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科尔沁沙地“双百万亩”阿古拉项目区内,一条穿沙公路通向远方。遥遥望去,草木葳蕤,赫然一道靓丽的风景长廊。此时此刻,天高云淡,正是踏足这片天地的最佳时节。
![]()
图为,科左后旗科尔沁沙地双百万亩综合治理努古斯台项目区。摄影 张志炜
科左后旗努古斯台镇村民刘芳急匆匆的吃过早餐,带着工具赶到离家不远的科尔沁沙地“双百万亩”综合治理工程努古斯台项目区。今天,她要和村民们在这里摘松塔,再送到雨龙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松塔晾晒场,赚工钱补贴家用。刘芳告诉记者,“每年到了八九月交替的时节,这里的2万亩樟子松就迎来了丰收。我们就是附近村的,农闲的时候呢就过来帮帮忙,栽树的时候就帮忙栽树,也来帮摘塔、晾晾塔,挣点钱补贴家用。”
在雨龙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松塔晾晒场。浓郁的松香伴着阳光弥漫在空气中,成片的松塔铺满场地,工人们正有序的进行翻晒作业,确保每一颗松塔均匀脱水。公司经理周月说,“我们是2014年在这边承包了5000亩地开始造林。造林之后,这几年不仅把沙子治住了,而且松塔也马上进入盛产期,预计今年松塔生产大概能出三十万斤。”公司在每个村都设有一个收货点,上午收购,下午就拉到咱们场地晾晒,筛选之后产出的樟子松籽将作为育苗种子发往北方地区,用于生态造林和育苗项目。
樟子松在骄阳下傲然挺立,深扎于沙地的树干刚劲有力,向人们展示它们适应沙地环境的顽强生命力。这些采用“深栽浅埋”种植法种植的樟子松,是当地治沙人智慧的结晶。曾经的沙荒之地,如今因樟子松焕发勃勃生机,松籽更成了村民手中的“金种子”。科左后旗林草局局长陈辉说,“樟子松的丰收,不仅让曾经的治沙造林工程迎来“生态回报期”,也给周边村民带来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今年松塔采摘季,吸引了努古斯台镇周边七个嘎查村300至500名左右村民参与,人均预计增收6000到10000元,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赢。科左后旗地处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核心“战区”,因为春季风大干旱,樟子松造林成活率很低,当年成活率和第三年保存率均不超过50%。当地治沙人将传统的“三埋、二踩、一提苗”种植法升级为“深坑、二埋、一水、一踩”,这一小小的改变却让苗木成活率从50%跃升至90%以上。“利用这项技术,春季樟子松苗造林地的成活率大大提高了,本地造林面积已超过 60 万亩。”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左后旗牢牢把握党中央对内蒙古的战略定位,将防沙治沙作为重中之重,以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为终极目标,对全旗1725万亩土地进行了科学布局、功能分区,一个规划、一干到底、久久为功,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地适树原则,依托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扎实开展大规模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2024年,甘旗卡镇巴克要、巴胡塔苏木布日敦、朝鲁吐镇沙日塔拉三大集中治理项目区正式启动,标志着科尔沁沙地歼灭战进入新的攻坚阶段。
科左后旗林草局局长陈辉告诉记者,甘旗卡镇巴克要、巴胡塔苏木布日敦、朝鲁吐镇沙日塔拉集中治理项目区,将通过开展林草综合治沙,固沙工程、砂矿开发利用、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森林质量提升、农田防护林保护修复等一系列全方位、综合性的措施,对沙化土地进行系统治理,恢复森林草原植被,提升林地草原质量。同时实施村屯绿化、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改善乡村宜居环境,还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在项目区附近干农活的布日敦嘎查村民包迎春特别高兴的给记者说了他的感受,“政府为我们村周围植树,改善了我们的生态环境、对我们种地跟养殖也是很好,在这里种树一天可以挣到150元,还不耽误农牧业生产,给我们增加额外的收入,真的太好了。”
随着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稳步推进,科左后旗生态环境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善。蓝天白云下,绿色植被覆盖的沙地面积不断扩大。
在努古斯台项目区,新栽植的树木茁壮成长,逐渐形成一片生机勃勃的树林,为众多野生动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据林业部门监测,一些多年未见的鸟类,如戴胜、环颈雉、斑翅山鹑、䴙䴘等,以及小型哺乳动物,如貉、艾鼬、蒙古兔等,重新回到了这片土地。草原植被盖度的大幅提升,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土壤质量。沙地的生态系统正逐步恢复往日的平衡,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力的保护和发展。
在阿古拉项目区,通过草原生态修复和森林抚育,曾经退化的草原和林地重新焕发生机。草原上,羊草、冰草等优质牧草生长繁茂,不仅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还改善了区域小气候。项目区内,树木种类更加丰富多样,生态功能不断增强。这些生态环境的显著变化,让当地群众切实感受到了生活环境的巨大改善。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科左后旗大量采用以工代赈、以奖代补等创新模式,充分激发了农牧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许多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就找到了稳定的工作,参与到植树造林、草原修复、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环节中。这不仅增加了他们的收入,还提升了他们对生态保护的责任感和参与感。
草木深处,记者见到了当地的护林员王金河。他和记者席地而坐,畅谈他身边的生态变化和感受。王金河说,“以前只知道传统的种地放牧方式,收入微薄且不稳定,现在参与到沙地治理中,才深刻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而且自己也能从中实实在在地受益。我参加这个治沙工程,心里边高兴,然后这个工程搞好了,咱们后旗那个生态也变好了,老百姓的生活也好了。我一定要立足本职,发挥好护林员的作用,用自己的努力,为当地的生态建设保驾护航。”
位于科左后旗金宝屯镇铁建村的3000亩榛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沉甸甸的榛果压弯枝头,青黄相间的外壳下,是成熟饱满的果实。瑞达种养殖合作社负责人说,目前有1000亩进入盛果期。今年亩产量接近300斤,亩产值约2500元。湛蓝如洗的天空下,合作社工人穿梭林间,双手轻摇树干,顷刻间,榛子如星落雨下,噼里啪啦地敲打着大地,奏响丰收的乐章。2025年,全旗榛子种植面积突破1万亩,产品远销辽宁、吉林等多省市。这片曾经的沙土地,如今因榛子而“名扬四方”,为农民增收致富开拓了一条可持续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在沙地治理的同时,科左后旗积极探索特色林果产业发展之路,引导农民种植鸡心果、榛子等经济作物。同时,还保留了适合开发沙漠旅游的自然景观,积极发展沙漠旅游产业,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体验,游客们在这里可以感受沙漠的独特魅力,参与滑沙、骑骆驼等特色项目,进而带动起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当地群众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20世纪70年代末,科左后旗80%的沙地牧场沙化,草甸地盐碱化,造成区域内生态体系严重失衡,严重制约着全旗社会经济发展。当时森林覆盖率仅为5.1%,每公顷农田粮食产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低而不稳。
1978—2025,历47年。科左后旗依托三方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扎实开展大规模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在一代代治沙人的努力下,1362万亩沙化土地得到有效遏制,变沙进人退为绿进沙退,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林草植被盖度逐步提高,全旗森林覆盖率提升超10个百分点,草原植被平均盖度大69.4%。曾经的不稳定沙化土地逐步形成了稳固的生态综合系统,动植物资源种类基本恢复,现有植物1114种、动物816种、菌类470种。部分治理区植被盖度达到80%,增加土壤蓄水量约0.8亿立方米,水土流失土地得到有效控制、农田和草牧场得到有效保护,平原区基本农田实现林网化,国省干线、嘎查村屯得到全部绿化,构建起了“乔灌草、带网片”相结合、功能完备的区域性生态防护体系,在祖国北疆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绿色长城”。
2014年以来,全旗累计工程治沙366.52万亩,1160万亩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完成人工造林136.85万亩、封山育林130.61万亩、草原生态治理99.06万亩。预计2025年科左后旗樟子松籽收获面积在20万亩左右。
科左后旗将持续聚焦常治长效,强化科学治理,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做到节水为先、质量为上、富民为要,以坚定的信念、必胜的决心,向科尔沁沙地发起冲锋,一锤接着一锤敲,不达目的不罢休,为构筑美丽中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贡献科左后旗力量。”科左后旗委书记郭天宝说。
青翠无垠的草原风光再次重现。人与沙的博弈,在这里持续上演,绿色逐日占据上风。
来源 │人民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