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您是否还记得,二十年前走进任何一家小卖部,最显眼的位置总是摆着各式各样的方便面。那时候,红烧牛肉面的香味能飘满整个屋子,现在想起来还觉得亲切。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熟悉的包装渐渐从我们生活中淡出了。
![]()
说起来,方便面刚进入中国时可是个稀罕物。上世纪80年代,中国第一包鸡汁面在上海诞生,虽然一包要卖两毛钱,相当于普通人小半天的工资,但大家还是争相购买。
等到90年代康师傅推出红烧牛肉面,把价格压到一块钱左右,更是瞬间引爆市场。那时候,就连最偏远的山村小卖部,货架上也少不了它的身影。
那些年的方便面,承载着太多中国人的共同记忆。春运的绿皮火车上,泡面的香气能飘满整节车厢。据2012年统计,光是春运40天,全国火车上就能消耗掉1.2亿包方便面。
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方便面是最早送达灾区的应急物资,白象食品就紧急调配了20万包送往灾区。可以说,那时的中国人对方便面不仅是依赖,更是一种信任。
但时过境迁,如今的方便面似乎越来越不受待见了。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方便面销量相比2013年的巅峰时期,足足少了4.2亿包。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要说方便面遇到的第一个挑战,恐怕就是外卖的兴起。2015年左右,外卖平台打着"满20减10""首单免费"的旗号,把一顿现炒快餐的价格拉到了10元以内。
这个价格比吃两包泡面还划算,而且选择更多、更新鲜。就连火车上的场景也变了,现在高铁都能点外卖了,2024年高铁外卖订单量同比涨了三成,谁还非得在车上吃泡面呢?
除了外卖,各种新式速食也在瓜分市场。螺蛳粉在2024年市场规模突破545亿元,自热火锅五年销量暴涨26倍,还有各式预制菜,加热十分钟就能吃到宫保鸡丁、鱼香肉丝。
这些新产品精准抓住了年轻人求新求变的需求,相比之下,方便面就显得有些落伍了。
![]()
更让人遗憾的是,面对市场竞争,方便面企业似乎走错了方向。现在逛超市你会发现,袋装泡面从一块涨到了三块,桶装从三块涨到了六块。
有的品牌玩起文字游戏,推出"多半袋面""一袋半"这样的产品,仔细一看才发现是注册商标,分量根本没变。消费者心里都明白:花这个钱,不如买个肉包子和豆浆来得实在。
当然,企业也有苦衷。小麦收购价连续五年上涨,从2020年每50公斤112元涨到2024年的118元。制作油炸面饼必需的棕榈油,2024年5月马来西亚现货价涨到860美元每吨,比节前又涨了15美元。脱水蔬菜、肉类这些辅料三年也涨了20%。成本压力确实不小。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在销量下滑的时候,企业选择的是走高端路线,而不是思考如何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康师傅推出御品盛宴、干面荟,统一有满汉大餐、汤达人,这些产品打着更大肉块、更丰富配料的旗号,价格也水涨船高。可惜市场并不买账,2025年上半年,康师傅高价袋面销售额反而跌了7.2%。
![]()
这不禁让人思考,方便面的核心价值究竟是什么?在消费者心中,方便面就该是便宜、便捷的代名词。当它背离这个定位,要去和新鲜外卖、新式速食比拼品质时,就失去了最大的优势。
回想方便面的发明历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1945年二战结束后,日本物资匮乏,日清食品的安藤百福看到人们在拉面摊前大排长龙,才萌生了制作"开水一泡就能吃"的面条的想法。
经过多年试验,1958年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面终于问世,定价只有现煮拉面的一半。正是这种"物美价廉"的定位,让它在第一年就卖出了1300万包。
![]()
如今的方便面企业,或许该从这段历史中汲取智慧。消费者不是不愿意吃方便面,在广东台风预警响起时,超市里最先被抢空的还是方便面货架。这说明,在消费者心中,对方便面依然存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很多人记忆里都有一碗加着火腿肠的泡面,或是火车上那熟悉的香味。
企业要思考的,不是怎么把面卖得更贵,而是如何重新赢得消费者的心。
能不能在保持亲民价格的同时,改善口味和营养?能不能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推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产品?毕竟,没人会拒绝一碗方便、好吃又不贵的泡面,关键是企业得先做出这样的泡面。
方便面的起伏告诉我们:任何产品,哪怕曾经是国民美食,如果脱离了消费者的真实需求,终究会被市场淘汰。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守正创新比盲目高端化更重要。只有真正理解并满足普通人的日常需要,才能让这碗陪伴我们多年的泡面,重新飘香在中国人的餐桌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