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特斯拉给美国供应商下了“死命令”,要全面替换中国零件。
要知道,上海工厂正是靠中国供应链才有了成本与效率的碾压优势,如今却要“卸磨杀驴”。
马斯克为何突然翻脸?他这刀究竟砍向谁?
![]()
特斯拉给美国供应商的内部通知,像一颗炸雷在整个汽车行业引爆。
这份通知要求美国工厂在未来1-2年内,完成所有中国零件的替换,这不是小打小闹的调整,而是一场彻底的“切割手术”。
要知道,特斯拉能有今天的全球霸主地位,全靠中国供应链撑着,上海超级工厂从奠基到投产只用了10个月,创造了行业奇迹,而这一切的背后,是中国供应商的快速响应与高效配合。
Model 3与Model Y能把价格压到普通人买得起,靠的是中国零件的高性价比,同样的质量,中国供应商的报价比欧美厂商低整整20%到30%。
![]()
可特斯拉现在突然翻脸不认人,要把中国零件一脚踢开,这操作让许多网友直接看懵了。
更让人费解的是,公告里只提“美国本土供应商”,完全没提上海工厂,这意味着未来可能出现“美国产的特斯拉不用中国零件,中国产的继续用”的分裂局面。
这种看似精明的“双面下注”,实则暴露了马斯克内心的极度焦虑,试图同时满足两边,却可能两边都得罪。
![]()
有网友甚至扒出更隐秘的操作,一些中国零件先运到墨西哥,在那里简单组装后,就贴上“墨西哥制造”的标签再出口到美国。
这种“曲线救国”的戏码,无非是想在政治上给美国政府一个交代,又在商业上不放弃中国供应链的红利,堪称商业上的“骚操作”。
但话说回来,马斯克的这种妥协,真的能换来想要的结果吗?答案恐怕未必。
![]()
马斯克心里跟明镜似的,特斯拉虽然是全球化企业,但根还在美国,不可能完全置身事外,如果执意不配合,未来可能面临更多麻烦。
补贴被砍、市场准入受限,甚至被安上“通中”的帽子。
所以这次的“去中国化”命令,更像是一次提前服软的“政治表态”,告诉美国政府“我听话”,以此换取未来的发展空间,实则是交“保护费”。
![]()
但这事儿也暴露了马斯克的无奈,以前他还能在中美之间游走平衡,一边享受中国市场的红利,一边应对美国政府的压力,可现在,天平已经严重倾斜。
有意思的是,通用汽车此前下达的“2027年清零令”也初显困境,美国零部件供应商协会主席直言,并非不愿替换,而是根本找不到能无缝衔接的替代资源。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经过数十年发展,早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集群。
![]()
比如电池领域,宁德时代、比亚迪的产能占了全球一半以上,电机、模具、内饰等零部件,国内有上千家供应商能快速响应。
上海工厂之所以能实现“当天生产、当天交付”,就是因为周边300公里内能找到所有配套零件。
你能在撒哈拉沙漠里复制一片亚马逊雨林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中国供应链的优势,绝非其他国家能轻易替代,就算特斯拉不惜成本,想在1-2年内完成全面替换,也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麦肯锡报告指出,重建一个同等级别的供应链,在北美需要至少8-10年,和1500到2000亿美元的额外投资。
这还没算上时间成本,在电动车竞赛的关键窗口期,5年的停滞就等于被市场永久淘汰。
特斯拉曾想把美国工厂的部分零件换成本土生产,结果成本一下涨了25%,因为零部件质量不稳定,甚至还导致车型召回了好几次,这些都是血的教训。
![]()
这场供应链变革的背后,是美国政府日益收紧的政策压力,随着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持续,汽车零部件也在制裁名单上。
如果特斯拉美国工厂继续使用中国零件,就不得不支付高额关税,直接推高生产成本。
马斯克的商业版图,早已与美国政府深度捆绑,从星链项目到NASA的太空探索计划,再到能源政策和军事项目,这些都需要政府支持,“政治安全”已凌驾于商业利益之上。
![]()
通用汽车的选择更印证了这一趋势,其CEO Mary Barra强调了一个重点:现在最重要的不是最便宜,而是最安全,这是典型的“风险优先”战略回摆。
然而,想彻底替换中国零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墨西哥、印度这些国家,供应链根本不成气候。
墨西哥虽然有一些汽车工厂,但关键零部件还是要从中国进口,印度的工厂产能低、良品率差,生产节奏慢得让人着急,更别提成本了。
![]()
在核心部件上,美国车企对中国的依赖度更高,中国在稀土金属等领域几乎垄断市场,这些都是制造电机、动力转向和其他关键组件必不可少的材料。
可并非所有车企都在盲目跟风,德国大众集团CEO奥利弗·布鲁姆就公开表示,将“加倍下注”中国供应链,并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形式的“脱钩”。
就在特斯拉和通用大谈“去风险”的同时,福特也被曝出正在评估其供应链对中国的依赖度,这种“站队”现象,正在全球汽车产业中形成一道清晰的裂痕。
![]()
苹果公司近日也被曝出,正在秘密加速将其iPad和部分MacBook生产线从中国转移至越南,但由于供应链不成熟,首批产品的不良率高达30%,远高于中国的2%,
这种“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操作,恰恰印证了“生态系统”的不可替代性。
![]()
当制造业被政治绑架,没有真正的赢家,特斯拉这把“供应链手术刀”,表面砍向中国零部件企业,实则伤及自身的成本优势与市场竞争力。
更深层次来看,它动摇了全球汽车产业分工的根基,切断了产业之间的协作关系,破坏了效率与成本之间的平衡,限制了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自由选择。
最终,整个制造体系将走向低效化、碎片化,这是所有人都不愿看到的未来。
![]()
一个更令人忧虑的格局正在形成:“东方快,西方慢”。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贡献了全球57%的纯电动汽车注册量,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北美市场2025年10月的电动车销量却暴跌41%,主因是税收抵免政策到期。
美国可能因政策导向而错过电动车发展的黄金机遇期,这不是危言耸听。
美国本土的供应商早就承认,他们根本达不到中国工厂的质量、价格和交货速度。
![]()
对比之下,上海工厂生产线每55秒就能造出一辆Model 3或Model Y,这种效率让美国德州工厂和德国柏林工厂至今望尘莫及。
在德克萨斯州和柏林的工厂,马斯克曾频频抱怨供应链问题导致的产能瓶颈,在电动车竞争的关键窗口期,选择自断臂膀而非轻装上阵,无疑是一场巨大的赌博。
![]()
波士顿咨询集团(BCG)的模型预测更为悲观,如果中美产业链在关键技术领域完全“脱钩”,未来5年内,全球相关产品的平均成本将上升15%到25%。
通胀压力将传导至各行业,可能导致全球GDP增长率下降0.5到1.2个百分点。
这是一个恐怖的数字,意味着全球都将为这场“政治性自残”买单,马斯克曾借助“中国速度”打造出特斯拉的黄金时代,如今却要割舍这条支撑他走向全球的重要脉络。
![]()
马斯克的“政治性自残”,砍掉的不仅是成本优势,更是对全球化协作信仰的重击。
当效率让位于安全,我们可能正在进入一个增长放缓、成本普涨的“大减速”时代。
下一个倒下的会是谁?在全球产业链撕裂的洪流中,没有人是孤岛。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