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理查德·尼克松,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那个因“水门事件”灰溜溜下台的总统。
可怪就怪在,正是这个把反共当成毕生事业来干的强硬派,偏偏跑去跟最大的共产党国家握了手。
这事儿本身,就透着一股子不合常理的劲儿,像是一盘下到一半,棋手突然掀了桌子,说咱们换个玩法。
故事得从头说起。
![]()
尼克松这人,跟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肯尼迪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
他老家在加州,家里种柠檬,但生意不怎么样,日子过得紧巴巴。
他从小就知道,这世界不会平白无故给你什么,想要出人头地,得自己拼命去争。
这种“输不起”的心态,贯穿了他的一辈子。
![]()
他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全靠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和一张能言善辩的嘴,硬是从一个小镇律师,一路闯进了华盛顿的权力中心。
上世纪五十年代那会儿,美国上下都谈“共”色变,麦卡锡主义搞得人心惶惶。
尼克松嗅觉灵敏,他发现“反共”是个绝佳的政治招牌。
于是,他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冲在最前线的“反共斗士”,专门找那些被怀疑是共产党同情者的人的麻烦。
![]()
靠着这个形象,他声名鹊起,先是当上参议员,后来又成了艾森豪威尔总统的副手。
那八年里,他满世界跑,最出名的一件事就是在莫斯科跟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吵了一架,史称“厨房辩论”。
俩人站在样板间的厨房里,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哪个更好争得面红耳赤。
这一下,尼克松在美国国内的强硬派形象算是彻底立住了。
![]()
可就在他以为自己离总统宝座只有一步之遥时,命运给了他一记重拳。
1960年,他跟年轻帅气的肯尼迪竞选总统。
在当时还是新鲜玩意的电视辩论上,尼克松刚出院,面色憔悴,一身西装也不合身,跟光彩照人的肯尼迪一比,显得特别狼狈。
结果,他输了。
![]()
输得还不止一次,两年后他竞选加州州长又失败了。
那时候,所有人都觉得尼克松的政治生涯完蛋了。
他自己也对记者放了狠话:“你们以后再也没有尼克松可以踢了。”
谁也没想到,这个打不死的“幸存者”又回来了。
![]()
1968年,美国变天了。
越南战争打得没完没了,国内乱成一锅粥。
年轻人上街示威,烧征兵卡,嬉皮士们喊着“爱与和平”。
整个社会都快被撕裂了。
![]()
尼克松看准了时机,他打出“法律与秩序”的口号,承诺要结束战争,让美国恢复平静。
这一次,他赢了,终于住进了白宫。
当上总统的尼克松,面对的是一个烂摊子。
他心里跟明镜似的,越南这个坑必须得爬出来,不然总统也当不安稳。
![]()
可怎么才能体面地撤军?
直接认输肯定不行,美国的面子往哪儿搁?
他想来想去,目光投向了遥远的东方——中国。
当时的中国和苏联关系紧张,边境上都动了手。
![]()
尼克松的算盘打得很精:如果能拉拢中国,不仅能给越南的后台老板施加压力,还能在跟苏联的全球博弈中多一张王牌。
这就是他那个著名“均势”理论的雏形:让对手去牵制对手。
这步棋走得极其大胆,也极其隐秘。
他绕开了天天嚷嚷着要跟苏联缓和的国务院,让自己的心腹基辛格偷偷摸摸地去干这事。
![]()
于是,就有了后来那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操作。
先是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和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帮忙传话。
然后,基辛格在访问巴基斯坦时,假装肚子疼,从公众视野里消失了48小时,实际上是坐着巴基斯坦的飞机秘密飞到了北京。
紧接着,美国乒乓球队稀里糊涂地就接到了访问中国的邀请。
![]()
这帮运动员当时正在日本参加比赛,突然被告知要去一个地图上都找不到的红色国家,一个个都懵了。
这件小事,却成了中美关系解冻的信号弹,也就是后来人们津津乐道的“乒乓外交”。
这一切都在为尼克松的最终访问铺路。
毛泽东主席后来跟他说,我就是欣赏你们右派,因为你们办起事来,不像左派那样拖泥带水。
![]()
这话一针见血,只有尼克松这样的老牌反共人物,才能顶住国内的巨大压力,干出和共产党中国和解这种事,换个民主党总统来,早就被骂成“卖国贼”了。
1972年,尼克松终于来到了北京。
当他的手和周恩来总理的手握在一起时,全世界的记者都疯了。
那一个星期,尼克松不仅见到了毛泽东,还登上了长城,说了那句“这是一座伟大的城墙”。
![]()
这次访问,直接改变了冷战的格局。
凭借着访华和结束越战这两大功绩,尼克松在1972年底的总统大选中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他的声望达到了顶点。
可就在这时,那个叫“水门”的酒店里发生的一起小小的窃听案,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最终变成了一场滔天巨浪,把他从权力的顶峰上掀了下来。
![]()
1974年,尼克松被迫辞职,成了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干到一半不干了的总统。
他这一走,中美关系这盘大棋也失去了最重要的棋手。
他的继任者福特总统也来中国,跟毛主席谈,说咱们继续搞“平行发展”。
毛主席听了,不咸不淡地说了一句:“我们中国没钱,只能放空炮。”
![]()
意思很明白:你光说不练,没有尼克松那种敢下本钱的战略魄力,这棋还怎么下?
福特显然没听懂这层意思。
下台后的尼克松并没有闲着。
他虽然没了公职,却成了个独特的“在野战略家”。
![]()
整个八十年代,从卡特到里根再到老布什,每一任总统在处理对华关系时,都得听听这位“破冰者”的意见。
他一次又一次地访问中国,跟邓小平等新一代领导人见面,继续为他那个大国平衡的构想奔走。
1994年,尼克松去世了。
在他晚年写的书里,能看出来他对中国的看法越来越复杂。
![]()
他亲手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这一点他很自豪。
但他最初的想法是“联华制苏”,搞一个三足鼎立。
他万万没想到,苏联自己先垮了。
他设计的那个精巧的三角平衡瞬间崩塌。
![]()
而中国,借助这个机会,加上自身的努力,以一种他从未预料到的速度发展起来。
他生前最后一次访问中国是在1993年,看着深圳的高楼大厦,他内心充满了震撼。
他可能在想,自己当年为了摆脱一个困局,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但这个时代最终会走向何方,已经完全超出了他的控制。
他用外交的犁耙,耕出了一片新的土地,却发现上面长出的作物,跟他当初撒下的种子不是一回事。
在他位于加州约巴林达的墓碑上,刻着一句《圣经》里的话:“他们将把刀剑打成犁头,把长矛打成镰刀。”
这既是他一生的追求,也像是对他那盘未下完的棋局的一声感慨。
他以一种实用主义的姿态开启了一个时代,却留下了一个远比他想象中更为复杂的未来。
参考资料:
尼克松, 理查德. (1978). RN: The Memoirs of Richard Nixon. Grosset & Dunlap.
基辛格, 亨利. (1979). White House Years.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傅高义. (2011). 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毛泽东与尼克松的会谈记录 (1972年2月). 国家档案局解密文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