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要和中国“分手”?别信!仅限美国线:1-2年期限、50%供应链现实,车价或涨5%-15%?
昨晚一个消息把车圈炸了——“特斯拉要在一两年里,把所有中国零部件排除出供应链?!”
打工人一看吓一跳:我下月要提的车,会不会立刻涨价
![]()
先别慌,这故事的关键细节,藏得很深。
首先把话说清楚:
这份“剔除中国零件”的要求,只针对在美国生产、卖给美国消费者的那条产品线。
上海超级工厂?照旧、照稳,依然和中国供应链深度协同。
用网友话说:不是“全面去中国化”,更像“美国线单独调配”。
为什么要这么“分线作战”
因为政策的风向,比特斯拉的风口还大。
自2018年起,美方对中国产品的关税一路加码,2024年又对电动车相关加征新关税,零部件成本像打工人的房租,只涨不降。
更关键的,是《降低通胀法案》(IRA)的新规:2024年开始,只要电池组件里出现“特定国家”(包括中国)参与制造或组装,补贴就没了;到2025年,连关键矿物也要避开同样的名单。
拿不到补贴,美国线的车就成了“裸奔”,特斯拉只能主动做供应链“微调”。
但真要把中国供应链从美国线“替代掉”,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看3个数字,情绪冷静点:
其一,有数据显示,特斯拉北美工厂目前约50%的零部件来自中国公司。其中20%直接从中国出货,30%是中国供应商在墨西哥生产的。
![]()
其二,有行业测算称,供应链“迁移+再匹配”带来的综合成本上浮,可能让新车价格上涨5%到15%——这就是打工人最关心的那笔账。
其三,上海工厂的本地化率超过95%,签约本土一级供应商超400家,已有60多家进了特斯拉全球供应体系。这叫“有底座”,不是一句“调整”就能替代的。
别忘了技术这道门槛。
动力电池、热管理、底盘轻量化……这些不是“螺丝加紧就好”的活儿。
宁德时代的电池,是整车“续航焦虑”的解药;
三花智控的热管理系统,是夏天不开空调也要稳住电池状态的“冷静剂”;
拓普集团的底盘零部件,让车既稳又轻,是效率的“隐形加成”。
换供应商,不是换个店铺地址那么简单,是换“技术肌肉”和“交付节奏”。
有人说:那去墨西哥不就好了?
确实,不少中国供应商在墨西哥建了厂,就是为了贴近北美市场和政策门槛。
但你仔细品品:产线搬过去容易,工业基础、配套生态、熟练工人、上游材料的稳定度,没法一键复制。
很多时候,只是把“中国团队+中国技术”搬到另一个坐标点,换了经纬度,没换底层能力。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双轨制”背后还有马斯克的另一盘棋。
![]()
在中国线,特斯拉正积极推进FSD自动驾驶功能合规落地,上海工厂的节奏也在持续扩张。
说白了:在全球电动车赛道,中国既是最大市场,也是制造“天花板”。这条线,特斯拉不仅不想丢,还要继续“加Buff”。
所以,把它看成一场“平衡术”,更靠谱:
美国线,为了政策与补贴,尽量减少中国零部件;
中国及其他市场线,继续用成熟稳定的中国供应链,保持成本与效率优势。
这不是“情绪化分手”,而是按区域切片、因地制宜的运营策略。
格局再拉大一层看:
不仅特斯拉,通用、福特也在敦促供应商寻找中国以外的选项。
这是一场全行业的“被动重组”:既要满足法规,又要保住成本与节奏。
能走多远?效果如何?现在下结论还早。
但有一点,打工人、车迷和供应链老铁们都懂:只有拿得出手的制造力,才是长期的底牌。
最后,用一句接地气的提醒收尾:
看到“全面去中国化”的大标题,别被吓到。
这更像一场区域策略的优化与迭代,而不是“一刀切”的脱离。
在电动车这条长赛道上,存在已久的传统部件面临革新,产业链的协作与升级,才是长期赢家的必修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