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份隐藏在高校内部的名单令人触目惊心——西北某省疾控中心公布的该省累计感染HIV前15所高校名单中,既有985名校,也有民办高校。
一个19岁的985学霸,在高考结束整整一年的那天,因期末压力与好友去通宵网吧放松,凌晨KTV里3罐啤酒下肚,在迷离灯光下与一位刚认识的同性纠缠在了一起...后来,他被发现感染了艾滋病,不得不休学治疗。
类似的悲剧正在全国高校悄然上演。上海部分高校推出的“艾滋病检测包”自动售卖机,在上架当天就被学生抢购一空,其中上海某大学不到6小时全部售罄,检测结果却令人心惊——多名学生HIV呈阳性。
01 触目惊心:校园艾滋病现状
大学,这座本该纯洁的“象牙塔”,正被艾滋病阴影笼罩。
数据显示,近四年间,我国大学生艾滋病感染病例已达1.2万例。更令人担忧的是,青年学生艾滋病新发感染数从2011年起以每年约30%的幅度增长,2014年的增幅更是接近60%。
这些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本应充满希望的年轻生命。
在华东某市疾控中心艾滋病筛查实验室,工作人员登记了一名大学生的个人信息:男,19岁,第一次检测
像刘明这样的案例绝非个例。湖南大学生艾滋病患者8年上升了37倍——从2007年的4例上升到2015年的536例。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中心主任吴尊友指出,“2011年到2015年,我国15~24岁大中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净年均增长率达35%”,且65%的学生感染发生在18~22岁的大学期间。
02 传播途径:男男同性性行为成为主要推手
青年学生群体的艾滋病疫情有一大特点——传播途径以男性同性性传播为主。
从2008年到2014年,青年学生中新报艾滋病感染数从482例上升到2552例,其中通过男性同性性传播的比例由58.5%飙升至81.6%。
株洲市疾控中心数据同样证实了这一趋势,该市青年学生艾滋病感染者中,86%的病例为男男同性性接触感染-6。而广州市高校大学生防艾公益组织介绍,大学生“男男”之间没有避孕需要,大多不会采用防护措施,导致“男男”成为大学生艾滋感染最高危的群体。
03 原因剖析:是谁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性教育缺失是首要原因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性”一直是个禁忌话题。父母对孩子避讳谈性,学校对性教育也不太重视,导致孩子生理上性成熟了,思想上却性知识不足,也不懂如何保护自己。
一项针对34个城市高校本科生的研究显示,60.5%的大学生接受性解放、性自由,67.1%接受婚前性行为,近七成接受未婚同居行为。然而,与性观念开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学生对性病知识的缺乏及预防能力却令人堪忧。
社交软件推波助澜
“Blued”“Gala”“翻咔”等各种社交软件兴起,增加了青年学生接触性内容的途径,满足了青年学生强烈的社交需求,缩短了性交往的时空距离。
对高校来说,由于大量同性异性同龄人聚集,在看似平淡的人际交往的掩映下,高校的“同志”们各有自己隐秘的社交网络-8。西安南郊某高校22岁男研究生小东坦言,他在读研前就比较喜欢男性,“男友”都是经网络认识的,通过QQ聊天,等聊得投缘后就约会。
心理压力与逃避现实
部分大学生在面对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时,选择通过不健康的途径来缓解压力,如过度饮酒、吸烟等,这些都可能降低对艾滋病的防范意识。
大学生的性观念、性心理、性行为虽然趋于开放化,可是对于性病知识的缺乏及预防能力却令人堪忧。性知识的缺乏,加上突然到来的自由,让不安全的性行为在高校校园里如脱缰的野马。
![]()
04 真实案例:青春被毁的悲剧
案例一:为追求高消费而迷失
今年20岁的孙乐(化名)在株洲一家职校念书,家庭条件优渥但父母管教严格。两年前,他认识了38岁的男子刘某,对方送给他一部最新款苹果手机,随后每月给他几千元消费。
当刘某与他分手后,为了维持高消费生活,孙乐开始通过性关系求得“包养”,两年内更换了多名“性伴侣”,直到半年前被检测出HIV抗体阳性。
案例二:好奇心带来的灾难
21岁的大四学生,因好奇曾在网站上看过许多男男同性恋视频,后通过社交软件结识同性朋友,并与其多次发生无保护性行为,最终通过自愿咨询检测门诊发现HIV抗体阳性。
案例三:集体放纵的代价
21岁的大三学生,受大学同学邀请一起出去玩,在会所中吃饭、唱歌,后在朋友推荐下尝试性兴奋药物,发生群交。因发生过不安全性行为主动检测HIV抗体,初筛阳性。
05 追责时刻:谁该为这场危机买单?
学校的失职
教育部门本应指导、督促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将艾滋病防治知识纳入有关课程,开展有关课外教育活动。但现实中,众多高校并未切实履行这一职责。
学校是预防艾滋病教育的主阵地,应落实预防艾滋病教育主体责任。但很多学校对此重视不足,缺乏有效的防控措施。
家庭的回避
家庭是做好孩子性教育、艾滋病防治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中国的父母大多对性话题避而不谈,导致孩子只能从其他渠道获取不全面甚至错误的性知识。
社会的侵蚀
社交媒体的普及和社交软件的发展,为不良人员接近、诱导青年学生搭建了桥梁。随着学龄的增长、家长的监督减少和社会经验的欠缺,很容易使青年学生在不良诱惑面前丧失自控能力。
个人的放纵
青年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对性知识了解有限,缺少对艾滋病及其风险的认知与防范。加之一些涉黄网络媒体的不良传播,对青少年的性教育产生了严重误导。
![]()
06 解决方案:多方合力遏制疫情
强化学校性教育
教育部已启动开展校园抗艾防艾行动,加强新时代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并形成常态、形成机制、形成氛围,促进青年学生身心健康。
行动重点包括开展教育教学,推动中学利用地方课程、班团队活动等,把艾滋病综合防治教育纳入教育计划。
推广检测与预防
学校应因地制宜设立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点、快检点、自助检测材料和安全套自动售卖设施,开展综合干预。
青年学生要牢记“三要三避免”:要学习艾滋病预防知识,要采取防护措施,要及时阻断和检测;要避免与感染状况不明的人发生无保护性行为,要避免在醉酒、意识不清的情况下发生性行为,要避免滥用精神活性物质。
加强家庭性教育
家庭是“防艾”不可或缺的一环。父母应关注、了解孩子性生理、性心理的变化,加以正确引导,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家庭观。营造平等、轻松的家庭氛围,告诉孩子发生意外不是你的错,要敢于讲出来。
净化网络环境
社会应净化网络环境,清理和打击传播色情信息、从事色情和毒品交易的社交媒体、网络平台和个人,维护网络传播秩序。同时加强娱乐服务场所监督管理,打击涉黄等违法犯罪活动。
青年学生是艾滋病防治的重点人群。每所高校都可能成为艾滋病的潜在疫区,这是不争的事实。
那些感染艾滋病的青年学生,曾经也是前途光明的学子,如今却不得不终身服药,承受巨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
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人共同担起防艾责任,形成强大合力,才能让校园真正回归纯洁,守护青年的健康与未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