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在台湾问题上的肆意妄为,似乎并未预见到可能引发的实际后果。
在我国外交部呼吁中国公民暂缓赴日之后,日本在外交“口水战”上迅速收敛,并派出专员赴华寻求和解。
![]()
那么,中国游客减少究竟会对日本经济造成多大冲击?
一、日本专家的推算方法及其缺陷
目前,日本各大媒体广泛引用野村综合研究所研究员木内登英的测算模型。
木内通过比对2012年钓鱼岛事件的影响,推算出此次中国赴日游客数量将同比减少25.1%,导致日本境内消费减少1.79万亿日元,拖累GDP约0.29%。
他的推算逻辑如下:
2012年钓鱼岛事件后,中国赴日游客数量在最低点时下降约50%,全年平均减少25.1%。
![]()
2024年10月–2025年9月,中国大陆赴日游客为922万人,全部外国人游客人均消费约23.9万日元。
假设未来一年游客数以今年1–9月的增速(42.7%)持续增长,则中国大陆游客在日消费额应为3.15万亿日元。
若因高市发言导致游客数不增反降25%,消费额将降至1.65万亿日元,形成1.49万亿日元的缺口。
加上香港地区因同样呼吁形成的0.29万亿日元缺口,总计损失为1.79万亿日元,约占日本2024年名义GDP的0.29%。
![]()
但是我认为木内登英的计算方式有误。
第一,游客降幅类比不当。
当前事态的严重层级远不及2012年钓鱼岛事件。
彼时民间反日情绪高涨,出现大规模示威与抵制运动;而此次民间的反应尚未形成同等规模的舆论浪潮。
简单套用25.1%的降幅显然高估。
第二,增长率42.7%假设脱离现实。
木内假设未来一年中国游客数将延续42.7%的高增长,是不切实际的。
中国赴日游客数量在2019年达到峰值,为959万人。
若按其假设推算,未来一年游客数将达1316万人——这显然超出了日本的实际接待能力与旅游市场的恢复节奏。
![]()
二、日本经济损失推算
1.游客数量变化趋势
木内登英依据钓鱼岛事件计算赴日游客数量将减少25.1%。
但一方面当前事态和钓鱼岛事件的严重层级不一样,目前民间反日情绪还未被点燃。
另一方面,当前中国赴日游客的结构已发生根本变化。
2012年时,跟团游占比约30%–40%,政府呼吁对其影响立竿见影;
如今,跟团游仅占约10%,个人自由行成为主流,受政策呼吁的直接影响较小。
从日本记者在机场对中国游客的采访来看,在未有强制措施的情况下,意愿强烈的个人游客仍会成行。
![]()
因此,更贴近现实的假设是跟团游近乎归零(减少100%),个人游受舆论与安全顾虑影响,减少5%。
整体下降约为15%。
2.消费金额估算:以峰值数据为基准
过去一年的中国大陆的游客数量为922万人。
假设未来一年访日游客的基数按照2019年的最高峰计算,那么大陆游客数量为959万人,香港游客数量为229万人,合计1188万元。
根据2024年日本外国游客人均消费记录显示,中国大陆在日本人均消费为27.7万日元,香港地区在日本人均消费金额为24.9万日元。
那么未来一年大陆及香港地区的日本入境消费金额为3.2万亿日元。
假设访日游客数量减少15%,那么未来一年入境消费金额将减少4840亿日元,远低于木内登英测算的1.79万亿日元。
尽管笔者推算的直接损失低于日方专家,但必须指出:
中国游客的消费质量极高:人均消费额仅次于美国,而游客数量是美国的三倍。
一旦游客减少形成趋势性拐点,再度逆转将极为困难。
更重要的是,若我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取贸易反制措施:
启动稀土出口管制
延迟农产品对日出口
日本在高端制造与民生物价层面将承受更深重、更直接的打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