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冬时节,寒意渐浓。走进鲁西新区陈集镇刘庄村的草莓采摘园,却是一片孕育生机的繁忙景象。绿意盎然的田垄上,管理人员正细致地进行除草、养护工作,为即将到来的采摘旺季做足准备。
甜蜜产业让美丽乡村入画来
一颗草莓,甜了日子,美了村庄。视线从大棚移开,放眼整个刘庄村,这份“甜”早已超越了味蕾。精巧的“口袋公园”、矗立着设施齐全的乡村大舞台和洋溢着欢声笑语的主题公园……傍晚时分,大舞台上乐曲悠扬,村民们翩跹起舞;文化长廊里,人们驻足阅读,交流着种植技术与家长里短。
“我们建设草莓采摘大棚,每年能为村集体带来10万元的收益。这笔钱,我们反哺于民,用在了刀刃上。”刘庄村党支部书记张西进的话语中透着自豪。乡村振兴项目带来的集体增收,为村庄的“硬件”升级与“软件”提升提供了坚实基础。产业兴旺与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在这里实现了同频共振,形成了“产业带动建设,文化滋养民心”的良性循环。
刘庄村的嬗变,是鲁西新区以农业多元化融合发展为笔,在广袤乡野间奋力绘就新时代“富春山居图”的生动缩影。
串珠成链,多元融合激活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关键在党。鲁西新区深谙此理,将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第一引擎”。新区创新机制,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下沉,打破了村庄之间各自为战的壁垒。这种“共同体”模式,统筹了片区内特色农业与土地资源,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收益”的良性循环。
在马岭岗镇,草莓的意义早已超越了水果本身。这里依托草莓产业,探索出一条“产业兴旺+生态旅游+农旅研学”的融合发展之路。游客们来到这里,不仅仅是购买一份鲜果,更是为了享受亲手采摘的乐趣,让孩子在研学中了解自然奥秘。马岭岗镇因此成为全市草莓行业的领跑者和农旅融合发展的典范,实现了产业“从小到大”“从大到优”的华丽转身。
同时,新区高起点规划“一核三带”产业布局,将分散的草莓产业基地、红色文化基地、非遗代表性项目基地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打造出“红色研学+非遗体验+乡村旅游”的特色产业链。一条路,打通了产业脉络;一个规划,盘活了全域资源,让乡村振兴从“盆景”变成了“风景”。
“种养加”一体化,生态循环绘新篇
在金硕生态农业高新产业园,这种融合同样具有特色。作为鲁西南最大的省级田园综合体,这里早已超越了传统农业的范畴。通过“种养加”一体化,园区将花木果蔬种植与生猪养殖科学结合,形成了内生的生态循环体系。同时,着力打造集农业采摘、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特色餐饮于一体的综合性乡村示范基地,实现了农业价值的多元拓展。
乡村振兴,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在陈集镇的狮克产业园,科技为农业带来了颠覆性变革。养殖大棚里,亿万只黄粉虫啃食着果菜残叶,沙沙作响,演奏着一曲独特的“生态循环曲”。这个被誉为国家级“科技小院”的平台,背后是山东农业大学强大的科研力量。它探索出的“农业废弃物-黄粉虫养殖-有机肥料”模式,每年有4万多吨的残次果蔬被回收,变废为宝,成为黄粉虫的“营养餐”;产出的成虫,一部分直接供应市场并用于食品出口,另一部分则成为生产高端水溶性肥料的核心添加物,最终反哺农田。
这个以“虫菜循环”为核心的模式,不仅为田间地头注入了强大的科技动能,更带动陈集镇发展黄粉虫产业14000亩,年提供就业岗位150余个,真正用科技的力量点“虫”成金,绘就了现代农业绿色高效发展的新篇章。
从刘庄村的草莓园到马岭岗镇的产业链,从狮克产业园的科技小院到金硕农业的田园综合体,这条多元融合的发展路径,让鲁西新区的乡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一幅产业兴、生态美、乡风淳、社会安、百姓富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正在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上徐徐展开。
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武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