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部署,全面落实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工作要求,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高度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坚持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和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构建形成“行政推动、专业引领、家校合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全面抓实抓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开展教师研训不断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和技能,推动学校扎实推进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着力打造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特色。
强化行政推动,筑牢心理健康教育“防火墙”
上下联动,形成全员参与机制。青羊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听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汇报,统筹协调、纵深推进。区教育局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心育为重”的工作思路,全面抓实抓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中小学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定期研究、科学谋划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人人参与、时时关注的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态势。先后创建省级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1所、市级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4所。落实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2022年,全面完成心理辅导室配备率100%的民生实事目标。
分类培训,支持教师队伍专业发展。青羊区成立区域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保障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力量。扎实开展面向五类人员(校长、分管校长、心理专兼职教师、一线教师、家长)的心理健康专题培训。面向学校主要负责人开展每年不少于2次的培训。面向分管干部开展的培训每年不少于4次。面向心理专兼职教师每周开展1次教研活动,每月进行1次专家督导,连续3年开展脱产7—11天的专业成长培训。面向一线教师,通过课程资源包进行心理健康培训,组织新进班主任、骨干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专题培训,特别是针对新进班主任开展了“积极心理学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更新观念、协同育人”等心理健康专题培训。面向家长,通过家委会、家长学校等途径开展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家长学校青羊分校送教到学校的120节家长课堂中近80%涉及心理健康教育专题。
建好资源库,夯实心理健康主阵地。开齐开足开好两周一次的心理健康课,扎实广泛开展心理班会课,中小学校每学期至少举行1次心理班会课,市级以上特色校则需每学期至少举办2次心理班会课。青羊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牵头组织编撰“青羊区心理健康教育精品课例集”“青羊区中小学生心理班会课精品课例集”,前者涵盖12个学段,每个学段10节课,共计120节精品心理健康课程。后者包含15节小学心理班会课和8节中学心理班会课。心理中心同步指导学校用实用好用活课例,提升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水平。
聚焦筛查管理,织密心理健康教育“覆盖网”
推进全员筛查,摸清心理底数。连续5年对全区四年级至十二年级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筛查评估,累计完成30万余名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评。筛查结果显示,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升,且持续优于成都市平均水平。
精细分类管理,增强预防效能。为了更好地实施重点人员管理,落实学生成长日志工作,制定青羊区中小学生三色心理档案管理方案,建立“三色管理”机制。其中黄色为“一般问题”,橙色为“严重问题”,红色为“危机问题”,指导学校根据上述三类情况,建立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清单,明确人员分工和岗位职责,做到精准动态管理。对“严重问题”和“危机问题”两类学生实施“每日观察‘三表’、每周关心关爱、每月深度交流、每期四方会谈、每年实地家访”制度。
深化重点人群关怀,构建温暖支持网络。对重点人员实施“包生”制度,由机关科室人员、校领导、心理教师、班主任等组成“包生”团队,形成有效的支持力量,落实“一人一档”“一人一策”“一人一帮”。针对休学家庭“心理服务资源缺乏、社会支持网络不足”的民生痛点,创新试点“破茧计划”,积极探索“破茧七步工作法”,即双向选择、精准帮扶—系统评估、科学画像—家长讲座、认知提升—行动打卡、自我改变—支持团体、共同成长—持续咨询、有效关注—复学支持、温暖回归。自2024年11月启动首轮“破茧计划”以来,19组试点家庭中深度全程参与的15组家庭的学生已全部成功复学并平稳适应校园生活,复学率近80%。
做实心育建设,打好心理健康教育“组合拳”
提升课程品质,培育心灵智慧。每年举行区级心理健康教育微课、优质课等专项比赛,常态化开展教研活动,构建“一心一精彩”和“三格成长”的两种心理专兼职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每周开展区级教研活动或现场研讨活动。2025年,邀请专家开展“一人一故事戏剧教育”、临床评估、绘画沙龙等主题心理健康教师专题培训,累计覆盖300余人次。区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赛课共54所学校参加,参与率达93%。收集微课视频51节,建立中小学心理危机“三预”微视频资源库,配套突发事件应急方案模板,强化学校快速响应能力。
强化心育活动,丰富心育形式。首先,定期开展主题活动,确保月月有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周周有心理舒缓活动。今年的“5·25”心理健康活动月,各中小学广泛开展校级“5·25”心理健康活动共计300余次,例如,成都市泡桐树小学以“桐下‘心’力量”为主题开展心理运动会,成都市石室联合中学等19所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心理游园会。其次,关注重要时间节点。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开展新生适应性教育、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生涯体验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特别关注返校前、假期后、考试前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开学线上直播、考前心理辅导线下讲座等活动,参与家长、学生累计10万余人。2025年,编纂《梦想遇见光——青羊区中学生考前心理舒缓手册》,将手册印发给全区1万余名中、高考生。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团队,面向中高考考生中的100余名重点学生提供“一对一”公益心理咨询服务。再次,全面推进学生成长讲座。为启发和引导中小学生多角度地认识自我成长过程,发现身边的榜样力量,在全区积极开展“把我说给你听”成长讲座。同时,将每场讲座制作成视频,指导学校利用班会课、心理健康课组织全区中小学生统一观看。最后,办好区级“青语时光”心灵驿站。引入第三方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组建区域骨干心理教师和专业心理咨询师组成的暖心服务团队,每周五下午面对全区学生家长提供公益咨询服务,并通过“青羊教育”微信公众号发布“青语时光”相关推文,开通线上咨询预约通道。心灵驿站已累计服务144组家庭,得到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高度肯定和赞扬。
宣教协同,拓宽心理健康传播渠道。首先,线上宣传扩宽覆盖面,提升心理健康意识。每月通过“青羊教育”公众号推送家长课堂、心理关护等心理健康栏目。2025年共计发布专家讲座、心理健康工作提示等相关内容30余次。推文总阅读量达10万余次,直播间总浏览量达10万以上。其次,丰富线下特色活动,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定期在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学校、社区开展家庭教育讲座等活动,自创“与孩子一同成长”“家教魔法师”等亲子教育系列活动,编撰了“解码青羊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爱出智慧——亲子教育小锦囊”“梦想HOLD住——高中考冲刺决胜技”等亲子教育指导资料。
强化“五育”并举,促进全面发展。首先,“体育为先”促进心理健康。目前,全区累计建立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社团300余个。通过每天1节体育与健康课、大课间体育活动、课间活动、眼保健操、早锻炼、午锻炼、课后体育服务等以及校外体育活动,全面推进“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引导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其次,“五育”并举促心理健康。着力推动“心理+”学科融合的高效落实,充分发挥心理学科特点及优势。聚焦“心理+美育”融合,开展“心理+音乐”学科融合课程“校园集体舞·爱的华尔兹”,在韵律与协作中增进同伴关系,促进了学生的情感交流与团队协作。最后,扎实推进“双减”,促进心理健康。自2021年7月以来,青羊区教育局聚焦校内、校外两大环节,围绕压减、增效两大目标,全区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达到98%,课后服务中小学生占比达97%,为学生心理健康打好基础。
部门联动协作,画好心理健康“同心圆”
为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网络,由青羊区委政法委、区卫健局牵头,联合教育、公安等部门,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形成符合青羊区实际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2025年,联合区卫生健康局拍摄《破雾》心理健康公益科普宣传片,荣获成都市健康科普技能比赛一等奖。依托“微网实格”治理体系组织开展20余场社会心理公益巡讲进校园活动,覆盖5000余名教师、学生和家长。联合区卫健、网信、公安等部门,畅通预防转介干预就医通道,实行健康副校长带动的“心理顾问制”,切实打通转介“最后一公里”。积极对接青羊区委社治委用好暖心驿站,及时关心关爱中小学生。积极对接区妇联、区文明办做实家长学校,加强家长关于心理健康的普适性宣传教育,助力学生家庭问题解决,做好家庭心理健康服务。
从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培植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到开展系统化教师研训以夯实专业队伍,再到扎实推进课程教学、打造区域心育特色,青羊区的实践表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关乎未来的系统性工程。它通过“行政推动、专业引领、家校合作、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将健康的种子深植于每个孩子的心田,最终目的不仅是防范与干预,更是为了激发潜能、点亮生命,为学生的终身幸福与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石。
(余元戎、凌燕单位: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德体卫艺科)
责任编辑:徐杨 李景
作者:余元戎 凌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