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如何助力完成高难度手术,重燃患者生机?近日,在广东专家团队多学科通力协作下,借助AI智能影像评估,成功实施了一例高难度的三期中心型肺癌切除手术。
AI评估破困局
多学科协作定良策
一年前,60岁的张伯(化名)在当地一家医院被确诊为三期中心型肺癌。更棘手的是,肿瘤的位置极其凶险,如同藤蔓般缠绕着主宰生命血液的肺动脉和负责呼吸通气的支气管。
经过4个周期的免疫联合化疗,张伯的肿瘤明显缩小,从三期降至二期。然而,肿瘤尽管缩小了,但依然与肺动脉、支气管的粘连紧密,当地及周边多家医院胸外科在详细评估后,认为手术风险太大。
无奈之下,张伯只好继续接受内科免疫化疗3个疗程。完成总共7个疗程的免疫化疗后复查CT,肿瘤仍然存在,后续治疗效果不再明显。
后来,张伯一家来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寻求治疗方案。该院胸外科学科带头人赵健教授及其团队接诊后,为张伯启动了AI智能影像评估系统。通过CT影像进行三维重建、深度学习和精确测算,AI系统清晰地勾勒出肿瘤与血管、支气管的复杂解剖关系,并进行了虚拟手术规划。
结果显示,技术上可以使用锐性分离技术挑战致密粘连,再进行肺动脉联合支气管袖状切除或成形术,有望在彻底切除肿瘤(达到R0切除)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健康的肺组织,避免全肺切除带来的巨大功能损失。
为确保诊疗安全,该院胸外科联合肿瘤内科、重症医学科、医学影像科、手术麻醉科等进行多学科诊疗。专家们对AI评估方案进行了反复论证,详尽分析了术中术后每一个可能的风险点,并制定了周密的应急预案。最终,多学科诊疗团队经综合评估一致认为,手术方案具备可行性,且是帮助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最佳治疗选择。
![]()
攻克“手术禁区”
刀尖精准施治
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保卫战”在手术室打响。
手术台上,患者情况与术前判断几乎一致,肿瘤与肺动脉、支气管形成致密粘连,普通方法无法分离。赵健教授先游离肺动脉主干并套上保险装置进行保护,避免术中大出血;再精细分离粘连,精准游离、切除受侵肺动脉与支气管,随后吻合健康血管及支气管,同步送检组织确认无肿瘤残留。最终实现肿瘤彻底切除与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肺功能的双重目标。
根据AI评估结果和手术方案,护理团队围绕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启动了系统性的全程护理干预,涵盖预康复、手术期管理及术后康复。具体措施包括呼吸道管理、多模式镇痛、引流管护理、营养支持及早期活动指导等,以降低并发症风险,促进恢复。
术后,患者第1天开始床上活动,第2天下床站立,后续逐步增加活动量。患者顺利出院后,护理团队进行电话随访,指导居家康复。出院一周及一个月复查结果显示,患者恢复良好,肺功能及生活能力基本恢复正常。
文、图|记者 朱嘉乐
通讯员 魏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