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眼未来
转载要求:首发24小时后可转载,需注明来源
编者按|眼未来
在日常门诊中,不少家长会以孩子“戴镜后能看清”为判断近视稳定的标准。
但这种看似合理的判断,其实存在巨大的误区。
本文来自杭州医眸眼科诊所医生杨羿,他结合临床经验与最新指南,系统解释了为什么“视力好”并不意味着“近视控制得好”,以及眼轴监测在近视防控中的关键意义。
本文为杨羿医生原创,经授权由「眼未来」转发,文中观点基于临床实践,仅供学术与健康科普参考。
![]()
作者简介
杨羿 杭州医眸眼科诊所医生、浙江大学眼科学硕士
专长青少年近视防控、小儿斜弱视诊治及双眼视功能康复训练;发表多篇SCI与核心期刊论文,拥有角膜塑形镜(OK镜)万余片验配经验。致力于以通俗、科学的方式传播儿童及青少年眼健康知识。
“视力没变”≠近视没进展
前段时间,一位家长在留言中提问:“医生说只要矫正视力能看到1.0,就不需要测眼轴,是这样吗?”
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因为它代表了很多家长的真实想法。
事实上,矫正视力检查的意义远不如眼轴测量重要。
视力检测属于主观测试,受孩子的专注力、配合度以及大脑识别模糊影像的能力等多种因素影响。而眼轴长度的变化,则是近视进展的客观、生理指标。
在门诊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戴镜后视力依然是1.0,看似“控制良好”,但实际上近视度数可能已经在缓慢增长,只是被视力的滞后性掩盖了。
换句话说,视力的稳定,并不代表近视的稳定。
![]()
视力测试的“延迟反应”
视力反映的是大脑识别模糊影像的能力,而非眼睛结构的真实状态。
因为视力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检查,严格来说,它反应的是我们的大脑怎么分辨视网膜上图像的能力,影响视力的主要因素有两个:视网膜上图像的清晰度和大脑对图像的识别力。
![]()
当我们近视度数增加时,会引起视网膜上的成像发生模糊,度数增加越多,这种模糊也会越强烈。但如果此时大脑对这种模糊图像的识别力很强,反应出来的视力可能并没有明显变化。
由此,早期极细微的成像模糊难以被常规视力检查即时捕获,形成检测滞后;这种滞后对于具有高识别力大脑的孩子尤为显著。
![]()
举个简单的例子:
假设一台相机本来对焦清晰,如果在镜头前加上一片+25度的镜片(模拟近视加深25度),画面会略微模糊,但细节仍可辨认;当加到+50度时,模糊感开始明显;加到+75度,清晰度才显著下降。
孩子的视觉系统也是类似原理。
大脑具有“模糊耐受”能力,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动优化”图像,让视力暂时看起来没问题。
因此,当家长察觉“孩子看黑板有点吃力”时,往往意味着近视已经悄然加深50~75度。
用一句比喻来说:只看视力判断近视,就像靠“目测体型”来判断体重——直观,却并不准确。
模拟近视加深25度" Type="normal"@@-->
模拟近视加深50度
眼轴才是近视防控的“金标准”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近视防治指南(2024)》及《近视管理白皮书(2025)》:
儿童青少年眼轴每年生理增长约0.1–0.2mm;
若年增长超过0.2mm,即提示近视在进展;
年增长≤0.2mm可视为“非进展性”,>0.2mm则为“进展性近视”。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通常将眼轴年增长≤0.2mm视为优秀线,≤0.3mm为及格线。
对于有高度近视风险的孩子,控制目标则更为严格。
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专业机构建议:每2–3个月测一次眼轴。
就像内分泌医生定期监测血糖一样,眼轴监测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趋势变化,从而调整防控方案。
![]()
来源: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视光专业委员会、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视光学组. 近视管理白皮书(2025)[J].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中英文), 2025, 27(7): 481-489.
一个典型的临床模拟
假设同学A与同学B都近视100度,眼轴23.8mm,佩戴功能性眼镜,并每三个月复查一次。
第一次复查:A眼轴增长0.01mm,B增长0.08mm。两人视力与度数看似相同(1.2 / 100度),但A控制良好,B已出现风险。若忽视眼轴信号,错过第一次调整时机。
第二次复查:A半年增长0.02mm,B增长0.16mm。B的度数可能从100升到125度,但矫正视力仍有1.0,看似稳定,实则近视在进展。
第三次复查:A增长0.03mm,B增长0.25–0.3mm,近视已至150~175度。由于前期未及时调整方案(比如升级成OK镜或者继续戴框架镜联合低浓度阿托品),功能眼镜已出现欠矫,导致近视加速。
整个过程中,若只依赖视力或度数判断,B会连续错过两次干预窗口。
只有眼轴监测,才能在“视力看起来正常”时就提前发现问题。
如果用不同的图表显示就可以发现,矫正视力评估的滞后性最严重,敏感性最低,而眼轴的检查最容易察觉出问题。
用眼轴变化评估
![]()
用屈光度数评估
![]()
用矫正视力评估
![]()
从敏感度上看,三种指标的反应顺序是:
眼轴变化 > 屈光度变化 > 视力变化。
视力是“最迟到”的信号。
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体系中,眼轴监测才是决定干预时机与方案调整的核心依据。
它像热量计算那样,能精确量化近视变化趋势;而视力,就像“体感胖瘦”一样模糊。
家长若只看视力不测眼轴,就相当于“目测孩子没胖”就不称体重——是一种风险极高的自我安慰。
科学的近视管理,应该以眼轴为核心指标,结合度数与视力进行综合评估。定期监测、及时干预,才能让孩子的视力防控“看得更早,也走得更远”。
眼未来小结
眼轴检测正在成为近视防控体系的“核心指标”。
从临床到政策,《近视管理白皮书(2025)》已明确提出以眼轴变化率为评估标准。
在家长普遍关注“视力值”的阶段,来自一线医生的这类声音,恰恰能帮助行业回到科学与长期管理的本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