解放后,陈毅让他“留点钱”,他却只要了三块银元
![]()
上海解放后,肖林没有像其他商人那样急着找新政府“报功”,而是直接把公司的全部资产交给了党组织。
陈毅感到过意不去,劝他:“你为党的事业贡献这么多,理应留点。”
肖林却说:“这些都是党的财产,一分一厘都不能动。”
最终,在陈毅的再三坚持下,他和妻子王敏卿只象征性地留下了三块银元,作为这些年奋斗的纪念。
这三块银元,后来被重庆博物馆收藏,成为那个时代最有分量的见证。
![]()
有人说,肖林是个生意天才,也有人说,他是个甘愿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信仰的“傻子”。
可无论怎么看,他都不是普通的商人,而是那个时代最特殊的“红色掌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