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城县的山间古寺旁、村口巷陌间,历经沧桑的古树名木静静矗立,它们是见证县域千年变迁的“绿色活化石”,更是承载地方历史文脉与自然生态记忆的“活态遗产”。《吕梁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实施以来,交城县人民检察院主动扛起公益保护使命,以公益诉讼为法治利器,以司法为民为初心底色,为每一株千年古木量身筑起“法治防护屏障”,让古木在新时代法治阳光下,继续焕发出勃勃生机。
作为山西省重点林业县,交城县生态环境优良、林业资源丰富,境内古树名木分布广泛,涵盖国家级文保单位及6个乡镇,是县域最珍贵的自然与文化资源之一。然而,交城县人民检察院在履行公益诉讼职责时,敏锐发现部分古树正悄然遭遇生存困境。“我们发现卦山景区等区域的部分古树名木存在不同程度保护问题,核心症结在于属地乡镇政府与林业主管部门权责不清,大家对古树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再加上树龄较大、生长环境恶劣,古树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交城县人民检察院第三检察部书记员樊石羽道出了问题关键。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为千年古树撑起“保护伞”,成为交城县人民检察院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考虑到古树名木保护涉及林业技术、行政管理等多个专业领域,交城县人民检察院在完成实地走访、现场勘验、证据收集等基础工作后,创新采用“现场+会议”双轨听证模式,借助“专业外脑”推动问题高效解决。在卦山古柏群旁,一场“沉浸式”行政公益诉讼检察现场听证会打破了传统听证的局限。检察干警、林业专家、人大代表、志愿者、属地乡镇及林业部门代表踩着腐殖土,近距离查看古树树干病害、根系生长环境,直观感受古树生存困境。一株株古树的“健康档案”在实地踏查中逐渐清晰,保护共识在泥土与枝叶的“对话”中悄然萌芽。“以前只知道古树珍贵,没想到它们面临这么多威胁,管护责任必须扛实。”参与现场查勘的乡镇代表深有感触。
从林间地头转战会议现场,现场查勘的“一手资料”成为会议听证的“核心议题”。听证会上,乡镇代表坦诚基层管护力量薄弱、专业知识欠缺的困境,林业部门详解古树名木养护的技术标准与监管难点,听证员从法律适用、行政履职、协同机制等维度提出意见:“如何建立古树日常巡查与林业专业指导的衔接机制?”“财政管护资金能否向偏远村落实行差异化倾斜?”……观点在碰撞中升华,路径在研讨中明晰。最终,听证会形成共识,推动林业局细化技术指导责任,乡镇落实管护网格,形成权责明确、分工协作的保护方案,让保护责任从“纸上条款”真正转化为“行动清单”。
现场听证是“望闻问切”的“诊断书”,会议听证是“开方抓药”的“施工图”,双轨并行让古树保护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收到检察建议后,交城县林业局迅速行动,组织专业技术力量开展专项整治,对涉案古树实施 “一树一策”精准救护。“我们重点采取生态环境整治与地下环境改良措施,破除保护范围内的硬化地面,扩大根系生长空间;开挖复壮沟、铺设专用复壮基质、设置通气管,提升土壤氧气含量,同时开展土壤检测,针对性改善生长条件。”交城县林业局资源站站长王伟介绍,目前已完成40株古树的生态环境改善和复壮工程,目前另有20株古树及卦山侧柏古树群正在施工保护中。
日常养护中,林业部门实行“一树一策”精细化管理,定期开展树体健康监测与病虫害防治,通过地下追肥与叶面施肥结合的方式补充营养,同时建立完整保护档案进行长效跟踪。属地乡镇则扛起日常巡护、环境维护责任,组织村民学习“护树经”,让古树保护融入日常。检察机关持续跟进监督,确保管护措施落地见效,形成“专业监管+全民守护”的良性互动。
“此次公益诉讼中,我们以公开听证为‘支点’,撬动行政机关协同履职,形成保护合力。既让监督看得见‘过程’,更让保护摸得着‘成效’。”交城县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胡明生表示,通过搭建“共商共议共治”的公益保护平台,不仅破解了古树保护中的“权责壁垒”,更让全社会守护“绿色活化石”的意识深入人心。
如今,交城的古树名木旁,新立的保护标识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村民茶余饭后讨论的“护树经”成为乡村新风尚。这场由检察机关牵头的古树保护行动,不仅为交城县古树名木筑起了坚实的法治屏障,更以鲜活的实践样本,让全社会守护“绿色活化石”的意识深入人心。
在新时代的法治阳光下,交城的千年古树正以蓬勃姿态,续写着生态与文脉传承的新篇章。(记者 罗丽 通讯员 王斓)
来源:吕梁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