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是全球最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尤其在中老年人群中高发。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白内障患者数量持续增长。然而,许多人对白内障的认知仍存在误区,例如“只有老人才会得”“必须等熟透才能手术”等。
本文将从病因机制和手术时机两个维度,系统科普白内障的相关知识,帮助公众建立科学、正确的认识。
![]()
一、白内障的病因:不只是“老化”那么简单
白内障的本质是眼睛内晶状体发生混浊。晶状体如同照相机的镜头,正常情况下透明且具有弹性,能够将光线准确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图像。一旦其蛋白质结构变性、水分失衡或代谢紊乱,就会逐渐混浊,阻碍光线进入,引起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眩光、重影等症状。
白内障的病因多样,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01、老年性白内障(最常见)
占所有白内障病例的70%以上,与年龄增长密切相关。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纤维逐渐硬化、密度增加,抗氧化能力下降,长期受紫外线照射、自由基损伤、营养代谢异常等因素影响,会加速其混浊过程。不过,并非所有老年人都会因此失明,部分人仅表现为晶状体密度轻度增加,视力仍可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02、先天性白内障
指出生前后即存在或婴幼儿期出现的晶状体混浊,可能与遗传因素、母亲孕期感染(如风疹病毒)、代谢异常(如半乳糖血症)等有关。如不及时干预,容易导致形觉剥夺性弱视,造成永久性视力损伤。
03、代谢性白内障
以糖尿病性白内障最为典型。高血糖状态会导致山梨醇在晶状体内积聚,引起渗透压改变和氧化应激,从而诱发混浊。此类白内障进展较快,常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也更为复杂。
04、并发性白内障
由其他眼部疾病引发,常见于:
·虹膜睫状体炎(葡萄膜炎)
·青光眼(晶状体膨胀诱发)
·高度近视(眼轴变长导致晶状体代谢异常)
·视网膜脱离、眼内肿瘤等
这类白内障的治疗需兼顾原发病,手术时机需综合评估。
05、外伤性与药源性白内障
外伤性:由眼球钝挫伤、穿透伤、电击伤或放射线损伤等引起,可直接破坏晶状体囊膜,导致混浊。
药源性: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是常见诱因,称为“类固醇性白内障”。
![]()
二、手术时机:告别“等熟透”误区,科学决策是关键
过去常认为白内障必须“成熟”——即完全看不见才能手术,这种观念已经过时。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过熟期白内障反而会增加手术难度和风险,例如可能诱发青光眼、晶状体蛋白泄漏引发炎症,甚至导致玻璃体脱出等并发症。
如今,手术时机的选择更加注重个体化和精细化,主要依据以下三大标准:
标准一:视力下降影响生活质量
国际通用建议为:当最佳矫正视力(即戴眼镜后的视力)≤ 0.5时,可考虑手术。
但这一标准并非绝对,还需结合患者实际生活需求进行判断,例如:
·视力0.6,但夜间驾驶困难、阅读吃力 → ✅ 建议尽早手术
·视力0.4,但日常生活不受影响 → ⚠️ 可观察,定期复查
·视力0.3以下,日常活动明显受限 → ✅ 明确手术指征。
特别提醒:画家、摄影师、司机等对视觉质量要求较高的人群,即使视力未达0.5,也可根据职业需求提前手术。
标准二:晶状体混浊程度与位置
并非所有视力下降都完全归因于白内障,需由眼科医生判断混浊是否为影响视力的主因。
以下情况即使视力尚可,也应积极考虑手术:
1、后囊下白内障:位于瞳孔中心区域,轻微混浊即可严重影响视力,尤其在强光下畏光、眩光明显。
2、核性白内障:晶状体核心变黄变硬,影响色觉与对比敏感度,常表现为“近视加深”或“老花减轻”。
3、皮质性白内障:呈楔形混浊并向瞳孔区扩展,已明显遮挡视线。
![]()
标准三:合并症与全身状况
1、糖尿病患者
手术前血糖应控制在8.3 mmol/L以下;
如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应优先进行眼底激光治疗;
若白内障影响眼底检查,可先行白内障手术,术后尽快完成激光干预。
2、青光眼患者
若为晶状体膨胀诱发的闭角型青光眼,应尽早手术;
若为开角型青光眼且眼压控制良好,可择期手术;
必要时可实施白内障+青光眼联合手术。
3、葡萄膜炎(虹膜炎)患者
须在炎症完全控制3个月以上再考虑手术;
术前术后需规范使用激素类药物以预防复发。
4、高度近视患者
常伴有眼轴长、眼球壁薄、视网膜变性等问题;
白内障手术可同时矫正近视(选择适当度数人工晶体),但需全面评估眼底风险;
术后视力改善程度取决于眼底健康状况。
三、特殊人群的手术时机建议
![]()
重要提醒:儿童视觉发育关键期为出生后6个月至3岁,延误手术可能导致不可逆的弱视。
四、现代手术方式与术后管理
主流术式: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 + 人工晶体植入术
切口小(2–3mm),通常无需缝合;
恢复快:多数患者术后24小时即可恢复大部分视力;
安全性高:成功率超过95%。
此外,可配合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进一步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小术源性散光,并同步矫正部分角膜散光。该技术尤其适用于高度近视、玻璃体切割术后、过熟期白内障,以及对视觉质量要求较高、拟植入功能性人工晶体的患者。
人工晶体选择日趋多样,常见类型包括:
![]()
术后注意事项:
严格按医嘱滴眼药水,预防感染;
避免揉眼、提重物及剧烈运动;
遵医嘱定期复查,一般为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必要时验光配镜;
如出现“后发性白内障”(视力再次下降),可通过门诊YAG激光治疗,无需再次手术。
早识别、早干预,守护“睛”彩人生
白内障虽难以完全预防,但可通过以下方式延缓其发生与发展:
户外活动时佩戴防紫外线太阳镜;
积极控制血糖、血压、血脂;
保持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E及叶黄素的食物;
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尤其是45岁以上人群。
手术不是终点,而是提升视觉生活质量的起点。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白内障手术已从传统的“复明工程”迈向“屈光重建”阶段,不仅能有效治疗白内障,还能一并改善老花、近视、散光等问题。
关键在于:打破认知误区、科学评估病情、把握最佳时机,让每一位患者都能重获清晰视界,拥抱更高品质的生活。
撰文 | 白内障专科病房医生 吕琦峰
审核 | 白内障、青光眼专科主任 江军
![]()
江军 主任医师
· 安徽省医师协会眼科分会委员
· 安徽省眼健康协会眼科分会委员
擅长: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屈光性白内障联合高端晶体植入手术,复杂性白内障手术,常规青光眼手术,青光眼房角切开手术(MIGS),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大、小青白手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