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肯德基第一次出现在北京前门街头。那年冬天,炸鸡成了“洋气生活”的象征,没过几年,麦当劳也来了,紧接着是必胜客、汉堡王、赛百味……一场洋快餐的“入侵”正式展开。时间一晃就是四十年。如今再看,曾经高不可攀的洋快餐,已经变得接地气得很。
肯德基开始卖粥、油条、胡辣汤,麦当劳推出热干面、酸笋卷,连星巴克都在菜单上写上了桂花、红枣。西方品牌为什么放下身段?又是什么让它们从“文化输出者”变成了“本土学习者”?难道洋快餐真的想“当中国人”?又或者,是中国市场逼得它们不得不低头?
![]()
1987年,肯德基在中国开出第一家门店,几百平方米的店面,售卖炸鸡、薯条,价格远高于当时街头小吃。三年后,麦当劳在深圳落地,随后又在北京王府井开出全球最大门店。那时候,能去洋快餐吃饭,代表着一种身份。
在1990年代的中国餐饮行业刚刚起步,本土品牌还在摸索阶段,标准化和连锁经营概念尚未普及。洋快餐一来,立刻占据了先机。这些品牌彼时没有做任何本地化调整,菜单、服务、装修几乎照搬美国模式,认为只要是“洋货”,中国人自然会买账。
![]()
赛百味在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在上海静安寺附近开了第一家门店,主打健康轻食,依旧是冷切肉、酸黄瓜、芝士片,样样西式。初看新鲜,但很快遇冷。中国人不习惯冷食,更不习惯在早餐时被问:“你要什么面包?加什么酱?”
2002年,肯德基率先打破西式快餐的“清规戒律”,在北上广推出热粥,如海鲜蛋花粥、香菇鸡肉粥,几块钱一碗,热乎、顶饱,一下子就对上了中国人赶早班的胃口。
![]()
2008年的“安心油条”一推出,郑州10家门店在早餐时段一天卖出1000多根油条。这不是偶然,而是一次精准打击消费者需求痛点的胜利。麦当劳随后在2013年跟进油条、豆浆,2016年推出中式粥类产品,价格控制在5到10元之间,深得民心。
当西方快餐开始说中国话、做中国饭,真正的转变也悄然发生。麦当劳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的板烧鸡腿堡,用整块鸡腿肉,非炸、非辣、少油,平均每4秒就卖出一份。肯德基的老北京鸡肉卷也不甘示弱,黄瓜条、京葱丝、甜面酱包着炸鸡,一口下去满是熟悉的北京烤鸭味。
这些产品不再追求“猎奇”或“噱头”,而是深入国人口味的底层逻辑。麦当劳没有做螺蛳粉汉堡,而是推出酸笋卷,用酸辣小元素讨好年轻人,既保留西式外形,又贴合本地味觉。
2015年,中国外卖行业爆发式增长。麦当劳趁势加码,通过与顺丰合作,将外卖占比从不足20%提升到30%。这些订单全是新增,不影响门店堂食。肯德基也不甘示弱,迅速布局线上平台,并推出专属早餐外卖,保持热食口感,提升用户体验。
![]()
赛百味呢?直到2010年代才开始意识到问题,推出辣酱,尝试改名“赛百味儿”,但消费者早已习惯了肯德基和麦当劳的那一套。再努力,也始终没有赶上节奏。
麦当劳在2017年被中资收购,改名“金拱门”,当时还引发了一波网络狂欢。但恰恰是这个“接地气”的名字,拉近了品牌与中国消费者的心理距离。更名之后,麦当劳加速在三四线城市开店,菜单也越来越中国化。
![]()
肯德基则更进一步,在云南推出米线套餐,在河南卖胡辣汤,在浙江加发面小笼包。不光照顾不同地区的口味,还主动下沉市场,布局县域经济。
数据不骗人。到2025年5月,肯德基中国门店数已达11943家,一季度净增247家,全年目标1600至1800家。麦当劳2024年开出917家新店,计划2025年再开1000家。全球新店计划的一半,都落在了中国。
![]()
相对而言,赛百味进展缓慢,1995年落地,整整28年才突破1000家门店。2023年签订主特许经营协议后才开始加速,2025年新增300多家门店,总数刚刚超过1100家。差距巨大,错过黄金窗口期,注定难以再赶上前两位的步伐。
洋品牌一度以为,中国消费者愿意为“洋气”买单。可时代变了。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回归理性,更看重味道、性价比和服务体验。肯德基卖糖炒栗子,麦当劳联名火锅品牌出牛油汉堡,星巴克也在县城门店里配上了蛋黄酥。
![]()
过去洋快餐代表“现代化”,现在中式快餐代表“接地气”。塔斯汀的中式汉堡用花卷夹肉,华莱士的鸡腿堡加上酱香味,价格亲民,口味熟悉,正在一步步蚕食洋品牌市场。
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说得更直白:“吃这些国产快餐,图的就是实惠和熟悉感”。洋快餐再不学会说中国话、做中国饭,就只能被甩在后面。
中式快餐反应快、动作灵,洋品牌层层审批、周期长,错过最佳时机的事屡见不鲜。比如赛百味,等到麦当劳和肯德基已经把油条、粥卖得风生水起,它才开始试着推出本地口味,消费者早已不买账。
肯德基在决策层面也早早完成本地化。百胜中国总裁苏敬轼提倡“下乡战略”,让品牌从一二线城市下沉到三四线,门店数迅速翻倍。麦当劳起初由外资高层主导,后来也逐步调整管理结构,更贴近本地市场。
![]()
西方快餐工业化的那一套在中国行不通,不是因为中国人不懂“标准化”,而是因为中国人更在意“味道”。这不是表面功夫的问题,而是根植于文化深处的一种饮食认同。
百胜集团高层曾说,食品工业化不能丢掉食物本身的味道。这句看似朴实的话,其实道出了本土化的真谛。如今,洋快餐早已不是高高在上的“洋大爷”,而是中国街头巷尾的熟面孔。它们不再教育消费者如何吃西餐,而是学习如何做中国饭。
![]()
赛百味的迟疑、必胜客的迷茫、汉堡王的慢热,都让人看清一个事实:在中国做生意,不是复制美国那一套,而是要真正融入中国节奏。
肯德基和麦当劳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们懂得中国人早上想吃热粥,午间想要性价比,晚上要外卖送上门。它们没有高高在上,而是一点点把自己变成中国人的日常。
![]()
未来的市场还很大。外来品牌要么学会汉化,要么只能退出舞台。曾经奢侈的得来速,如今被热粥油条取而代之。这个转变,不是屈服,而是聪明。
洋快餐在中国四十年,从高傲到讨好,从输出者到适应者,这一路走来,是一场文化认知的较量,也是一场市场逻辑的博弈。谁懂得中国,谁就能站稳脚跟;谁倚老卖老,谁就会被时代抛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