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在中国历代儒学文化中,明代的阳明心学特立独行、影响至远,王阳明(本名王守仁)提出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理念,更是后世无数知识分子的治学及为人标杆。
纵览王阳明的人生轨迹,他于三十四岁那年(1506年)被谪贬至贵州龙场(今贵阳修文县),这是他一生当中最重要的分水岭。在到达贵州以前,他被打压、被追杀;而他留在贵州三年,完成了一场精神苦修,思想顿悟后,心学境界抵达光明。这就是“龙场悟道”;在这之后,王阳明的官职生涯也走上了通途大道。
撇开王阳明在心学思想上的突破不谈,单论“龙场悟道”这段经历对他的官场生涯何以有巨大影响?原因很简单,当时的贵州龙场,地处偏远,民风未开化,而王阳明在此地用儒学道理耐心教化当地人,赢得了老百姓的尊重,同时也让大明朝廷刮目相看——官场高层人士由此意识到:用文化开道、用思想教化人,才是执政一方的至高境界。
![]()
王阳明画像
王阳明离开贵州后,官职一路升迁,并先后在北京、南京两个首都当“京官”。但王阳明这种人,注定要远离京城、在地方上才能“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从而成就一番大业。
正德十一年(1516年),王阳明在兼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的同时,被任命为南赣巡抚,常驻江西赣州。这里要着重强调一下,这个职位的全称叫“巡抚南赣汀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也就是说,王阳明需要管辖的地方,包括江西南安、赣州,广东韶州、南雄,湖南的郴州,福建的汀州、漳州等地。
![]()
明代南赣巡抚辖区
此处要划重点了:以上王阳明管辖之地,基本上都是山区(漳州有部分平原区),尤其是闽粤赣三省交界地赣州、汀州辖区的某些县份,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在一定程度上都属于“未开化”或“开化不够”的边远之地。而汀州卫武平所(今福建武平县),就是闽粤赣边重点地之一。
2
笔者认为,大明朝廷将王阳明调任南赣巡抚,有着深远的用意:那就是希望王阳明将“龙场教化”经验,移植到闽粤赣边山区去,用文化开道,助力民风开化。换句话说,当时闽粤赣边闹土匪严重,社会混乱,治安不好,大明朝廷寄希望于王阳明的“文功”发挥教化作用。
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误会。大明朝廷自始至终,都是把王阳明当文臣使用的,而且也希望他在闽粤赣边发挥“文功”作用。但偏偏王阳明在闽粤赣边爆发出了军事天才一般的“武略”才能,并由此奠定了一代杰出军事家的又一重人生底色。
![]()
王阳明军事雕塑
王阳明不是不想用文化教化人,但他的角色不再是“龙场悟道”时期的小吏,作为省级高层巡抚,面对闽粤赣三省山区这个硕大的社会基本盘,他不可能有心力亲自下场,深入民间、教化民众。而且彼时闽粤赣边盗贼、叛军四起,社会动荡亟待整治,根本容不得他慢条斯理从容应对,润物细无声的教化治理方式行不通!
于是,王阳明毫不犹豫化身为军事家,拔剑出鞘,挥师突进,结合他的心学功力,在军事上诡计多端、用兵如神,打得闽粤赣边贼乱或叛军组织抱头鼠窜。譬如光是在汀州卫上杭县境内,就斩杀、俘获了七千多人;彼时武平县汪洋大盗刘海团伙,也是被王阳明率军所灭。
王阳明在闽粤赣边转战南北,威名四起。期间他多次深入或途径武平县,视察武平千户所,协调、遣调本地驻军配合他的“剿匪”大业等。可见王阳明对武平县是熟稔的。
![]()
明代福建军事卫所分布图
清版《武平县志·艺文志》载有王阳明在武平县境内题写的诗作《明社亭》:“四十年来欲解簪,萦人王事益相寻。伏波欲北南征梦,梁父空期归去吟。深耻有年劳甲马,每惭无德沛甘霖。武平未必遵吾化,也识寻盟契此心。”
王阳明的这首诗,不少文家引述点评过,但迄今为止没有人从王阳明的精神内核出发解读该诗,大多评述停留于将该诗作为王阳明到过武平之凭证这一角度,甚至有不少文家在争论该诗是不是王阳明所作(有观点认为是他人冒名之作)。
笔者认为,前述两种角度,或许都有失偏颇。其实这首诗清晰地勾勒出了王阳明的心路历程,它甚至算得上是世人读懂王阳明的一个绝佳路径。一旦读懂了王阳明的内心世界,也就不会再有此诗乃王阳明伪作的怀疑。
笔者不才,试分析前诗如下。谬误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3
前面说到,王阳明在闽粤赣边通过“剿匪”一举奠定了杰出军事家的地位。他这个军事家,显然不是武将那种角色,王阳明既不会亲自上阵打仗,应该也没有亲手杀过人。王阳明是诸葛亮那种角色的军事家。
从历史军事地位角度看,王阳明当然比不上诸葛亮。但王阳明心里自比诸葛亮,这是容易理解的。这么说,并不在于王阳明在军事上达到过什么高度,而在于他的本心就想成为诸葛亮那样的人。
![]()
诸葛亮 影视形象
诸葛亮出山以前,在隆中耕读,虽居于乡野,但内心却十分清高。陈寿《隆中对》说:“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王阳明同样是这种人。他在贵州龙场阳明洞冥思苦想的时候,如果内心没有强大的信念支撑,是不可想象的。而这种信念,就是类似诸葛亮有的那种,自比历史上的谋略大家。
所以王阳明的精神世界,跟诸葛亮是隔空呼应的。当他在武平千户所龙济岩(位于今中山镇阳民村)写下《平明社亭》诗时,脑海中闪现的参照人物,就是诸葛亮!而且王阳明在诗中写了这么一句:“梁父空期归去吟。”这就是在“勾连”诸葛亮。
![]()
前面说过,诸葛亮“好为《梁父吟》”。梁父又作梁甫,是泰山脚下的一座小山,古时多有不凡之士死后葬身于此,引发世人代代吟唱悲凉的歌谣——梁父吟就是这种歌谣体。诸葛亮在隆中时,每每吟咏《梁甫吟》,以抒发自己志存高远的内心。
历史上有多人写下过名为《梁父吟》(又作梁甫吟)的诗词,包括诸葛亮和李白。其中以诸葛亮的《梁父吟》最有象征意义:“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氏。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
诸葛亮这首诗,表面上是为被设计杀死的“三士”而伤怀,其实真正推崇的是齐国谋略家晏子——诸葛亮想成为那样的人。作为一种跨越时空的志向传承,王阳明也想成为这样的人——所以他在《平明社亭》诗中借“梁父空期归去吟”之句,以抒发诸葛亮式的千古意气。
![]()
梁父吟
那么,王阳明为什么会在武平这样一个小地方,突发奇想赋诗怀高意呢?这里头有王阳明式的矫情与矛盾,也有他的真情流露。我们逐句分析《平明社亭》——
“四十年来欲解簪,萦人王事益相寻。”意思是说,四十年来第一次想解去象征仕途身份的发簪,无奈使人劳碌的朝廷要事总是找上门来。
王阳明造访武平写下该诗时,年龄大概在四十五岁,他一方面得意于在闽粤赣边“剿匪”功勋突出,受朝廷重视;另一方面确实对奔波征战的日子心生倦意。因此他写下了心情矛盾的诗句。
![]()
“伏波欲北南征梦,梁父空期归去吟。”伏波是源于汉代的将军名号。在此王阳明表达了自己南征北战中、想起了诸葛亮式的“梁甫吟”之志。王阳明的矫情与心理矛盾,呼之欲出。
“深耻有年劳甲马,每惭无德沛甘霖。”意思是有生之年总在操劳军务,深以为耻。这是真话,王阳明是文臣、谋略家,并不喜欢亲自奔波于前线;又说自己无才无德却受朝廷重用,深感惭愧。这是矫情之语,王阳明的军事业绩杠杠的,尤其是后来他在江西境内以一己之力平定了宁王朱宸濠发起的叛乱。
“武平未必遵吾化,也识寻盟契此心。”这句就有意思了。王阳明出任南赣汀漳巡抚,本意是要用文化和知识教化闽粤赣边“山里人”的,但没想到他一直都在领兵“剿匪”。所以王阳明感叹,武平民众未必遵循王阳明的教化,但这个地方似乎能读懂他本来的志向。
王阳明本来的志向是什么?诗中没有说,但无非是诸葛亮式的谋略家那种意气。后来的王阳明,终成一代大儒,史上心学第一人。或许,这就是他最初的本心之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