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发工资时,不少人会发现工资条有新变化——有人到手金额多了几百,有人社保扣除数和之前不一样,甚至有人能额外领到一笔补发款。其实这不是单位算错了,而是11月3个工资相关政策集中落地,每个都直接影响“钱袋子”,还有2个关键注意点没留意,可能会吃亏。
![]()
一、11月工资3大变动,直接影响到手收入
变动1:社保基数调整收尾,差额补退集中到账
每年7-10月是全国社保缴费基数调整的集中期,2025年已有29个省份更新了社保缴费基数上下限,新基数统一执行到2026年6月30日,11月进入差额补退的“冲刺期”。比如北京养老、医疗等险种月缴费基数上限提高至35811元,下限提至7162元;广东东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下限调整为4775元,特定人员工伤保险从11月1日起按新基数扣费;江苏南京社保基数上下限分别为34467元、4494元,差额补退工作11月底前全部完成。
补退规则很清晰:如果你的工资低于新基数下限(按新下限缴费),或高于新基数上限(按新上限缴费),单位此前按旧标准缴费的,11月会统一核算差额,多缴的退还、少缴的补扣。北京、上海等多地明确,12月底前完成补缴的不征收滞纳金,这也是很多人11月工资变多的核心原因。
变动2:部分行业薪资优化落地,固定收入稳步上涨
11月起,辽宁、云南、浙江、山东等地公立医院率先落实新一轮薪资调整政策,在编医护人员基本工资普遍上涨5%-8%——刚入职护士每月最少多拿300元,副主任医师以上高级职称人员涨幅可达800-1200元,部分医院还补发了2024年下半年的调薪差额。
除了基本工资上涨,薪酬结构也进一步优化:固定薪酬(基本工资+岗位津贴)占比提升至60%以上,夜班费、急诊科、儿科、重症医学科等专项补贴全部纳入固定收入,不再与绩效挂钩,避免了因绩效波动导致工资忽高忽低的问题,收入稳定性大幅提升。
此外,教育、基层公务员等群体的薪资调整也在推进中,河南、四川等地明确11月起提高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标准,人均每月增加200-300元;山西、甘肃等省份对基层公务员发放冬季取暖补贴,金额在300-800元不等,直接计入11月工资发放。
变动3:个税专项附加扣除确认倒计时,提前填报少扣税
11月是2026年度个税专项附加扣除确认的关键窗口期,及时更新信息,明年每个月发工资都能少扣个税,相当于变相涨工资。现行扣除标准保持稳定,核心项目如下:
• 赡养老人:独生子女每月扣除3000元,非独生子女分摊总额不超过3000元,每人每月分摊不超1500元;
• 子女相关: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每月扣除2000元,子女教育(3岁以上至高等教育)每月扣除2000元,夫妻双方可协商各扣50%或一方全额扣除;
• 住房相关:住房租金按城市级别分三档,每月扣除800元(县级市及以下)、1100元(地级市)或1500元(直辖市、省会城市);首套住房贷款利息每月扣除1000元,扣除期限最长不超过240个月;
• 继续教育:学历(学位)继续教育每月扣除400元,扣除期限不超过48个月;职业资格继续教育取得证书当年一次性扣除3600元。
家里刚添宝宝、孩子升学、刚买首套房或考取职业证书的,11月赶紧在“个人所得税”APP上更新信息,12月发工资时就能享受减税优惠,长期下来能省不少钱。
二、2个关键注意点,别让权益受损
注意1:别误解社保基数调整的影响
很多人看到社保扣除金额变多就慌了,觉得工资少了吃亏,其实这种想法不全面。社保基数是按上一年度个人月平均工资确定的,只要你的工资没变动,且在新基数上下限之间,缴费金额就不会变。
只有工资低于新下限(按新下限缴费)或高于新上限(按新上限缴费)的人,缴费才会调整。而且基数提高并非坏事,养老保险缴费越多,个人账户余额越多,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就越高;医保个人账户划入金额也会增加,看病买药更有保障,短期扣除增加换的是长期权益提升。
注意2:个税扣除别漏报、错报,避免后续补税
错报、漏报个税专项附加扣除,可能导致明年汇算清缴时需要补税,这3个常见错误一定要避开:
• 赡养父母:非独生子女分摊时,不能多人同时填报3000元,总额需控制在3000元以内,每人分摊不超1500元;
• 子女扣除:孩子满3岁当月,要及时从“婴幼儿照护”切换为“子女教育”扣除,避免重复填报或漏报;
• 住房扣除:住房租金和住房贷款利息不能同时享受,租房子填租金扣除,还房贷填利息扣除,二选一才符合规定。
另外,如果2026年有赡养老人去世、子女毕业、房贷还清等情况,要及时在APP上修改信息,避免多扣税。
三、为啥有人多拿几千,有人没变化?
工资变动的差异,主要和3个因素相关:
1. 所在地区:是否调整社保基数、有无地方专项补贴(如取暖补贴),直接影响工资变动;
2. 所属行业:医护、教育、基层公务员等正在推进薪资优化的行业,变动更明显;
3. 个人情况:是否有新增个税扣除项目、工资是否在社保基数上下限之外,决定了到手收入的变化幅度。
比如公立医院高级职称医生,叠加薪资上涨和社保差额补发,可能多拿几千元;如果你的工资刚好在社保基数上下限中间,且没有新增个税扣除项目,工资自然没明显波动,这都是正常情况。
四、工资条自查3步走,确保权益没遗漏
1. 核对社保明细:查看养老、医疗等险种的缴费基数是否更新为2025年新基数,有无“补退”金额,确认补扣或退还的差额是否合理;
2. 检查收入构成:医护、教师等群体,看看基本工资、专项补贴是否按新政策发放,有无补发款项;
3. 确认个税扣除:打开“个人所得税”APP,核对2026年度专项附加扣除信息是否准确,有变动及时修改。
最后提醒:11月工资变动是政策落地的正常效果,大家不用疑惑。如果对工资条有疑问,可直接咨询单位财务;个税信息没确认的,赶紧登录APP完成操作,别错过该有的优惠。这些政策调整最终都是为了保障大家的权益,让收入更稳定、福利更到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