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零碳
碳中和领域的《新青年》
![]()
撰文 | 小明
编辑 | 小雨
→这是《环球零碳》的1759篇原创
据《华尔街日报》、路透社等多家国际报道,特斯拉已要求其供应商在为美国生产的汽车中避免使用中国制造的零部件,并计划在未来1-2年内全面替换中国制造的零部件。
这是2025年以来,特斯拉供应链“去中国化”的又一个大消息:
4月,特斯拉首席财务官瓦伊巴夫·塔内贾表示,美国关税对公司能源业务造成了“过度影响”,公司正在寻求与中国以外的供应商合作;
6月,Piper Sandler发布报告显示,特斯拉正在加速推进“去中国化”的电池供应链战略,目标是实现包括锂精炼、正极材料制造、电极涂覆、组装在内的全流程电池生产自主化;
7月,特斯拉与LG新能源签署43亿美元磷酸铁锂电池订单,专供储能系统;
11月4日,据路透社报道,韩国三星SDI公司表示,其正在与特斯拉就储能电池供应进行洽谈,订单超148亿元。
无独有偶。据路透社11月12日报道,通用汽车已指示数千家供应商,要求在供应链里排除中国零件,甚至为一些供应商设定了2027年解除中国采购关系的最后期限。此外,通用正在构建美国国内的稀土永磁和电池原料产业链。
![]()
来源:Justin Sullivan / Staff via Getty Images
无论是特斯拉还是通用汽车,“去中国化”均受美国贸易政策的影响。
2024年起,美国对中国输美汽车及零部件加征高额关税,虽然期间几经调整或延期,但在多变的关税政策影响下,美国汽车厂商已经患上了“焦虑症”,不得不通过供应链多元化,规避高关税、出口管控及地缘政治风险。
一方面,高关税使得美国车企成本激增,既有电池、电控等零部件的直接成本,也有钢铝等原材料的间接成本。特斯拉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营收同比增长12%,但净利润大幅下滑37%,汽车和储能业务受到的关税影响总额超过 4 亿美元。
另一方面,突发事件加剧了车企供应链安全担忧。疫情期间的供应链危机仍让车企们历历在目,地缘政治博弈进一步暴露出供应链脆弱性。2025年9月,美国发布出口管制“穿透规则”,将实体清单限制扩展至持股超50%的子公司,导致闻泰科技控股的安世半导体被纳入。次日,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强行接管了安世半导体,中国随即推出反制措施,引发全球车用芯片供应链地震。
此外,无论是拜登政府出台的《通胀削减方案》,还是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大旗,都旨在强化本土制造、推动制造业回流。汽车曾经是美国的骄傲,且具有链长面广、带动力强、吸纳就业多等特点,无疑是美国重振制造业的“重中之重”。
“去中国化”或许是美国车企的无奈选择,但想要“脱钩”真的很难。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入到“快车道”。全球汽车供应链格局经历了30年的演变,中国凭借超大规模市场、完整的产业配套、效率和成本优势、持续的技术积累,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链的核心枢纽。
数据显示,特斯拉北美工厂的零部件50%由中国公司提供,其中20%由中国直接出口北美,剩下的30%由中国供应商在墨西哥的工厂提供。
数十年形成的供应链,想要在1-2年内重构,难度非同一般,至少面临着三个方面的挑战:
一是转换成本高,包括替代供应商寻找、新基地建设、人员招聘与培训、质量测试与认证等增加的购置成本、沟通成本、管理成本、运营成本;
二是供应稳定性变弱,供应商切换可能导致供应中断,新供应商产能不足可能导致供应缺口,应急响应能力也会下降;
三是产品质量波动,不同供应商的原材料、工艺、标准等存在差异,从而增加质量控制的难度,可能导致产品召回或客户满意度下降。
此外,中国是特斯拉的重要生产基地和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
上海超级工厂是特斯拉首个海外整车制造基地,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是特斯拉在美国本土以外的首个储能超级工厂项目。
根据特斯拉此前发布的微博,上海超级工厂生产的每一辆Model 3和焕新Model Y上,超过95%的零件都产自中国;根据特斯拉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目前储能产品100%来自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中国企业。
2024年特斯拉中国汽车产量达91.6万辆,占全球产量(177.3万辆)的半壁江山;销量超65.7万辆,占全球总销量(178.9万辆)的36.7%,中国蝉联特斯拉全球最大单一市场。
对于特斯拉来说,一边享受着中国供应链和市场的红利,一边又要“去中国化”,无异于“吃着中国的饭,转头还想砸中国的锅”。
美国车企在加速“去中国化”进程的同时,中国汽车及零部件企业也在加快布局海外产能,既是快速响应客户的需要,也是对美国关税政策的一种“反制”。
如果说美国车企“去中国化”是从商业利益出发,那么欧盟“去风险”更多是政治考量。
在2023年1月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首次提出“去风险”,以替代备受争议的“脱钩”;6月,欧盟委员会出台《欧洲经济安全战略》,明确提出欧洲经济安全四大风险,供应链安全置于首位。自那以来,“去风险”就成为欧盟对华政策的关键词。
欧盟“去风险”的初衷是为了与美国保持协调联动,统一对华立场:
先是美国2022年8月颁布《通胀削减法案》(削弱中国在美国电动汽车供应链中角色)之后,欧盟2024年3月通过了《关键原材料法案》,提出到2030年,欧盟在关键原材料价值链任何阶段对任一第三国(尤其是中国)的进口量都不超过其消费量的65%,成为其“去风险”战略的核心政策之一。
然后是美国2024年5月对中国制造的电动车实施100%的关税后,欧盟6月宣布对中国产电动车加征反补贴税。
但随着“去风险”的深入推进,叠加俄乌冲突、美国关税政策等多重影响,美欧裂痕日益加深。德国《商报》刊登的《特朗普的贸易政策随心所欲,欧洲任由摆布》文章,就明确指出“‘去风险’已不再只适用于中国,还适用于欧盟曾经的价值伙伴——美国”。
在传统能源时代,美国掌握着话语权;新能源时代,中国则抢占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世界经济论坛此前发表评论称,“‘大石油时代’已经过了巅峰,欢迎来到‘大铲子时代’,强调关键矿产的重要性。
在能源转型的浪潮下,中国的地位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传统能源时代,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进口国,“命门”在他人手里;在新能源时代,中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清洁技术出口国,掌握着他人的“命脉”。
汽车产业更是如此。
燃油车时代,欧美等发达国家掌控了从能源(石油)到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等关键零部件,再到整车设计和制造的全产业链。
电动车崛起后,中国不仅整车产销量连续10年位列全球第一,还掌握着从关键矿产(锂、稀土、石墨)到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的供应链。
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中国的锂、锰、磷、石墨的加工产能,全球占比分别达到69.7%、94.6%、73.4%、95.3%。还向全球提供了60%的动力电池和电机。
无论是欧盟的“去风险”还是美国的“去中国化”,均是将经贸问题政治化的表现,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反而会伤及自身的效率及成本优势,削弱市场竞争力,并对全球汽车供应链带来深远影响。
![]()
参考资料
[1] 储能世界.特斯拉计划摆脱中国电池依赖,全流程自研4680电池布局提速.2025-06-05.
[2] 汽车商业评论.通用要求供应商“去中国化”.2025-11-16.
[3] 直新闻.特斯拉“去中国化”的背后,隐藏什么?2025-11-16.
[4] 中国日报.欧盟对华“去风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2024-01-13.
[5] 汽车供应商网.特斯拉拟减少中国供应链依赖,中国零部件供应商的挑战与机遇.2025-11-16.
[6] 环球零碳.全球抢矿大战白热化,“产业矿产”成新战场. 2025-09-17.
热门阅读
(点击图片跳转阅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