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5年,每天中午推开星巴克的门。
一股浓郁的咖啡香,混合着轻快的爵士乐扑面而来。
点一杯拿铁,端着印有绿色美人鱼标志的白纸杯,坐在柔软的沙发椅上。
周围是低声谈事的白领,或抱着苹果电脑的文艺青年。
那一刻,感觉自己也拥有了精致、国际化的生活方式。
![]()
那是星巴克的黄金时代。
它不仅是一家咖啡馆,更是对现代生活的美好想象。
然而,时过境迁,星巴克早已不同往日。
最近,传出“星巴克祖师爷”皮爷咖啡(Peet‘s Coffee)在华南悄然闭店。
随后星巴克也宣布,在北美和欧洲关闭了数百家门店,裁员近千人。
而中国市场,星巴克最终以40亿美元的价格,卖出大约60%的股权。
一家中国私募股权公司博裕资本,接手星巴克。
曾经高高在上的咖啡贵族,为何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
市场悄然变天
这背后,是一场商业博弈,更是中国消费者口味和心态的变化。
其实,一切都有迹可循。
如果你最近去过星巴克门店,可能会发现微妙的变化。
熟悉的美国爵士乐,被《说爱你》或《爱的主打歌》取代。
这仿佛是一种时空穿越。
![]()
在全球,星巴克北美市场的销售额,已经连续六个季度下滑。
在中国,也明显动力不足。
尽管财报显示营收仍有增长,但平均每单收入,却在下降。
致命的打击来自本土对手。
2023年,是一个历史性的拐点。
中国连锁咖啡品牌,瑞幸咖啡后来者居上。
后者在门店数量和营收上,实现了双超越。
星巴克的困境,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
它像缓慢的中年危机,病因早已深埋。
第一,创新迟钝症。
在中国,咖啡的玩法早就变了。它成了年轻人的日常快消品。
瑞幸、库迪们把这场游戏变成了快速迭代的卷王争霸赛。
![]()
2024年瑞幸推出了119款新品,平均每三天就有一款新饮料问世。
相比之下,星巴克在2024年全年推出了78款新品,速度远逊于对手。
这是数量的差距,更是爆款能力的差距。
瑞幸的“生椰拿铁”成了现象级的符号,全球销量累计超过17亿杯。
而星巴克的创新,还围绕着经典的深度烘焙咖啡打转。
无论是桂花拿铁还是冰震浓缩,还是一杯“很星巴克”的咖啡。
对年轻人,他们更喜欢果咖、茶咖等清爽有趣的风味。
第二,价格傲慢症。
曾几何时,花三十多块买一杯星巴克,是“对自己好一点”的轻奢体验。
但瑞幸和库迪发动的“9.9元价格战”,彻底改变了咖啡的价格体系。
数据显示,80%的中国消费者,倾向于购买单杯10-20元的现制饮品。
一杯瑞幸的生椰拿铁只要9.9元,而星巴克同类型产品近40元。
为品牌光环支付的“溢价”,在很多人心里变得不再合理。
咖啡回归一杯日常饮品,星巴克的高价就格外突兀。
![]()
第三,模式沉重症。
星巴克的成功,建立在“第三空间”的理念上。
那是介于家和办公室之间的舒适场所,这个模式在一线城市非常奏效。
但在三四线城市,星巴克的“第三空间”,意味着高昂的租金和运营成本。
相比之下,瑞幸的“小店快取”和蜜雪冰城旗下幸运咖的性价比,更符合市场。
星巴克也尝试了“小而美”的店型,但船大难掉头。
它的全球标准化体系和直营模式,决定了决策链条长,转身缓慢。
在中国市场的风向瞬息万变时,星巴克的反应,总是慢了半拍。
![]()
博裕资本入主
于是,星巴克换了一种方式,出售中国业务多数股权。
对它来说,不亚于一场心脏手术。
而主刀医生,是博裕资本。
为什么是博裕?这是星巴克深思熟虑的选择。
博裕资本不仅是实力雄厚的财团,更是中国消费赛道的深度玩家。
![]()
它曾是瑞幸咖啡重组背后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蜜雪冰城的投资方。
换句话说,博裕资本深刻理解,如何在中国市场打造“效率之王”。
星巴克用控股权换来的,正是博裕对本土市场高效的运营能力和现有资源。
交易刚一落定,变化就已悄然发生。
除了开头提到的“千禧歌单”,未来的星巴克中国,可能迎来更多的变化。
渠道下沉加速。
星巴克中国的门店数量,计划从现在的约8000家,拓展到20000家。
主战场,就是星巴克没有攻克的县级城市。
模式可能裂变。
纯直营模式在下沉市场步履维艰。
博裕很可能引入 “加盟+直营”的混合模式,快速扩张。
供应链与数字化改造。
![]()
博裕可能会帮助星巴克对接更本土、高效的供应链。
并进一步优化数字化体验,降低成本。
然而,拿到40亿美元后,星巴克在中国的重生路,并不是一片坦途。
最大的挑战是,价格如何在高贵与亲民之间找到平衡?
星巴克的核心资产,依然是它的品牌调性。
如果为了下沉而一味降价、盲目扩张,导致品质和服务滑坡。
那么星巴克将失去它最宝贵的魅力,沦为一个平庸的品牌。
![]()
它直接与瑞幸、库迪在10元价格带血拼,毫无优势可言。
但如果它无法放下身段,在下沉市场,它可能还是一个尴尬角色。
星巴克依然无法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这场结局,最终取决于星巴克和博裕资本,能否夺回“变心”的中国消费者。
![]()
一杯咖啡,时代的缩影
还记得1999年,星巴克在北京国贸开出第一家店。
它带来的是一杯咖啡,更是个人空间、社交方式和生活品质的启蒙。
二十多年过去,中国变了。
市场出现强大的本土品牌,也有了更务实的消费观。
咖啡,褪去光环,回归本质,它只是一杯好喝的、令人愉悦的饮料。
星巴克中国的易主,是一个时代的结束。
如今,星巴克站在了新的起点。
这场40亿美元的豪赌,结局怎样,无法猜测。
但不管怎样,它曾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憧憬。
只是咖啡还是那杯咖啡,而中国消费者已经变了。
素材来源
1.《虎嗅》星巴克和它所代表的一切,正与我们渐行渐远
2.《钛媒体》中国变了,“美式”星巴克扛不住了
3.《潇湘晨报》“星巴克祖师爷”也扛不住了?精品咖啡正经历“祛魅时刻”
4.《鲁中晨报》裁员、闭店!知名巨头宣布重组
本文作者 | 柠檬雪
责任编辑 | 淡淡翠
策划 | 淡淡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