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二十多年前的黄海,那场震惊世界的中日甲午海战,至今回想起来依然让人心里堵得慌。当时清朝的北洋水师,账面实力看起来一点都不差,甚至还有让日本人晚上睡不着觉的“定远”、“镇远”这两艘七千吨级的铁甲巨舰。要知道,那会儿日本海军里,愣是找不出一艘能跟这俩“大块头”正面硬刚的军舰。
![]()
可战争这玩意儿,从来就不是简单比大小、比吨位。真正打起来,结果让所有人大跌眼镜。清军连一艘日本军舰都没能击沉,自己反而一败涂地,最后竟然缩在威海卫军港里不敢出头,眼睁睁看着舰队被人家堵在家里包了饺子,全军覆没。这脸丢得可不是一般的大。
![]()
为啥会败得这么惨?表面上看,是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日舰速度快,射速更是吓人,特别是那种叫“速射炮”的新玩意儿,火力密度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但往根子里刨,毛病出在“脑袋”上。当时的清朝,从上到下,对海洋的认识就两个字:防守。觉得大海就是一道天然屏障,海军嘛,无非是给运兵船护护航,或者在岸防炮台旁边帮帮场子。这种陈旧的观念,跟当时世界上海权争霸的大趋势完全脱节了。
![]()
人家英国靠着强大海军成了日不落帝国,美国人马汉的海权论更是风靡全球,连日本这个小邻居都憋着劲要“开拓万里波涛,扬国威于四方”。咱们倒好,把花大把银子买来的先进舰队,当成了移动炮台用,最要命的时候,甚至让舰队“株守军港”,这不等于把老虎关进笼子,等着人家来打吗? 海战史上的专家说得一针见血:大东沟海战那结果,纯粹是对现代海战理论一无所知搞出来的。
![]()
除了思想落伍,军队内部的风气更是烂到骨子里。虽说后来考证,广为流传的“在主炮上晾裤子”这事多半是编的,但北洋水师后期军纪涣散、作风糜烂可是不争的事实。当兵的“腰间斜插烟枪”,官儿们也“沉溺烟酒淫赌”,甚至大敌当前,还有管带(舰长)忙着追妓女没回舰的。平时的训练更是糊弄鬼,打靶演习早就提前量好距离、设好浮标,就是走个过场,做给上面看的“面子工程”。
![]()
这种弄虚作假的风气,平时看着挺唬人,一到真刀真枪的战场上就全露馅了。黄海海战时,日本舰队的火炮命中率硬是比北洋舰队高出九倍还不止。更离谱的是,咱们打出去的炮弹,有的里面竟然塞的是沙土煤灰,这玩意儿就算砸中敌舰也炸不开啊!虽然像邓世昌这样的英雄将领带着部下血战到底,做到了“与军舰共存亡”,但个别人的英勇,根本扛不住整个体系从根子上烂掉。
![]()
说到底,甲午这场大败局,不是哪个人哪个兵的失败,是整个国家体系的崩溃。清政府搞了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口号是“自强”,但核心思想却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说白了,就是只想买点西方的坚船利炮来装点门面,维护它那个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根本不愿意触动腐朽的旧制度。当时日本的明治维新是脱胎换骨,全面学习西方;而清朝的洋务运动最多算个裱糊匠,小修小补,结果“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
![]()
战争是最冷酷的考官。你国家战略错了,政治腐败了,思想僵化了,作风涣散了,在考场上拿到的只能是血淋淋的零蛋。一纸《马关条约》签下来,割让台湾澎湖,赔款两亿三千万两白银,家底都快被掏空了。这场惨败,彻底打断了中国的脊梁,让中华民族跌进了半殖民地的深渊。
![]()
历史虽然翻过了那一页,但甲午留下的教训,就像一记重锤,时刻敲打着我们。“走进甲午,是为了走出甲午”。这句话说得太深刻了。今天我们回顾这段屈辱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牢牢记住:腐败必然导致灭亡,军弱必定挨打,怯战一定会崩溃。一个国家和民族,思想观念不能落后,作风建设一刻也不能放松,改革创新必须坚定不移。特别是在大国博弈的复杂局面下,既要敢于斗争,更要善于斗争,必须有超强的国家意志力,把全民的力量凝聚起来。
![]()
甲午的硝烟早已散尽,但历史的回响从未停止。那段惨痛的记忆,已经化作民族基因里的一部分,提醒着我们每一步都要走得踏实,走得清醒。唯有不忘昨天的苦难,才能不负明天的梦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