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前言
曾经备受追捧的二三十层电梯住宅,如今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
电梯频繁停运、物业开支节节攀升、安全隐患日益突出,叠加市场交易冷清,昔日被视为优质资产的高层住宅,逐渐演变为不少家庭的沉重负担。
企业家曹德旺多年前关于“高层房未来会沦为累赘”的警示,正在被现实一步步印证。高楼林立的时代光环是否即将褪去?
![]()
高层电梯房市场
2025年“金九银十”楼市收官之际,百城二手住宅均价同比下滑7.6%,其中以二三十层为主的高层电梯房价格跌幅尤为显著。
许多建成超过十五年的高层楼盘,挂牌价一再下调,部分房源成交价较历史高点缩水逾三成,贬值速度远超预期。
在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同一社区内楼层差异带来的价格落差愈发明显——高层单位每平方米售价普遍比低层低五千至八千元,市场偏好已悄然逆转。
![]()
市场的降温直接反映在成交效率上。
低层住宅平均约三个月即可完成交易,而高层住宅往往需要半年以上才能迎来买家,部分房源挂牌期甚至超过一年仍无人问津,流动性严重萎缩。
购房者普遍持币观望,对高层住宅的信心持续走弱,其在二手房市场的吸引力正加速流失。
对于已入住的居民而言,困扰远不止资产缩水。电梯故障频发、管道渗漏不断、物业费用连年上涨,日常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过去有人将高层住宅未来贬值视为夸大其词,但当前的数据与现实状况清晰表明,曹德旺的判断并非空穴来风。
业主不仅承受着经济层面的损失,更面临着居住环境恶化和人身安全的潜在威胁。
曾经万人争抢的“黄金楼层”,如今正逐步沦为避之不及的“高空包袱”。
![]()
电梯老化
高层住宅问题的根源之一,首当其冲是电梯系统的老化。
大多数电梯的设计使用寿命仅为十五到二十年,而我国大量二三十层住宅集中建于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意味着多数电梯已处于超期服役状态。
2025年2月,昆明同德广场发生一起震惊全国的电梯事故:一部电梯从十七楼骤降至负二楼后又猛然冲上三十三楼,导致一名五十九岁住户当场遇难。事后调查发现,维保记录存在严重造假与疏漏。
![]()
类似情况在全国多地频现:上海黄浦区某房龄达二十年的高层楼宇,电梯故障几乎成为常态,居民被困事件屡见不鲜;广州某小区四部电梯全部瘫痪,高层住户被迫每日徒步上下数十层,老人与儿童出行极为艰难。
更棘手的是更换电梯的成本压力——单部新梯造价动辄数十万元,一栋楼需分摊数百万费用,住户间意见难以统一,部分业主拒绝出资,协商破裂导致更新计划长期搁置。
老旧电梯一旦出现重大故障,不仅危及生命安全,也极大加重了物业管理的复杂性与责任风险。
![]()
除电梯外,高层建筑的消防隐患同样令人担忧。
一旦二十层以上发生火灾,电梯必须停止运行,居民只能依靠楼梯逃生。几十层台阶对年轻人已是巨大挑战,对老人与孩童而言近乎无法完成。
目前常规消防云梯最大救援高度仅约十层楼,高层火灾几乎无有效外部救援手段,一旦火势失控,后果不堪设想。
![]()
公摊面积、物业费
高层住宅的另一大痛点在于高昂的公摊比例与持续攀升的物业支出。
在北京朝阳区一些二三十层的住宅项目中,公摊率高达28%,这意味着购买一套一百平方米的房子,实际使用面积仅有七十二平方米,相当于多支付近三十万元用于购买走廊、设备间等非实用空间。
与此同时,高层物业费居高不下,并呈现逐年递增趋势。
物业支出中约22%用于电梯、水泵等公共设施的维护,随着设备老化,维修频率和成本不断上升,年均涨幅可达8%。
以一套百平米住宅为例,年度物业费高达九千六百元,长期累积下来,足以凑齐一套新房的首付资金。
![]()
拆迁难题进一步加剧了高层住宅的困局。低层住宅拆迁协调难度小,几户业主达成一致即可推进,开发商也乐于参与。
然而,一栋二三十层的住宅楼常住上千户居民,整体拆迁补偿总额动辄数亿元,住户诉求各异——有人坚持现金赔付,有人要求置换大面积新房,谈判过程异常复杂。
开发商因成本高、周期长、不确定性大而望而却步,最终导致大量老旧高层陷入“无人接手”的境地。
设施持续老化、物业无力管理、拆迁遥遥无期,多重问题交织形成恶性循环,使得这类住宅的居住价值不断缩水。
![]()
高层住宅未来趋势
高层电梯住宅走到今天这一步,根本原因在于当初开发时过度追求容积率与建筑高度,忽视了长期居住的舒适性与可持续维护能力。
曹德旺的提醒值得深思:住房的本质是安居,核心在于生活的安心与便利,而非单纯追求视觉高度或空中景观。
眼下,越来越多城市开始调整建设方向,十层左右的小高层住宅正成为主流选择——配套齐全、绿化良好、出行便捷,居住体验显著优于传统高层。
![]()
未来,高层住宅将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态势:那些物业管理规范、业主团结协作、维修基金透明使用的楼栋,尚能维持较好的居住品质;而管理混乱、设备失修、缺乏自治机制的楼宇,则只会越住越糟。
对购房者而言,选择高层住宅必须更加审慎。
建议优先考虑十层以下、房龄未满十年、物业服务口碑优良的小区,避开房龄超十五年、电梯故障频繁、物业费用畸高的老旧高层。
对于已经居住在高层的业主,应尽早推动成立有执行力的业主委员会,明确公共维修资金的使用规则,定期组织电梯、管道、消防系统等关键设施的专业检测,防微杜渐,保障长期居住的安全与舒适。
![]()
结语
二三十层高层电梯住宅面临的危机,不仅是房地产市场结构性变化的体现,更是对过去城市建设理念的一次深刻反思。
一味追求建筑密度与外观高度,忽略日常生活的便利性与后期维护的实际成本,最终让这些“空中楼阁”变成了难以脱手的负担。
曹德旺的预言正在现实中逐步显现,高层住宅的分化格局已然成型。
购房者应保持理性,不被所谓的“视野开阔”“高端大气”所迷惑;业主则需主动作为,积极参与社区治理,避免问题积重难返。
真正的居住价值,从来不在海拔高度,而在生活温度——安全、舒心、便捷,才是衡量好房子的根本标准。
高层住宅的未来走向,将取决于物业管理水平、业主集体意识以及城市发展理念的共同演进。
参考信源: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