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江苏扬州,寒意渐浓,但沪渝蓉高铁广陵制梁场的灯火却比星光更璀璨。2025 年 11 月 17 日凌晨三点,52 岁的钢筋工王建国裹了裹工装,双手紧握 Φ25mm 螺纹钢,在钢筋骨架上精准绑扎着最后一个节点。“再快一点,再稳一点,这榀箱梁就能赶上明天的架设计划。” 他的声音淹没在龙门吊的轰鸣声中,而这样的场景,已经在这片 120 亩的制梁场上持续了 18 个月。此刻,20 个标准化制梁台座全线运转,80t 龙门吊如同钢铁巨人般精准作业,混凝土拌合站的料斗匀速升降,300 余名施工人员分三班倒抢抓工期,每一道工序都在与时间赛跑,每一块箱梁都在为国家 “八纵八横” 高铁骨干通道筑牢根基。
![]()
沪渝蓉高铁,这条贯穿我国东西部的交通大动脉,全长约 2100 公里,设计时速 350 公里,途经上海、江苏、安徽、湖北、重庆、四川六省市,串联起长江经济带沿线 3 亿多人口。作为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核心项目,它不仅是我国目前建设标准最高、里程最长的沿江高铁,更是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促进长三角与中西部协同发展的战略工程。而广陵制梁场所处的扬州段,正是这条大动脉上的关键节点 —— 这里需要预制 980 榀 32 米标准箱梁,每榀箱梁重达 890 吨,相当于 600 辆家用轿车的重量,它们将架起扬州境内 43 公里的高铁桥梁,为后续桥面系施工和轨道铺设铺平道路。
![]()
走进广陵制梁场,标准化的施工场景让人震撼。制梁区的台座采用 C30 钢筋混凝土浇筑,基础铺设双层双向 Φ16mm 螺纹钢网,两端 3 米范围内加密至每 100 毫米一根,顶面覆盖 6mm 厚钢板,确保箱梁浇筑时的平整度误差不超过 2 毫米。存梁区采用双层存梁设计,C30 混凝土台座整齐排列,支撑面铺设 10cm 厚硬木垫板,有效分散箱梁重量,防止梁体变形。
![]()
钢筋加工棚内,工人们正在使用智能弯曲机加工钢筋,HRB400E 螺纹钢经过除锈、调直、切割、弯曲等多道工序,误差控制在毫米级。“光钢筋绑扎就有 12 道验收环节,主筋间距必须严格保持 150 毫米,箍筋加密区每 100 毫米一道,一点都不能马虎。” 技术负责人李工程师拿着卷尺仔细检查,他的口袋里揣着一本厚厚的《箱梁预制质量手册》,里面记录着从原材料进场到成品出厂的 286 项管控标准。
![]()
箱梁预制,堪称高铁建设中的 “精密制造”。广陵制梁场采用 C50 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经过上百次试验确定,水泥、砂、碎石、水和外加剂的比例精确到克。混凝土浇筑采用 “斜向分段、水平分层” 的施工法,分段长度 3 米,分层厚度 30 厘米,从底板到腹板再到顶板依次推进,两侧对称浇筑的高差不超过 50 厘米。
![]()
为确保混凝土振捣密实,施工人员同时使用插入式振捣棒和附着式振捣器,振捣时间控制在 20-30 秒,既保证无气泡残留,又避免过度振捣导致骨料离析。浇筑完成后,箱梁将进入 14 天的标准养护期,夏季采用土工布覆盖洒水养护,冬季则启动蒸汽养护系统,静停期温度不低于 5℃,升温速率控制在每小时 10℃以内,恒温阶段保持 60℃左右,确保混凝土强度达标。
![]()
“我们的目标是‘零缺陷’,每榀箱梁都要经过三重检测。” 质量总监张经理介绍,箱梁浇筑完成后,首先进行外观检查,蜂窝麻面面积不得超过 0.5%,表面平整度误差不超过 3 毫米;随后采用超声波检测内部密实度,缺陷面积不得超过 5%,深度不超过 20 毫米;最后进行荷载试验,模拟箱梁承受的最大压力,确保其在运营中能够抵御风雨侵蚀和列车高频震动。
![]()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制梁场建立了 “制度管理 + 两级验收 + 首件管理” 的质量管控体系,每个班组设质量员,每个工序设验收员,关键工序实行 “双人签字确认”,首件箱梁必须经过业主、监理、设计单位联合验收合格后,才能批量生产。截至 11 月 17 日,广陵制梁场已完成 720 榀箱梁预制,合格率达到 100%,优良率超过 98%,为扬州段 2025 年 11 月下旬完成全部架梁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
在抢抓工期的同时,科技创新成为施工效率的 “加速器”。广陵制梁场引入 5G 和物联网技术,搭建智能监控平台,实时监测混凝土拌合、浇筑、养护等全过程数据。混凝土拌合站的传感器实时上传骨料含水量、水泥用量等数据,一旦偏离标准值,系统会自动报警并调整;养护区的温湿度传感器 24 小时监测环境数据,蒸汽养护系统根据数据自动调节温度和湿度;预应力施工采用智能张拉系统,通过电脑控制千斤顶的张拉力和伸长值,实现 “双控法” 张拉,应力控制精度达到 ±1%,伸长值偏差控制在 ±6% 以内。“以前张拉需要 4 个人配合,现在 2 个人操作电脑就行,效率提升了 50%,质量也更有保障。” 预应力班组组长介绍,智能张拉系统还能自动生成张拉记录,实现质量追溯,让每一道工序都有据可查。
![]()
这样的技术创新,在沪渝蓉高铁全线随处可见。在合武段跨京九铁路特大桥施工中,建设者运用 5G 智能监控系统,成功完成了 5300 吨 T 构转体连续梁的转体作业,67 分钟内精准跨越京九铁路和沪蓉铁路,桥梁边缘距离铁路接触网最近处不足 18 米,而当时沪蓉铁路高峰时段每两三分钟就有一趟列车通过,施工难度和风险极大。
![]()
在宜涪段葛亮山隧道施工中,团队创新采用 “BIM + 三维地质建模 + 动态监测” 一体化系统,研发 “微震控制爆破 + 机械开挖” 复合工艺,将爆破震动速度控制在 0.5cm/s 以内,比国家标准降低 50%,同时使用智能钻锚注一体机,将单根锚杆施工时间从 40 分钟压缩至 15 分钟,效率提升 62.5%。从制梁场的智能张拉到隧道的精准爆破,从桥梁的转体施工到轨道的无缝铺轨,科技创新正在为沪渝蓉高铁的建设保驾护航。
![]()
沪渝蓉高铁的建设,不仅是工程技术的突破,更是区域发展的契机。作为长江经济带的 “黄金走廊”,这条高铁将彻底改变沿线的交通格局。目前,上海到成都的高铁旅行时间约为 12 小时,沪渝蓉高铁建成后,这一时间将缩短至 6 个多小时,武汉至合肥的旅行时间将从 2 小时压缩至 1 小时,武汉至宜昌最快只需 1 小时。“以前从扬州去成都出差,光路上就要一天,高铁通了之后,早上出发,下午就能谈业务,晚上还能赶回来。” 经常往返于东西部的商务人士陈先生对此充满期待。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更快捷的交通意味着更丰富的生活选择 —— 周末可以从上海去重庆吃火锅,从武汉去扬州逛瘦西湖,“快旅慢游” 将成为常态,沿线的旅游资源将得到进一步开发,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
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层面,沪渝蓉高铁的战略价值更为凸显。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拥有强大的金融、科技、制造业优势,而中西部地区则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高铁的贯通将打破地理阻隔,加速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推动长三角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和转型升级。例如,上海的金融资源可以更便捷地服务中西部企业,江苏的制造业技术可以助力四川、重庆的产业升级,而中西部的农产品、矿产资源也能更快地运往东部市场。沿线的中小城市将借助高铁的辐射效应,更好地融入区域经济圈,打造高铁经济带,实现跨越式发展。
![]()
与此同时,沪渝蓉高铁的建设还将完善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目前,长江经济带已经形成了 “水铁公空” 四位一体的交通网络,但铁路运输尤其是高速铁路的短板仍然存在。沪渝蓉高铁的建成,将与既有沪汉蓉铁路、沿江高速公路、长江航道形成互补,构建起东西向综合运输大通道,大幅提升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对于企业而言,货物运输时间的缩短意味着资金周转速度的加快;对于社会而言,高效的交通网络能够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助力 “双碳” 目标实现。据测算,沪渝蓉高铁全线建成后,每年将减少约 120 万吨碳排放,相当于新增 1.5 万公顷森林的固碳能力。
![]()
在广陵制梁场,我们看到了高铁建设者的坚守与担当。58 岁的老焊工刘师傅,从事高铁建设 20 年,参与过京沪、沪昆等多条高铁的箱梁焊接工作,他的手上布满了老茧和烫伤的疤痕。“每一道焊缝都要焊透,不能有半点瑕疵,这关系到高铁的安全运行,关系到千万人的生命安全。” 他焊接的箱梁焊缝,经超声波检测合格率始终保持 100%。28 岁的技术员小周,刚从大学毕业就来到制梁场,每天扎根一线,记录施工数据、解决技术难题,皮肤被晒得黝黑。“能参与这样的国家工程,是我的荣幸,看着一座座箱梁架起来,想着未来高铁飞驰的样子,再苦再累都值得。” 这些平凡的建设者,用汗水和智慧浇筑着国家的交通梦想,他们是高铁背后的英雄,是新时代的最美奋斗者。
![]()
随着广陵制梁场最后一批箱梁预制进入倒计时,沪渝蓉高铁扬州段的架梁任务即将全面完成。放眼全线,各个施工节点都在稳步推进:合武段跨京九铁路特大桥成功转体,武宜段进入试运行阶段,宜涪段葛亮山隧道进入主体施工…… 一条贯穿东西、连接南北的高铁大动脉正在加速形成。预计到 2027 年全线通车后,上海到成都的旅行时间将从目前的 12 小时以上缩短至 6 个多小时,长三角与中西部地区的时空距离将大幅拉近,沿线城市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长江经济带的协同发展将迈上新台阶。
![]()
夜幕再次降临,广陵制梁场的灯火依旧明亮。龙门吊的轰鸣声、钢筋的碰撞声、混凝土的搅拌声,交织成一曲激昂的建设交响曲。这声音,是奋斗的声音,是希望的声音,是国家发展的声音。
![]()
当未来的第一列高铁列车驶过扬州段的桥梁,当乘客们欣赏着窗外的美景,感受着 350 公里时速的平稳与快捷时,他们或许不会想到,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有一群建设者日夜奋战,用智慧和汗水浇筑出一个个坚实的箱梁,铺就了这条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沪渝蓉高铁,不仅是一条交通线,更是一条发展线、幸福线、希望线,它将承载着人民的期盼,见证着民族的复兴,在中华大地上书写出区域协同发展的壮丽篇章。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