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伟
编者按:
数字,最抽象,却又最理性、最直观。
“十四五”时期,合肥于高质量发展航程中破浪前行,留下一串串扎实而闪光的航线。
为全景展现合肥这五年发展成就,合肥市举行“决胜‘十四五’ 搏出新精彩”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人民网安徽频道即日起推出“‘数’度看合肥”栏目,以“数”为媒,观合肥这五年发展速度、成长高度、政策力度、城市温度与服务深度……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十三五’末的刚过万亿跃升至2024年的1.35万亿元,居全国城市第19位,四年跨越三个千亿台阶,年均增长6.2%,居全国万亿城市第4位、长三角万亿城市第2位……”
11月17日,合肥市“决胜‘十四五’ 搏出新精彩”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合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徐斌用一组组数字,勾勒出合肥这五年跨越式发展的轨迹。
不只如此。这五年,合肥常住人口突破千万,较“十三五”末增加63.2万人,成为长三角第4个“双万”城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7%,高于全国6.8个百分点……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数据背后,是合肥城市能级的系统性重塑和核心竞争力的加速提升。
创新“核聚变”,点燃发展主引擎
如果说数据是发展的“果”,那么创新就是驱动合肥成长的“因”。
这五年,合肥最鲜明的底色是“科里科气”。国家实验室“总平台、总链长”作用凸显,13个大科学装置的集聚度稳居全国前列,如同一个个强大的“磁场”,吸引着顶尖人才与前沿科创。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突破4%,该数字已比肩国际创新活跃地区。
创新不是实验室的孤芳自赏。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312户,分别增长超2倍和4倍。从“科大硅谷”的蓬勃起势到全域场景创新,合肥正将科技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合肥在全球“科技集群”排名中五年跃升40位,至第39位。
产业“新物种”,崛起地标级集群
这五年,细看合肥产业版图,传统产业向新升级,未来产业茁壮成长。
期间,合肥战新产业产值占比稳定在56%左右。新能源汽车产量跃居全国城市首位,新型显示产业综合排名全国第1,家电“四大件”产量保持全国第1,光伏逆变器产量全球第1……一连串“第1”见证着合肥产业的崛起。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合肥在“未来赛道”上抢先起跑:量子产业企业数和专利数全国第1,聚变能源商业化全国领先,低空经济规模位居全国前列。这些充满想象空间的“新物种”,正成为合肥面向未来的新名片。
城市“强筋骨”,构筑幸福宜居地
城市的进化,最终要服务于人的美好生活。
152公里新建成和开工高铁,使合肥高铁通车里程位居长三角主要城市首位;232公里轨道交通网络,让城市血脉更加畅通;江淮运河通航,都市圈高速环线加快建设,合肥的交通枢纽地位空前强化。
向内,城市品质持续提升。城中村改造攻坚基本完成,环巢湖“十大湿地”建成,让合肥荣膺“国际湿地城市”称号。PM2.5浓度下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创下86.1%的历史最好纪录。骆岗公园与223个新增公园游园,共同将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推高至14.9平方米。
民生“厚账本”,绘就温暖底色
发展有温度,幸福有质感。五年来,合肥将80%以上的财政支出投向民生领域,累计投入4696亿元。
这份“民生账本”体现在:累计新增城镇就业86.9万人;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近500所,新增学位超43万个;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全部开诊;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全覆盖……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从“万亿”到“双万”,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合肥的“十四五”答卷,不仅是一系列经济数据的跃升,更是一座城市在发展理念、产业布局、创新生态和民生福祉上的全面进阶。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这座不断创造奇迹的城市,正以其独特的节奏与步伐,奔向更远的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