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瑞幸咖啡CEO郭谨一在厦门企业家日大会上表示,随着历史遗留问题全面解决、企业经营态势持续向好,瑞幸咖啡正积极推动重回美国主板上市进程。
这一消息迅速引发行业热议。不过,瑞幸官方随后补充说明:“瑞幸咖啡会持续关注美国资本市场,但公司目前对于重返主板上市没有确定的时间表,我们现阶段的首要任务仍是践行公司的业务战略、聚焦发展。”
五年前,瑞幸咖啡因自曝虚增22亿元销售额而市值蒸发近90亿美元,随后从纳斯达克黯然退市。这场被视为“中概股之耻”的资本丑闻,曾几乎让瑞幸崩盘,但五年后的今天,凭借超2.6万家门店和单季度超120亿元的营收,使瑞幸咖啡又燃起了重回美股的“野心。”
1
救赎与重生
2020年初,做空机构浑水发布了一份89页的做空报告,撕开了瑞幸“互联网咖啡神话”的裂缝。随后,瑞幸自曝财务造假,事件直接导致其股价暴跌85%,市值蒸发近90亿美元,瑞幸也被强制从纳斯达克退至粉单市场交易(美国非主板的场外交易市场)。
这一事件,不仅使瑞幸信誉跌至谷底,而且还面临集体诉讼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调查。当时的瑞幸可谓是摇摇欲坠,与造假相关的原始股东及团队包括钱治亚、陆正耀等人退出。
危机关头,大钲资本牵头完成了对瑞幸的控制权的重组,引入新管理层。
随后,以郭谨一为核心的团队对瑞幸进行一场深刻改革,一方面全面配合中美监管机构调查,支付1.8亿美元与SEC达成和解;另一方面彻底重构内部管控体系,引入国际合规标准,建立透明化财务报告机制。
自此,瑞幸也开始“重生”之路。新管理层摒弃了盲目扩张的“野蛮生长”模式,转向精细化运营。具体表现为三大战略转型:
产品层面:瑞幸组建了超过百人的专业研发团队,通过大数据分析消费者偏好,打造爆款产品矩阵。从生椰拿铁到酱香拿铁,一系列现象级单品不仅带动销量,更重塑品牌形象。2023年推出的“茶咖”系列,成功开辟第二条增长曲线,使非咖啡产品占比提升至35%。
门店方面:关闭低效直营店,同时开放“类直营”加盟模式。加盟商需接受统一管理,但可获得瑞幸完整的供应链和数字化体系支持。截至2025年11月,瑞幸加盟店占比已达62%,但单店营收同比提升28%,证明该模式的有效性。
供应链上:瑞幸坚持与行业前10%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如与建发股份共建覆盖原料供应、保税仓储、高效交付的一体化供应链平台。这种深度协同使瑞幸在2024年咖啡豆价格波动中保持了毛利率稳定。
这一系列的战略调整,给瑞幸带来了显著的财务回报。2023年,瑞幸年收入达249亿元(约35亿美元),首次超越星巴克成为中国市场第一;2024年收入增长至344.75亿元,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今年上半年,营收已达212亿元,同比增长35%,净利润8.71亿元。与此同时,截至今年6月末,瑞幸全球门店总数已达约2.62万家,是星巴克中国门店的3倍之多,成为了中国咖啡市场名符其实的“一哥”。
显然,这种基本面的根本性改善,为瑞幸重返资本市场提供了最重要的筹码。
2
为何执着于美股市场?
目前,瑞幸咖啡在海外门店数共有89家,其中新加坡、马来西亚合计87家,美国2家。这与国内2.6万家门店相比,显然能够忽略不计。既然如此,那瑞幸咖啡为何依旧要赴美上市呢?
《观澜商业评论》认为,可能有三个方面的考虑:
其一是流动性需求。目前,瑞幸在粉单市场的日均交易量仅为主板时期的15%,市值长期被低估(约103亿美元)。回归纳斯达克或纽交所,可重新获得全球资本关注,解决现有股东的退出难题。汇生国际资本黄立冲就曾指出:“OTC市场的估值天花板显而易见,而回归主板将实现资本与信誉的双重提升。”
其二是品牌全球化背书。海外布局对瑞幸而言,是绕不开的战略举措,虽然海外门店不到百家,但已经开启了海外扩张。因此,重返美股主板市场,对瑞幸而言,不仅能为其国际化战略提供信用背书,还能够助力海外供应链合作与人才招募。
其三是资本运作便利性。就美股、港股、A股而言,显然美股资本市场对创新企业的估值体系更趋成熟,更有利于其适配全球化战略。相比之下,港股市场对消费股估值普遍保守,且流动性较差,A股更不用说。
面对SEC的严格审查,瑞幸的二次上市可能采取以下路径:
一是直接申请主板上市,这是最理想但难度最大的方案。需满足纳斯达克所有上市标准,并彻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关键障碍在于审计——目前“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对承接瑞幸上市审计仍持谨慎态度。若无法获得顶级审计背书,该方案可行性较低。
二是私有化后重新IPO。由大钲资本等现有股东或外部财团发起要约收购,将公司从粉单市场摘牌,经过一段“冷静期”后以新主体申请上市。这种“迂回战术”可规避部分历史问题,但成本高昂,预计需耗资120亿-150亿美元。
三是SPAC合并上市。通过与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合并实现快速上市。这一模式在2020-2022年盛行,但近年来因监管收紧而遇冷。对瑞幸而言,SPAC交易可缩短上市周期,但估值可能被打折,且仍需SEC全面审核。
据接近瑞幸的消息人士透露,其更倾向于第一种方案,目前正在积极游说SEC,强调其五年来在公司治理和透明度方面的实质性改进。但为降低风险,也在同步筹备私有化方案作为备选。
3
重返美股,也非易事
尽管瑞幸表现出强烈的回归意愿,且业绩表现也不错,但其重返美股之路仍面临多重挑战。
审计机构问题是关键一环。有接近瑞幸的投资人士表示,瑞幸能否如愿重返纳斯达克,关键要看其能否成功聘用头部审计机构来协助完成上市。
根据美国资本市场规定,瑞幸需连续2—3个会计年度由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可现场检查的事务所出具审计报告,且工作底稿完整可查。
财务造假的负面影响深远,即便业绩向好,美股投资者和中介机构对其仍可能心存芥蒂。而且交易所拥有“公共利益”裁量权,鉴于瑞幸的造假前科,大概率会对其设置更长“冷静期”或更高披露要求。
此外,瑞幸也面临着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压力。在国内市场上,中国现制饮品市场已进入残酷的存量竞争阶段,瑞幸面临多重威胁。
价格战问题上,尽管已缩减补贴,但瑞幸核心产品均价仍比星巴克低40%左右。2025年初部分区域涨价引发消费者反弹,显示其客群对价格敏感度极高。一旦新锐品牌以更低价格切入,可能迅速分流用户。
产品同质化上,茶饮行业创新乏力,各家配方极易被模仿。瑞幸的爆款策略需要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投入,2024年其研发费用达4.2亿元,同比增67%,这种投入力度能否维持存疑。
市场拓展方面,三四线城市加盟店增速已从2023年的98%降至2025年的32%,显示低线市场接近饱和。显然,下一步增长需依赖海外扩张或业态创新,但两者均存在不确定性。
在国际市场中,星巴克等老牌巨头根基稳固,且瑞幸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门店都面临着众多本土咖啡品牌的竞争。
此外,近年来中美监管摩擦加剧,对中概股形成系统性压力。2024年生效的《外国公司问责法》要求上市公司证明不受外国政府控制,瑞幸作为曾出问题的企业可能面临更严格审查。
所以,对瑞幸咖啡而言,在短期类想要重返美股,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