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来的还是来了!
继日本首富孙正义之后,又一位资本大佬对英伟达按下“清仓键”——有“硅谷风投教父”之称的彼得・蒂尔(PeterThiel),被媒体发现早在三季度就悄悄卖掉了英伟达的全部股份。要知道,这位大佬可是靠精准押注科技明星企业封神的狠角色,如今突然撤离AI领域的核心龙头,难道是看到了普通人没察觉的行业雷区?
先给吃瓜群众捋捋这事儿的来龙去脉。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周末披露的13F持仓报告显示,蒂尔旗下的蒂尔宏观基金(ThielMacroFund)在2025年7月至9月期间,大手笔出售了约537742股英伟达股票。
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这笔股份占该基金投资组合的近40%,相当于把压在英伟达上的重仓筹码全抛了,截至9月30日,基金持仓中已找不到英伟达的任何痕迹。
![]()
根据彭博社的测算,按三季度英伟达的平均股价计算,这笔抛售涉及金额超20亿美元,妥妥的“清仓式撤离”。要知道,蒂尔之前一直被视为科技圈的“风向标”,他的每一次持仓变动都能引发市场跟风,这次突然抛弃英伟达,直接让全球投资者炸了锅。
可能有小伙伴对彼得・蒂尔不太熟悉,这可是创投圈实打实的“传奇人物”。作为金融科技巨头贝宝(Paypal)、国防AI公司帕兰提尔(Palantir)的联合创始人,还有知名投资基金FoundersFund的掌舵人,他的投资履历堪称“点石成金”。早年间他仅用50万美元投资Facebook(现Meta),最后套现超10亿美元,一战封神;之后押注的特斯拉、SpaceX等一众科技初创公司,也大多成长为行业标杆。
更关键的是,蒂尔向来以“逆向投资”闻名,标准的别人贪婪时他恐惧,别人恐惧时他贪婪。互联网泡沫破裂前,他果断减持科技股避开大跌;市场低迷时,又敢大胆押注潜力企业。这样一位眼光毒辣的“教父级”人物,之前一直看好AI赛道,甚至公开表示“AI是未来十年最大的投资机会”,如今突然清仓英伟达,这波反转实在引人遐思。
![]()
那么问题来了,蒂尔为啥要在这个节点果断离场?要知道,英伟达作为AI算力的“扛把子”,今年以来股价虽然有波动,但依然是全球科技股中表现最亮眼的标的之一,市值长期稳居全球前列,手握ChatGPT、文心一言等众多AI大模型的算力订单,看起来正是风光无限的时候。
第一个绕不开的原因,大概率是估值太高了。查了下英伟达的最新财报数据,截至三季度末,其市盈率(PE)仍高达80倍以上,远超科技行业平均30倍左右的估值水平。高盛集团在最新报告中明确提到,英伟达当前的估值已经充分反映了未来3-5年的增长预期,后续再想维持高速上涨难度极大。而蒂尔向来厌恶高估值泡沫,早年间就曾多次预警“科技股估值脱离基本面”,这次清仓或许正是对这种高泡沫的用脚投票。
第二个可能,是AI行业的增长开始“减速”。IDC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2025年全球AI行业的实际营收增速较去年下滑了15个百分点,不少AI初创公司因为烧钱过快、盈利困难,已经开始裁员收缩。蒂尔旗下的FoundersFund之前投资的几家AIstartups,近期也传出融资困难的消息,或许这让他对AI行业的短期前景产生了动摇。毕竟对风投大佬来说,提前规避潜在风险,远比追逐短期收益更重要。
再者,英伟达自身也藏着不少隐忧。一方面,全球芯片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仍在,美国对中国的芯片出口限制,让英伟达失去了庞大的中国市场——要知道,中国市场曾贡献其营收的20%以上,如今这块蛋糕只能眼睁睁看着流失。另一方面,竞争对手正在加速追赶,AMD、英特尔等厂商的AI芯片性能不断提升,市场份额逐步扩大,英伟达的垄断地位已经不再稳固。
有网友调侃:“蒂尔这是提前嗅到了竞争加剧的味道,先跑为敬?”
![]()
值得玩味的是,蒂尔并不是第一个撤离英伟达的资本大佬。前不久,日本首富、软银集团创始人孙正义也被媒体爆出已经清仓了所持有的全部英伟达股份,当时软银给出的理由是“优化投资组合,降低科技股持仓风险”。两位全球顶级投资人在短短两个季度内相继清仓,这波“集体出逃”的操作,难免让市场产生联想。
蒂尔清仓的消息曝光后,英伟达股价在盘前交易中一度下跌3%,虽然盘中有所回升,但懂的人都懂,信心才是股市最值钱的资产,虽然英伟达的算力优势依然明显,但它的估值已经严重脱离基本面,后续回调风险极大。
其实透过蒂尔和孙正义的清仓,我们能看到AI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冷静期”。前两年AI概念大火的时候,资本疯狂涌入,不少公司只要沾边AI就能获得高估值,甚至出现了“AI泡沫”的说法。而现在,随着资本大佬的陆续撤离,市场开始回归理性,投资者不再盲目追逐概念,而是更看重公司的实际盈利能力和技术壁垒。
这背后其实是风投逻辑的转变。过去几年,太多的AI行业靠“讲故事”就能融资,但现在,资本更关注“落地能力”。英伟达虽然算力强劲,但过高的估值已经让其失去了性价比,而蒂尔这类大佬向来追求“高回报低风险”,当标的不再符合预期时,果断撤离也就不足为奇了。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表示,蒂尔的清仓可能只是个例,毕竟AI行业的长期发展趋势并没有改变,只是短期内需要消化估值。也就是说,AI的风口还在,只是大佬们短期内并不看好英伟达而已。
需要说明的是,13F文件披露的是持仓的滞后数据,蒂尔的清仓行为发生在三季度,而当前市场情况已经发生变化,不能仅凭这份文件就判断英伟达的未来。而且,蒂尔旗下的基金也并非完全撤离科技股,根据13F文件,该基金在清仓英伟达的同时,增持了部分半导体设备和新能源相关股票,这或许意味着蒂尔只是在调整科技股的持仓结构,而非彻底看空科技行业。
笔者认为,蒂尔的清仓行为更像是一次“风险对冲”。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科技行业面临着利率上升、监管加强等多重压力,作为风险厌恶型投资者,蒂尔选择减持估值过高的英伟达,转而布局更具性价比的标的,其实是符合其投资逻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英伟达就不行了,毕竟其在AI算力领域的地位短期内还难以被撼动。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盲目跟风大佬清仓或者抄底都不可取。毕竟大佬们的资金体量、风险承受能力和信息获取渠道,都不是普通人能比的。与其跟着大佬“追涨杀跌”,不如静下心来研究公司的基本面,理性判断行业趋势。毕竟投资是一场长跑,短期的波动终究会被长期的价值所覆盖。
未来,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的不断成熟,还会有更多的“黑天鹅”和“灰犀牛”出现。但无论如何,AI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其长期发展前景依然值得期待。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辨别泡沫与价值,在理性中寻找投资机会。
引用来源: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13F持仓报告、彭博社、高盛集团、IDC、路透社、网友公开评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