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袁思杰 香港报道
在粤港澳大湾区,一条跨城协作的创科纽带正在形成:香港科学园的实验室里,前沿黑科技悄然诞生;深圳的产业园中,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市场产品;东莞的厂房内,精密零部件高效组装成型;广州的物流网络里,创新产品运往全球各地。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今年9月发布的最新《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广深港”创新集群首次登顶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排行榜榜首,实现从连续五年全球第二到第一的历史性跨越。
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大湾区打破地域壁垒、整合创新资源的持续探索。从光谱仪国产化到AI健康筛查,从具身智能机器人到6G前沿技术,一批初创企业与科研团队在湾区沃土上快速成长,用技术突破见证协作力量,用产业融合诠释湾区精神。
香港的国际科创中心资源,结合内地城市的完善产业链与庞大市场,形成了“1+1>2”的协同效应。这里,不仅诞生了一批引领行业的创新成果,更构建起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融合生态,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
粤港澳大湾区的创科协作,本质上是一场精准的城市分工与资源整合。
香港凭借顶尖科研实力聚焦基础研发,深圳依托产业优势推动成果转化,东莞以精密制造赋能量产落地,广州、江门等城市则提供物流、政策等配套支持,形成了覆盖 “研发—转化—制造—销售” 的全生命周期闭环体系,让创新想法能够快速落地生根。
威视佰科CEO刘玮对此有着深刻体会。2020 年受邀担任香港大学兼职教授后,他在香港科学园建立了研发中心,依托港大的科研资源深耕光谱仪核心技术,“香港的高校负责研发黑科技,深圳的公司负责把黑科技转化为产品来做商业化。”
2025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也印证了这一点:香港高校共有6个学科进入全球前十名,100 个学科进入全球前五十名,为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与技术支撑。
而深圳的产品化研发与硬件制造能力,则有效降低了成果转化成本,加上湾区规模化订单摊薄加工成本的优势,让产品更具国际竞争力。“同样的工件,国外加工要一百元,我们只需十五元,甚至十块钱就可以制造完成。”刘玮的举例直观展现了湾区协同的成本优势。
路邦科技联合创始人麦骞誉也对湾区的城市分工有着清晰的认知。作为一家香港机器人科技企业,路邦科技将发展视野扩展至整个大湾区,构建了跨城市的产业布局:在香港开展前沿科技研发,在深圳前海设立分公司享受税收优惠,在东莞布局采购中心对接精密零件制造集群,在江门建立2000平方米的机器人组装中心。
“深圳提供顶尖软件技术支持、东莞汇聚精密零件制造集群、广州推动生物医药创新、江门承载成熟制造体系”,麦骞誉表示,这种区域联动态势完整覆盖了机器人产业从研发、中试到量产迭代的全生命周期。
成本优势与完善供应链,是吸引初创企业扎根湾区的重要因素。
香港医疗科技企业尖思科研的生产基地落户东莞,创始人陈柏衡看中的不仅是 “速度快、成本低” 的生产优势,还有湾区完善的产业配套:“在粤港澳大湾区可以与拥有多年医疗器械经验的企业合作,在生产流程和监管方面能够满足国外市场所需的各项认证要求。”
这一优势帮助尖思科研快速拓展海外业务,目前市场投放设备数量已达数百台,业务覆盖印度、印尼和中东等地,还收到了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政府关于大规模脂肪肝筛查与管理服务的合作邀约。
打通成果转化 “最后一公里”
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往往需要跨越 “死亡之谷”。粤港澳大湾区凭借 “医工结合”和“校企联动”的深度协作,以及政策支持与人才优势,搭建起高效的成果转化桥梁,让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充分释放。
香港理工大学眼科视光学院何明光教授的研究,是湾区 “医工结合” 的典型案例。他的团队将新型镜片等光学原型的研发放在深圳,完成后在香港和内地同步开展临床试验。
“大湾区内地城市的患者数量多,临床试验入组速度快,可高效完成验证”,何明光表示,而内地远超香港的市场规模,也为产品后续的市场推广提供了广阔空间。
在他看来,大湾区的科研优势体现在多个维度:人口众多且大医院资源丰富,为临床研究提供了充足样本;人才荟萃且思维活跃,创新氛围浓厚;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大,为协作提供保障;区域之间协作紧密,形成了优势互补的格局。
香港城市大学太赫兹及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志豪用实际合作案例诠释了产学研协同的力量。实验室与澳门芯片设计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深度合作,发挥自身高频天线技术优势,结合澳门实验室在低频领域的研究成果,成功将毫米波天线转化为太赫兹并嵌入芯片,为 6G “通感一体” 技术奠定基础。
同时,实验室还依托广东省和香港的合作平台,联合深圳等城市的企业共同申请项目。“目前推进的重点项目,都是根据大湾区企业的实际需求设计的。”陈志豪表示。
更值得一提的是,实验室的毕业生成为了技术转化与区域协作的纽带:广州一家由其毕业生创办的大型基站天线公司,与实验室围绕实际应用需求共同开展技术研究,成为校企协作的成功典范。
超奈科技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Charudatta Datar的创业选择,印证了湾区产学研生态的吸引力。“香港的大学教授和研究人员在创新方面成果显著,而内地拥有高质量且更具成本优势的制造业”,他表示,大湾区早已建立完整的上下游供应链,“只要接入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制造业体系,公司就可以马上生产或购买零部件。”
从湾区走向世界
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内部协同的创新高地,更是链接全球资源的重要枢纽。香港发挥国际科创中心的桥梁作用,帮助内地优质方案出海;内地城市则凭借产业与市场优势,吸引全球前沿技术落地转化,形成了 “引进来”与“走出去” 双向发力的开放格局。
尖思科研的出海之路,正是借助了湾区的国际化优势。依托大湾区完善的产业链与监管认证能力,尖思科研的健康筛查设备成功进入海外市场,形成了上门护理、股东分销等多元化合作模式。更有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主动接洽,希望引入其大规模脂肪肝筛查与管理服务,展现了湾区创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在技术引进与转化方面,香港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麦骞誉认为,香港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联通内地和世界:“香港要发挥国际科创中心的作用,帮助内地的优质方案出海,同时也可以引进国外的前沿技术进行转化,和内地企业‘珠联璧合’产生协同效应。”
这种双向链接的功能,让大湾区能够在全球创新网络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从初创企业的快速成长,到前沿技术的落地转化;从区域资源的深度整合,到全球市场的广泛链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创科协作正不断迈向新高度。
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继续以创科协作为纽带,强化香港国际科创中心与内地产业优势的互补,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更多创新成果将加速涌现,更多初创企业将茁壮成长,粤港澳大湾区必将以更紧密的融合、更强劲的创新动力,成为全球科创发展的引领者,书写区域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策划:赵海建
记者:袁思杰
监制:朱丽娜
编辑:和佳 朱丽娜
设计:郑嘉琪
出品: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