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湖书院,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平凉有书院始于明初,明清两代其境内先后创办了13所书院,其中柳湖书院颇具特色,最负盛名。
原标题:寻陇丨文脉绵延的柳湖书院:左宗棠栽过柳,谭嗣同赋过诗
柳湖书院,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平凉有书院始于明初,明清两代其境内先后创办了13所书院,其中柳湖书院颇具特色,最负盛名。
![]()
01
先有柳湖,后有书院。
柳湖始建于北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时任渭州太守的蔡挺引泉成湖,修建避暑阁。因柳树宜水,故处处植柳,枝高叶茂,翠色参天,故名“柳湖”。柳湖之景的妙处在于:“水不过数亩横阔,柳不过三五百棵,置身其中,本是方寸天地,却令人生出大千世界尽在于斯之叹。”
蔡挺曾于宋仁宗时知庆州(今甘肃庆阳),在那里,他多次打败来犯的西夏;神宗即位,加天章阁待制,知渭州(今甘肃平凉),他又训练士卒,使其“甲兵整习,常若寇至”。
![]()
宋词选里,有蔡挺这样一首慷慨雄豪的词篇:霜天秋晓,正紫塞故垒,黄云衰草。汉马嘶风,边鸿叫月,陇上铁衣寒早。剑歌骑曲悲壮,尽道君恩须报。塞垣乐,尽橐鞬锦领,山西年少。谈笑。刁斗静,烽火一把,时送平安耗。圣主忧边,威怀遐远,骄虏尚宽天讨。岁华向晚愁思,谁念玉关人老?太平也,且欢娱,莫惜金樽频倒。
全词以边塞生活为主体,在昂扬向上的主调中,也流露出了一缕淡淡的忧愁。《宋史》中也说蔡挺“在渭久,郁郁不自聊,寓意词曲,有‘玉关人老’之叹”。
据说避暑阁修好后,正好朝廷派员视察,蔡挺就陪来使到柳湖游宴。席间歌伎演唱了他填的这首新词。后来神宗皇帝也知道了,听到其中那“太平也”等词句时,神宗很高兴,当下垂询这词究竟是谁填写的。宫人们回答是蔡挺的新作。
神宗笑道:“好一个‘太平也’!嗯,至于‘谁念玉关人老’嘛,其实,朕是很感念你们的啊!现在枢密院不是有空缺名额吗?那就让蔡爱卿去填补这个空白好了。”不久,蔡挺果然当上了枢密副使。或许这是他这阕新词的意外收获了。
![]()
02
平凉有书院始于明初。在明、清两代,平凉市境内先后创办了13所书院,以柳湖书院最负盛名。明嘉靖年间,柳湖被韩藩昭王占为苑囿,并做了大规模的扩建,由明武宗敕赐“崇文书院”,供王府子弟读书。
清乾隆之后,“崇文书院”又先后多次修葺,乾隆五年(1740年)改名“百泉书院”,后改为“高山书院”,最后定名柳湖书院。清同治二年(1863年),柳湖书院毁于兵燹。同治十二年,陕甘总督左宗棠驻兵平凉,再次修复“柳湖书院”,并题亲书“柳湖”匾额。左宗棠从小生活在湘江之滨,对绿树有着特殊的偏爱。在他给朝廷的奏章中还提到:“柳湖书院种活树一千二百余株……”
![]()
每至暮春时节,柳絮轻飘、弥漫湖柳,世人赞誉“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这就是名享塞北的平凉古八景之一——“柳湖晴雪”。
清代名家赵汝翼《柳湖晴雪》诗赞:
“满目晴光映野塘,何来白雪遍空扬。纷纷玉屑随波舞,片片银花绕岸狂。月下沾衣疑欲湿,风前扑面不知凉。柳湖饶有西湖趣,惹得骚人兴自长。”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自平凉柳湖至泾州道中》一诗写道:
“春风送客出湖亭,官道迢遥接杳冥。百里平凉经雨绿,两行高柳束天青。”足见当时“左公柳”之繁盛。
在柳湖,至今仍有数十棵“左公柳”枝繁叶茂。
湖边兴起了书院,柳湖的和谐生态便与书院的厚重人文共生共荣。
![]()
03
在封建社会,许多有识之士、达官贤哲把兴贤育才视为美德善举,因而不遗余力,孜孜以求。顾光旭就是其中的一位。
顾光旭,字华阳,号晴沙,江苏无锡人。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秋,他出任平凉知府,在“察吏安民”中,他认为平凉环山抱水,在这钟灵毓秀之地应出“瑰琦伟异之士”。于是,在忙完公务之余,竭尽全力,募集银两,陆续修建了观海堂、深柳读书堂、响鹤山房、养正轩、上下学舍、时雨亭、青黎阁。顾光旭稍有空闲,便到书院与诸生讲学论文,哪个士子学习优秀,就对他进行奖励,极大地激励了士子们的求学热情。
就学于柳湖书院而后成名的平凉籍举人朱愉梅,在其撰写的《柳湖书院志》中写道:知府顾晴沙告老还乡,秦蓉庄接任,为重修柳湖书院,“乃集僚属而谋之”,盐茶同知陆勤毂、静宁知州王赐均、隆德知县张映宿、华亭知县张世法和平凉知县龚景瀚“各愿出俸金而广之”,足见倡者以身作则、无私奉献的精神了。
此时增建的柳湖书院,移校门由北向东,建有石桥、牌坊、藏书楼、厅堂、学舍。至此,书院规模宏伟,科第连绵,可称极盛。
柳湖书院的经费来源,主要是靠学田、募捐、捐田、用资生息等。
柳湖书院内设山长。山长即书院的主持人,也叫掌院、院长、主讲,主要由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之人担任,负责书院的组织管理和教学工作。其中,柳湖书院有一个叫李存中的山长,尤为有名。他是皋兰县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以后在职。
李存中能诗善文,精于书法。今兰州白塔山“凤林香袅”牌坊题额就是他的杰作。
![]()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春,鉴于甘肃地方文化教育落后,而陇东地区经济又较为富庶,且值省上正遵循“废八股,改试策论”的上谕,决定在全省书院改设学堂的情形下,经省学务处合议,由平、庆、泾、固、化道尹王树楠牵头改办新学。王树楠遂借柳湖书院之址(今柳湖公园)改办中学堂,名曰“陇东官立中学堂”,赞助者有平凉府知府瑞寿、平凉县知县卢求古诸人。“陇东官立中学堂”于1905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正式开学,成为平凉一中的前身。
柳湖由最初的一眼泉变成了湖,又由湖变为王府的苑囿,进而变成了书院和学校,这种由自然到人文再到教育的功能演化,让我们看到了历代当政者的抱负和人民的智慧。
近年新建的柳湖书院总建筑面积达4494平方米。由八根雕龙石柱和八头石狮簇拥着的巨型牌坊,“大讲堂”“大成殿”“藏书楼”等巍峨的殿宇,再现了这座古书院的庄严肃穆。如今,柳湖书院历经劫难终获新生,藏之闹市而愈显得崇高而神圣。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 刘小雷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