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德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克林拜尔抵达中国。
这本是一次经济合作之旅,但就在出发前,当地时间11月13日,他在欧盟会议上高调批评中国跨境电商商品,态度强硬得近乎刻薄。
刚说完“不想要中国垃圾”,转身就来中国谈合作,这种前后落差引人注目。德国高层对华政策的摇摆矛盾,已经不是一次两次,而克林拜尔的表现,把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风格体现得非常直接。
![]()
从他身上,或许能看出德国内部的分裂,也能看出欧盟对华方向感的混乱。而在另一边,一位国家领导人,正以务实姿态逐渐走进舞台中央。
德国政策开始“对不齐”
克林拜尔此次访华的背景并不简单,他本不是这趟行程的第一人选。
原计划中,应由德国外交部长瓦德富尔负责与中方接触,但由于其此前在公开场合频繁发表不当涉华言论,行程被临时搁置,最终由财政部长顶替。
![]()
瓦德富尔
这一变动本身就说明,德国政府在对华政策上存在明显的内部矛盾。外交部走“价值观路线”,财政部被迫出来“收拾局面”,看似临时调整,实则显出政策的脱节。
克林拜尔本人在出发前的言论也让此次访华带上了一层尴尬色彩,他在欧盟会议上表示,希望对来自中国的小额包裹征收更高关税,称其对欧洲市场构成冲击,甚至还称中国的商品为“垃圾”。
这种表述不仅引发中国方面的反感,也与德国国内的经济利益不一致。德国许多中小企业高度依赖中国制造的商品与平台渠道,尤其是跨境电商领域,双方合作已经形成稳定链条。
![]()
克林拜尔一边批评中国出口商品,一边又率团访华寻求经济合作,让外界很难理解德国到底想做什么。
这是德国政府在实际利益与政治立场上的长期撕扯,政府内部,尤其在涉及欧盟层面的政策制定时,频繁出现反复和矛盾。
这种“台上台下两个版本”的对华策略,说到底,是德国在面对中国崛起时缺乏统一战略的真实写照。
![]()
而克林拜尔的这次“嘴上强硬、行动合作”的访华,有可能只是德国政府内部不同部门之间妥协的结果。
财政部需要稳定对外贸易、维护经济基本盘,而绿党主导的外交力量则更倾向于在国际舞台上传达政治立场。这种矛盾,短期内无法调和,长远来看也会持续影响德国对外政策的清晰度。
欧盟方向感缺失,内部扯皮掩盖不了战略短板
克林拜尔的行为并非个例,更像是欧盟整体对华政策混乱的缩影。
![]()
在过去几年里,欧盟对中国的态度经历了明显的变化。从早期以经济合作为核心,逐步转向政治角度的干预与怀疑,再到在关税、出口管制等议题上的动作频繁,欧盟的“战略自主”口号逐渐变成一种模糊的姿态。
真正的问题不是欧盟态度转变本身,而是这种转变缺乏方向感。每当中美关系出现波动,欧盟就表现出明显的被动。对华态度更多是受外部压力推动,而非出于自身利益的理性判断。
在美方频频推出对华制裁、关税政策后,欧盟内部也陆续跟进,但跟进的理由往往站不住脚。与中国的经贸联系已经深度融合,很多欧盟国家在能源、制造、出口市场等方面都无法轻易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
克林拜尔提出想尽快对小包裹征收关税,是欧盟内部越来越流行的一种“反应式政治”。
在面对舆论压力、内部竞争及美方拉拢的背景下,不少国家选择以“对抗”来掩盖国内的结构性经济问题。这类政策短期看似强硬,实则缺乏可持续性,甚至可能伤及自身。
欧盟政策层面的混乱,还体现在领导人更替频繁、政策延续性差上。
![]()
默克尔执政时期,欧盟对华政策虽也存在争议,但基本保持了稳定与务实。如今的欧盟领导层,则更容易受短期民意与外围事件影响,导致政策频繁调整,缺乏统一战略。
这种局面下,国家间的协调难度加大,欧盟作为整体对外发声的能力也被削弱。
不仅是德国,法国、意大利、西北欧国家在对华问题上也各持立场。
![]()
关税问题、电动车市场准入、新能源合作等议题上,几乎找不到一个统一声音。各国更多是在表演各自的“国家利益优先”,而不是推动欧盟层面的集体战略。
桑切斯的“另一路数”,让欧盟看到了另一种可能
与德国、法国这些欧盟核心国家的摇摆不定相比,西班牙首相桑切斯的对华态度显得更为明确。
他表现出对合作的高度重视,在脱离意气用事的政治言论、避免陷入中美对抗的逻辑上,桑切斯展现出一种不多见的冷静判断。
![]()
他公开反对美国推动的对华征税措施,并强调应以合作代替对抗,支持科技产业等领域的中欧合作。
这种态度不仅得到了中国方面的积极回应,也在欧洲内部引发关注。
虽然西班牙并非欧盟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但桑切斯的立场为现在混乱的欧盟对华政策提供了一种“第三种选择”,不盲从美国,而是在现实利益上做判断。
![]()
从长远看,这种务实的路线可能比现在德国的姿态更具可持续性。欧盟如果总是在中美之间左右摇摆,最终只会失去自主发言权。
桑切斯的做法有些德国前总理默尔克的风范,至少说明,在欧盟内部,仍有国家愿意从实际出发考虑对华关系,而不是被意识形态和外部压力牵着走。
德国如果继续在“政治正确”与“经济现实”之间摇摆,迟早会被边缘化。真正掌握主动权的,将是那些敢于做出清晰选择的国家。
![]()
欧盟对华政策,需要的是清醒而非口号
德国财长克林拜尔的这次访华行动,从头到尾都充满了矛盾。
他在登机前的强硬言论,与访华目的背道而驰。德国所在的欧盟,也在对华问题上长期缺乏清晰战略。这些矛盾叠加,反映出欧盟在处理与中国关系时,已经失去了默克尔时代的稳定与方向。
![]()
问题是,欧盟还能在这种混乱中走多远?是继续反复横跳,还是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节奏?桑切斯的路线或许不能被照搬,但至少提供了一种思路,放下情绪,看清利益,做理性的判断。
欧盟真正需要的,不是更多戏剧化的“主角”,而是一个稳住方向、理清关系的掌舵人。
参考信息:
德国副总理访华的正常与不寻常——环球时报2025-11-18 09:10
好大的口气!德国财长支持对中国小包裹下手:我们不要中国垃圾——观察者网2025-11-14 09:37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