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11月17日电(记者李傲秋)初冬时节的泰山,片片赭红的花楸果点缀在常绿的松柏之间,随风飘落的黄叶与古建筑相映成趣。
“大黄,过来。”山东泰安泰山林场樱桃园管理区的护林员毛佩呼唤着他的护林犬伙伴,二者在泰山共同值守,防范火灾。“我们护林员现在有111人,3班倒,可以在干净暖和的瞭望哨休息,比以前好多喽。”
新中国成立前,泰山植被曾遭到严重破坏,森林覆盖率一度不足2%,远远望去,有“赤无毛”之感。
![]()
泰山曾经“赤无毛”的景象。新华社发
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代泰山林场人响应号召,进荒山、沐风雨、攀绝壁,开始了一场绿化“大会战”。樱桃园管理区负责人张士鹏指了指一处“石头堆”,说:“那个是全用石头垒起来的‘石屋子’,当年林场人就住在这种地方和草窝子里,植树造林。”
短短15年时间,第一代泰山林场人就通过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将林场面积从之前的3000亩扩增到18万亩。
![]()
泰山如今“青未了”的景象。新华社发
“在那之后,绿化工作并未停止。”泰山林场桃花源管理区负责人亓立国指向树下垒起的石堆说,“这个叫‘鱼鳞穴’,大小不等,垒起这个才能让树木在泰山薄瘠的土层上扎根生长。”
“当年泰山南天门处的飞龙岩是陡峭裸露的山岩,几乎没有树木。”泰山林场南天门管理区负责人黄国强拿着当年的老照片向记者介绍,“我们在冬天绑着绳子下去,采用深挖、客土、毛石围堰等技术,从山脚下挑水上山浇树,才能把1米多高的松树给种活。”
如今,飞龙岩上已经绿意蓊郁,1600亩悬崖峭壁实现植被恢复,栽种乡土树种15万株,重现“长松入云汉”的生态景观。
![]()
泰山飞龙岩上现在长满了植被。新华社记者 李傲秋 摄
随着生态保护和治理理念不断完善,泰山林场人立足森林可持续经营,统筹推进古树名木养护、有害生物防控、多样性保护和科学研究等工作。
1.8万株古树名木是泰山生态保护成果的重要“见证者”。据悉,其中300年以上的1821株,“秦松”“汉柏”“唐槐”“宋银杏”等23株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泰山花楸长势良好。新华社记者 李傲秋 摄
泰山花楸是泰山特有物种,目前全球仅有1株野生植株,且其种子自然发芽率仅万分之三,十分濒危。
“通过野外采集种子,攻克了种子胚乳发育不全和幼苗成活极低的难题。”在泰山花楸育苗基地,泰山林场彩石溪管理区负责人耿涛说,500余株泰山花楸幼苗长势稳健,再过1年到2年即可开展野外试种。
据了解,泰山林场目前已人工繁育泰山花楸、泰山柳等特有植物2000余株,有效保障了泰山特有种质资源的繁衍。1627种植物、376种鸟类在泰山共同繁衍生息。
泰山旅游服务中心副主任宋磊介绍,依托“智慧泰山”平台,其团队创新应用热成像、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成50处高点监控的“天眼护山”火情监测预警系统,可实现泰山重点林区火情第一时间自动探测、自动报警、自动定位,监测覆盖率达85%。
“时至今日,泰山森林覆盖率达94.8%,植被覆盖率达95.6%,再现了杜甫笔下‘齐鲁青未了’的壮观景色。”泰山景区党工委书记孙磊说,“泰山景区将以‘四季常绿、三季有花、层次分明、色彩丰富’为目标,持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让‘美丽泰山’代代相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