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冬天,餐桌上最让人念念不忘的,莫过于那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糯叽叽的外皮,咬下去还能流出黑芝麻或者花生酱,香得让人两眼放光。可有人一听“汤圆”俩字,眉头立刻皱起来——“高糖高热量,糖尿病人碰都别碰”。这话听起来挺吓人,但真要把汤圆打入“黑名单”,似乎又说不过去。医生们最近的研究给出了一个挺出乎意料的结论:对于高血糖人群来说,吃汤圆可能不是单纯的“放纵”,反而还可能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改善。
![]()
吃点喜欢的食物,其实也是一种治疗手段,这话放到现代慢病管理里,不再是玩笑话。高血糖这个事,听起来就是“忌口”两个字挂在脑门上,啥甜的、糯的都要绕道走。
但这么做真能让血糖稳得住?有些人越限制越反弹,反而血糖控制更差了。关键就在于“饮食顺应性”这几个字,简单说就是一个人能不能长期稳定地按照适合自己身体的饮食方式去生活,而不是一味死扣着标准去克制自己。
不少医生发现,那些坚持吃自己喜欢但经过改良的食物的人,反倒比那些“什么都不吃”的人,血糖控制得更稳。汤圆这种传统食物,只要不是一口气吃掉一整碗,选用低糖低脂版本,比如加了奇亚籽的、用了代糖的,血糖反应其实很温和。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医院在进行糖尿病饮食指导时,提倡“个性化饮食计划”而不是统一食谱。吃得开心,吃得符合自己习惯,才能长期坚持,才能真的改善高血糖。
再来说个更被忽略的点——情绪。糖尿病不是单靠药物控制就行,它是一种典型的“情绪依赖型”慢病。焦虑、抑郁、孤独都会影响血糖波动,有些研究甚至指出情绪的影响可能和饮食一样大。
而一碗汤圆,除了热量,它还有“回忆”和“熟悉感”。那是过年时家里人围在一起包汤圆的画面,是小时候妈妈端来的甜汤,是某个寒夜里朋友送来的一份热食。
![]()
这种食物带来的“情绪安抚效应”,在慢病管理中是有科学根据的。有学者做过一项研究,让一组糖尿病患者吃一份他们喜欢的传统点心,每天一次,持续两周,结果发现情绪评分显著上升,血糖稳定性也有所提升。
虽然这个研究样本不大,但方向非常有启发性。吃汤圆,不只是为了满足味蕾,更是一种对生活的认可感和安全感的补给。
肠道这事,说起来跟汤圆扯不上啥关系,其实现在的研究已经走得很深。肠道菌群这个词大家可能听过,它和人体的代谢、免疫,甚至情绪都有密切关系。
而很多高血糖人群的肠道菌群组成是紊乱的。汤圆这种糯米类食物,在经过一些优化处理,比如加入糙米、杂粮、坚果、黑芝麻等,不但血糖生成指数降低,对肠道菌群也有一定的正面作用。
比如黑芝麻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不饱和脂肪酸,这些都是益生菌喜欢的“食物”;再比如加入燕麦粉的外皮,富含β-葡聚糖,能促进双歧杆菌生长。
吃进一碗经过优化的汤圆,可能悄悄给肠道补了一次“营养液”。有研究就指出,优化后的传统主食类食品能有效改善糖尿病人群肠道微生态,进而间接影响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空腹血糖水平。
![]()
说到社会参与感,很多人一开始会觉得这和汤圆有啥关系,但细想一下,吃汤圆的场景几乎都离不开“人”。亲戚朋友聚会、节日活动、社区厨房、单位茶歇……这些场合里,一碗汤圆成了连接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纽带。
高血糖患者常常因为饮食限制而变得格外孤独,聚餐不敢吃、出去怕麻烦、节日成了“压力源”。
适当参与这种有仪式感的活动,吃一颗低糖低油的汤圆,参与到节日中,不但能带来心理愉悦,更能减少社交隔离感。
有研究就提到,慢病人群若参与到有共同目标的社交活动中,治疗依从性、情绪稳定性、自我管理能力都会显著提高。汤圆也许不是“治病”的药,但它背后的“社交属性”,能让人从病人的身份中暂时跳脱出来,这种体验非常宝贵。
汤圆毕竟是高碳水、高脂类食物,即便经过优化,也不能毫无节制。高血糖患者要吃,得掌握方式,比如空腹状态不要吃、饭后血糖稳定后适量进食、优先选择含有代糖、粗粮、植物脂肪的版本。
一次不超过两个,控制在能量摄入范围内,这样不仅能满足味觉,也不会对血糖造成巨大冲击。
![]()
实话说,健康饮食并不意味着把所有传统食物都“踢出局”,而是要找到一个平衡点。让人放弃所有熟悉的味道,那不叫健康,是“剥夺”。汤圆这种食物,本身就有很多优化的空间。
只要掌握了方法,高血糖人群也能安心吃上一口暖心的团圆味。谁说治疗就一定要无趣,科学和人情味也可以并存,汤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现在很多营养师都在推广“文化适应性饮食干预”,意思就是不要强行改变一个人吃饭的习惯,而是在原有的文化饮食基础上做出科学优化。这种方式更容易被接受,也更容易坚持。
汤圆背后代表的不只是一个食物,更是一种文化记忆和生活方式。它要被保留,被尊重,被科学地改良,而不是被抛弃。
说到底,慢病管理从来不是光靠药片、控糖食谱就能搞定的事,而是需要一个人从身体到心理都稳定的状态。汤圆这类传统食物,只要处理得当,是完全可以成为这个系统中的一环。
它能让人吃得顺,情绪好,肠道更稳,人也愿意走出去跟朋友一起生活。这四个方向,看似和血糖没那么直接,却是影响深远的变量。
![]()
吃汤圆这事,没那么“黑白分明”,更不是非吃不可或绝不沾边的极端选择。关键是怎么吃,什么时候吃,吃什么样的汤圆。这些问题理顺了,就能在甜糯之间找到平衡,也能在文化和健康之间搭好桥梁。高血糖患者不是不能过节,也不是不能有小确幸,吃得安心、活得自在,才是慢病管理真正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2]葛可佑.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治疗原则与实践[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5):394-398. [3]王芳,李春.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研究进展[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1):34-38. [4]张琪,刘磊.基于文化适应性的糖尿病饮食干预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23,50(20):3790-3793. [5]吕岩.情绪状态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4,32(3):467-470.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