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书友同好:
今日与诸君共探毛笔书法中最精微玄妙之处——调锋。正如古人所言"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正是这支柔软毛笔,在提按转折间演绎出千般姿态、万种风情。而调锋,便是驾驭这支毛笔的核心秘诀。
一、为何要调锋?让毛笔"听话"的学问
试想笔锋如舞者,若步履散乱,怎能演绎优美舞姿?东汉蔡邕在《九势》中早已点破:"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这"笔心居中"正是调锋要义。我们常见初学者写撇画时末端如扫帚散开,转折处墨色单薄如刀片划过,皆是笔锋失控之故。
清代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说得更直白:"作字须提得笔起,稍知书法者,皆知之。"这"提得笔起"四字,已然道破调锋天机。笔锋若不听使唤,纵有满腔书意,也难成佳构。
![]()
蔡邕《九势论》
二、古法调锋:衄挫与顿挫的智慧
古人虽未直言"提笔聚锋",却在"衄挫"二字中藏尽玄机。唐代孙过庭《书谱》论"执、使、转、用"之法,其中"使转"便暗含调锋妙理。
"衄"如将军收兵,在行笔中含蓄内收。颜真卿《多宝塔》中横画收笔时的重按回收,正是"衄"法典范——笔锋在将散未散之际,通过回顶之力重聚锋芒。
"挫"似舟过险滩,在转折处巧妙转向。柳公权《玄秘塔》的方折如刀削斧劈,全凭"顿挫"之功:先以"顿"稳住阵脚,再以"挫"调整方向,使笔锋在转折后依然保持中正。
记得初学楷书时,老师常执我手示范:"转折处非硬扭,须有提按在其中。"这"提按"二字,正是调锋心法。如同驾车转弯,既要控制方向,更要调整速度。
![]()
颜真卿《多宝塔碑》局部
三、现代解读:提笔聚锋的实践妙用
"提笔聚锋"可视为古法的现代表达。在行草书创作中,我常以此法保持笔锋弹性。譬如写"道"字走之底时,在转折前轻提笔锋,待毫毛聚拢后再顺势按下,如此写出的笔画既流畅又不失力度。
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之论,与此理相通。观怀素《自叙帖》中连绵起伏的线条,每个细若游丝的连接处,都藏着"提笔聚锋"的智慧。笔锋在纸面若即若离,如蜻蜓点水,一触即起,始终保持饱满状态。
四、调锋进阶:从技法到心法的升华
调锋的最高境界,当如清代刘熙载《艺概》所言:"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当调锋成为本能,便从"技法"升华为"心法"。
我在创作大幅行草时,深有体会:激情奔涌处,笔锋散而不乱;沉着静思时,笔锋聚而不僵。这种收放自如,源于对调锋的深刻理解。正如太极功夫,看似柔缓,实则内力充盈。
五、实践要诀:三步掌握调锋
1. 察锋之变:临帖时细观古人墨迹,注意笔画粗细转换处的微妙变化
2. 体腕之动:练习时感受笔锋与纸面的摩擦力,体会"纸对笔的阻力"
3. 悟意之先:下笔前预想笔画形态,提前做好调锋准备
黄庭坚论书"心能转腕,手能转笔",这"转"字便包含随时调锋的机敏。建议从楷书《颜勤礼碑》入手,体会"衄挫"之妙;再习行书《圣教序》,感受"提笔聚锋"之巧。
![]()
颜真卿《勤礼碑》局部
结语:
调锋之道,实为书法修行之缩影。从古人"衄挫"的含蓄内敛,到今人"提笔聚锋"的直指本心,不变的是对笔锋控制的永恒追求。愿诸君在笔墨耕耘中,既能得古法精髓,又能创自家面貌,让笔锋在宣纸上翩翩起舞。
——此文与天下爱书人共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