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海堂志 学海堂考》
考述清代中国教育史的里程碑
晚清学术重镇学海堂研究基本文献
呈现晚清岭南学术文化景象
作者:[清]林伯桐编 [清]陈澧续编
容肇祖 著 林子雄点校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11月
作 者:
《学海堂志》作者:
林伯桐(1775—1845),字桐君,号月亭,广东番禺人。世居广州高第街。曾任学海堂学长。林伯桐与张维屏、黄乔松、谭敬昭、段佩兰、黄培芳、孔继勋筑云泉山馆于白云山,被称为“七子诗坛”。
陈澧(1810—1882),字兰甫、兰浦,号东塾,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人,世称东塾先生,清代著名经学大师、教育家、思想家、为清代广东九老之一,是广东近代学术史上的重要人物。陈澧先后受聘为学海堂学长、菊坡精舍山长,前后执教数十年,提倡朴学,形成“东塾学派”。陈澧对天文、地理、乐律、算术、古文、骈文、填词、书法,无不研习,著述达120余种,著有《东塾读书记》《汉儒通义》《声律通考》等。
《学海堂考》作者:
容肇祖(1897—1994),字元胎,我国著名中国哲学史研究专家、民俗学家和民间文艺学家、思想史家、文献学家、民俗学家、文史专家。出版有《李贽年谱》、《何心隐集整理本》、《王安石老子注辑本》、《吴延翰标点本》等学术著作。
林子雄,广东省方志馆原馆长、研究馆员,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文史委员会副主任、馆员。广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会员,广东省情专家。从事广东文史、地方文献、古籍整理、古籍版本和出版印刷史研究。参与编辑《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州大典》《清代稿抄本》《粤港澳方志集成》等古籍丛书,主编《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整理编撰图书30多部,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标点整理图书有(乾隆)《嘉应州志》(康熙)《程乡县志》《二十七松堂集•廖燕作品补编》《羊城禅藻集》《廖燕全集》《清代广东笔记五种》《康熙广东通志》(海南部分)《雍正广东通志》(海南部分)《广州寺庵碑铭集》《全粤诗•桂轩稿》《全粤诗•王缜集》等。
内容简介
学海堂,是清代嘉庆至光绪年间开办的著名书院,由乾嘉时期清朝官员、学者阮元于道光年间在广州城北粤秀山创办的一个以专重经史训诂为宗旨的书院,是当时全国的学术重镇,在清代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学海堂志》是学海堂学长林伯桐编写的关于学海堂的志书,卷目分为图说、文檄、建置、事宜、经费、题名、课业、经板、藏书、石刻、雅集、草木、典守、文澜阁等14个部分,记述学海堂的创建、运作、学制和课制等,备载学海堂章程、藏板章程、藏书规条、守门条规,文澜阁章程、学长制等,咸丰间陈澧续补,是研究学海堂的基本文献。《学海堂志》由清林伯桐编、清陈澧等续编。
《学海堂考》对阮元创办学海堂之经过、格局、规制、人员以及所刻丛书等予以说明,核心内容是对55位学长、260位专课肄业生和《学海堂集》的300多位作者之生平、著述,进行了详细考述。文末还附有《菊坡精舍考略》。书中分别从学海堂创建人、建置、规制、学长、肄业生、选取人、刻书等方面进行考证梳理,是学海堂和岭南文化史研究的代表作,为后来者开辟了路径。《学海堂考》由容肇祖著。
前言
今天如果問起廣州哪座舊建筑最有名氣,有人可能會説是中山紀念堂。而在中山紀念堂以北的越秀山上曾經有一間在200年前興建的書院或鮮爲人知,它的名字叫做學海堂。
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十月,阮元來粤任兩廣總督。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三月初二日,阮元在廣州城西文瀾書院創辦學海堂。清道光四年(1824)九月,阮元登上越秀山觀察地形,準備在這裏興建學海堂。同年十二月,學海堂在越秀山建成。清人認爲學海堂的建立是“粤人知博雅皆自此堂啟之”(清光緒《廣州府志》)。2004年6月,臺灣著名學者林慶彰等爲研究廣東經學來廣州考察,要辦的第一件事是到越秀山探尋學海堂遺址。由此可見,學海堂一直對晚清以來的廣東文化學術有着重要和深遠的影響,其在清代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一
學海堂是阮元繼杭州詁經精舍之後創辦的第二間書院,從杭州到廣州,阮元的教育思想有了變化。學海堂的特點是不專尚八股、理學,重視經文之切實學問研究,提倡實事求是、無徵不信的學風,不設山長,推行公舉學長、擇師而從的教學制度,因材施教的教學措施和自由研究的學術風氣。阮元要求學海堂“專勉實學”,從而擺脱時世熱衷科舉的束縛,培養造就通儒式的學者和能本經術爲政治的人才,這無疑爲清代書院和社會吹入一股清新之氣。學海堂的創立不僅推動了清代乾嘉學派學風的發展,且是清代教育史的一個轉折點和里程碑。
自學海堂創辦的兩百多年來,關於學海堂的記載和研究從未間斷,其中以清代林伯桐編、陳澧等續編的《學海堂志》和民國年間容肇祖编撰的《學海堂考》尤顯重要,它們爲後人瞭解、研究學海堂的歷史提供了翔實的資料和考證。
《學海堂志》一卷,編者林伯桐(1775—1845),字桐君,號月亭,廣東番禺人。清嘉庆六年(1801)举人。平居閉門讀書,不涉外事,嘗謂:“不考信六藝,不通知古今,何以爲儒。”(清同治《番禺縣志》)。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謁選授德慶州學正,卒於官。著有《修本堂稿》、《毛詩通考》等。林伯桐作爲阮元聘任首批學長之一,他參與了學海堂的創辦及教學,熟悉學海堂的興辦經歷。林伯桐認爲自學海堂開辦以來,教育事業日積月累,規章制度不断完善,很有必要將學海堂的辦學過程記録下來。他細心積累,認真編纂,在清道光十八年(1838),即學海堂在越秀山開辦十四年之際彙編成《學海堂志》一卷,刻成書板。
《學海堂志》一卷,書前有學海堂圖和圖説,内容分爲文檄、建置、事宜、經費、題名、課業、經板、藏書、石刻、雅集、草木、典守等。《學海堂圖》由黄培芳繪畫,右有曾釗題“學海堂圖”。 曾釗(1793—1854),字勉士,廣東南海人。拔貢,曾官合浦教諭、欽州學正。黄培芳(1778—1859),字香石,廣東香山人。歷官武英殿校録,乳源、陵水教諭。曾、黄二人曾先後擔任學海堂學長。
越秀山,又名粤秀山,坐落廣州城北,前瞰城壕,背枕遠碧。在《學海堂圖》裏,至山亭在最高處,由上而下,啟秀山房、文瀾閣、學海堂順山而建,樹木繁盛,居高臨下。越秀山下有小較場(北較場),平房民居,鱗次櫛比,最低處是珠江,其西爲蓮花塔及獅海(獅子洋)。《圖説》描述建築景物,有學海堂全圖説、學海堂、啟秀山房、至山亭、竹逕、阮太傅祠、此君亭、新建啟秀山房、離經辨志之齋、玉山泉等。《文檄》取《禮記•學記》“凡學,官先事,士先志”和阮元將學海堂定位爲“課通省舉、貢、生、監經解詩古之所”之語,收入清道光六年(1826)公佈的《學海堂章程》和道光十四年(1834)兩廣總督盧坤關於學海堂增設課業諸生的批示等。《建置》分筑堂、設學長、頒鈐記,講述阮元先後在廣州南園舊址、西關文瀾書院、河南海幢寺和越秀山選址建立學海堂的經過,並提出“學長責任與山長無異,惟此課既勸通經,兼該衆體,非可獨理”等要求。《事宜》爲學海堂教學制度與方法,包括每個季度擬題分佈、課卷收閲、成績公佈、膏火領取等。《經費》分爲官租、息銀、請領、支用、新支、報銷,反映學海堂每年經費的來源和支出。《題名》爲歷任學長的姓名、籍貫簡歷。《課業》主要記述專課肄業生學習的内容和公舉專課肄業生名單及選修課程。《經板》記載學海堂刻刊《皇清經解》等圖書、文瀾閣庋藏的書板及《藏板章程》。《藏書》爲學海堂的圖書收藏、借閲規則。《石刻》記録學海堂内外的石額、碑刻、磚文、楹帖、木扁的位置和文字内容。《雅集》爲一年四季時序節日,官員、學長和社會名流在學海堂游覽聚會的情形。《草木》講述學海堂一帶的植物種類、位置和特色。《典守》事關學海堂的安全,裏面的《守門條規》對堂中人員外出、打掃、守衛有嚴格的約束。書後附録《文瀾閣》,介紹文瀾閣的興建及其《章程》、《守門條規》。
陳澧(1810—1882),字蘭甫,世稱東塾先生,廣東番禺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舉人,選授河源訓導。爲學海堂學長數十年,晚年任菊坡精舍山長。陳澧敬重林伯桐,他説:“林月亭先生博學强記,蓋過目不忘者。侯君模,月亭弟子也。每讀書有不曉,必請問,月亭或答之,或言在某書某卷,檢之果然。一日在學海堂,張南山先生説樂器,余儳言曰:‘方響是何物也?’月亭誦宋人《方響詩》一首,云:‘此可想矣。’月亭篤志經學,何以此等詩輒能記誦,真過目不忘也。然此不足以稱之也。余讀《論語》‘温良恭儉讓’,想其氣象,惟月亭五字俱備,其德行之科歟!”(《陳澧集•默記》)清同治五年(1866),時爲學海堂學長的陳澧説,《學海堂志》出版近三十年,其间“咸豐七年,諳乞黎、佛郎機入廣東省城,據越秀山,學海堂、文瀾閣皆毁。《皇清經解》刻版缺失過半”(《陳澧集•重修學海堂碑》),亟需將“前後小異”補充入志。於是陳澧在《學海堂志》各類屬下加入新的内容,以一“續”字開頭補充内容。林伯桐編《學海堂志》時所設置的分類,爲陳澧等人續編奠定基礎,提供門徑。《學海堂志》全書一萬八千餘字,陳澧等人補入的内容約三千字,占六分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在陳澧之后,學海堂人士仍在《學海堂志》不斷補充新的内容,如《題名》,林伯桐記載學海堂學長名單至黄培芳(道光十八年任),陳澧續補至周寅清(同治二年補),後來的續編者加入李徵霨(同治九年補),最後是丁仁長、漆葆熙(光緒二十三年補)和周汝鈞(光緒二十四年補)。數十年間,學海堂長不斷增加,《題名》的内容隨時變化,原來最後爲二十四頁,後面再補充了兩頁,圖書中縫的頁碼爲“又廿四頁”、“又廿四頁二”。
民國二十三年(1934),容肇祖在黄佛頤(1886—1946)等人的幫助下,利用《學海堂志》、《學海堂集》等文獻,撰成《學海堂考》一文,發表在當年的《嶺南學報》雜誌上。容肇祖(1897—1994),廣東東莞人。1922年入讀北京大學,畢業後執教於廈門大學、嶺南大學、中山大學、西南聯大、北京大學,後爲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容肇祖平生哲學史學著作繁富,《學海堂考》是其中之一。《學海堂考》的内容分七部份:學海堂創建人考、學海堂建置考、學海堂規制考、學海堂學長考、學海堂專課肄業生考、《學海堂集》選取人名考、學海堂所刻書考。
《學海堂創建人考》講述阮元生平和他創辦學海堂的動機,附記爲阮福、錢儀吉、何南鈺小傳。《學海堂建置考》考述學海堂、啟秀山房、至山亭、離經辨志之齋、文瀾閣的選址、環境和興建。《學海堂規制考》包括學長、季課、專課肄業生、經費、雅集,主要參考《學海堂志》寫成。《學海堂學長考》收入自清道光至光緒年間55位學海堂學長的小傳,從趙均至吴道鎔,表述他們的生平事蹟和學術成就,詳細羅列其著作文章,彷如一份藝文書目。《學海堂專課肄業生考》收録自清道光十四年(1834)至光緒二十三年(1897)學海堂260位專課肄業生的姓名、字號、籍貫及就讀時間。《〈學海堂集〉選取人名考》以《學海堂集》的文章爲線索,收録《學海堂專課肄業生考》以外的327位作者的姓名、籍貫、生平、著作等。《學海堂所刻書考》介紹學海堂所刻的《皇清經解》、《揅經室集》、《學海堂集》、《學海堂叢刻》等30種圖書的卷數、編著者和出版時間。書後附録《菊坡精舍考略》,介紹菊坡精舍的創建、經費、學長、肄業生及所刻書籍。
二
《學海堂志》是廣東第一部書院志。《學海堂考》是研究學海堂的唯一專著,其圍繞學海堂自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創辦至光緒二十三年(1897)最后一批肄業生入讀的歷史展開叙述,體例獨到,續修有序,記載翔實,考證深入,對了解和研究學海堂乃至近代廣東教育文化歷史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
學海堂是近代廣東著名書院,當年阮元親自制定《學海堂章程》,規定由吴蘭修、趙鈞、林伯桐、曾釗、徐榮、熊景星、馬福安、吴應逵擔任學長,共同管理學海堂,永不設立山長,亦不允薦山長。一歲四課,由學長出經解、文筆、古今詩題,限日答卷,評定甲乙,分别散給膏火。發榜不分等第,由學長辦理,酌定等第及膏火數目。課卷備選刻者另抄一册,由學長收存。待成集之日,照《學海堂初集》例選改發刻。學海堂膏火由本部堂給發,有番禺縣八塘海心沙坦二十三頃四十畝零,黄應中等每年納租,除完納錢糧外,實銀四百五十七兩零。又鎮涌海心沙坦二頃三十七畝零,潘文典等每年納租一百十八兩零,歸入堂中,作爲經費。前曾發銀三百兩,交文瀾書院生息,以爲司堂工食。本部堂又發銀三千七百兩,並前三百爲四千兩,按月生息,以增經費。堂側添建小閣,庋藏書板,及將來刻集,工價在經費節存内動支。《學海堂章程》展示了學海堂教學制度、運作模式和經費來源等,資料翔實珍貴。
阮元督粤,提倡刻書,其編輯刻印圖書之地就在學海堂。學海堂刻書以及書板的收藏利用情況在《學海堂志》得到詳細的反映。在《經板》,林伯桐稱:“《皇清經解》一千四百卷,存板於堂。”《皇清經解》是學海堂刻印的第一部大型學術典籍,共有15000多塊書板。阮元安排在學海堂旁興建文瀾閣,用來收藏書板,又擬定《藏板章程》。該章程針對書板的貯存、印刷、開支費用等方面有細緻的規範。如擺放板片的書架要編列字號,標明板片數量。兩架疊陳,兩疊互倚,留有餘地,以便通行,隨時查核。每個架腳俱用厚甆碗盛之,碗中放置石灰,以防蟻蛀。碗下用厚紅磚墊高,避免潮氣。藏板房門鎖鑰由值課學長收管,按季流交。學海堂圖書印刷時,書坊刷印者需交納板租,定期開工。刷印者每天一早上班,黄昏結束,不作夜工。每印刷一部《皇清經解》,納板租銀壹兩,以備修補板片、修理房舍、整理書架等费用。每次發板、收板,及每日工匠往來,由守閣人員負責管理。每逢刷印,守閣人員到學長處領出鑰匙,每次發給板片不過十架,收回舊板,再發新板。每次照字號點明板數,不得有誤。學長本人印刷圖書,照納板租,照給茶資,以歸畫一。所收板租,設立總簿,注明年月日、書坊刷印經解若干部,納板租若干,由學長收入存放。每次印書畢,雇匠將各書板逐片洗刷晾乾,然後收藏。每次俱有應修補之板片,即時修補。《藏板章程》不僅有助於人們認知學海堂刻書、藏板的做法,且對研究古代圖書雕版印刷、板片收藏等有一定的啓發作用。
三
翻開《學海堂志》,見一封面頁,上書:“道光戊戌九月刻成,學海堂志,黄子高題。” 道光戊戌,即道光十八年。黄子高(1794—1839),字叔立,號石溪,廣東番禺人。道光十年(1830)三月任學海堂學長。《學海堂志》最早的版本即此,封面頁的題記是版本依據之一,它是《學海堂志》的唯一刻本。行款:十行二十字,四周雙邊,白口。書板於道光十八年刻成後存貯在文瀾閣,既可隨時提供印刷,又可增補内容繼續出版。時至今日,讀者能見到的大都是經過陳澧等人的補充内容及同治、光緒年間印刷的版本。2015年出版的《廣州大典》收入《學海堂志》兩種版本,一在史部專志類(簡稱“史部本”),一在叢部的《修本堂叢書》(簡稱“叢書本”)。兩者内容稍有出入,如《題名》,叢書本記至林國贊(光緒十四年六月補學海堂學長),史部本則到漆保熙(光緒二十三年九月補學海堂學長)。
《學海堂志》問世以後,有關人士不斷增加内容補刻入學海堂的書板及後續印刷,産生各種不同的版本,今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簡稱“省圖”)收藏有《學海堂志》刻本4種:除上述的史部本和叢書本之外,還有兩種刻本(簡稱“甲本”、“乙本”)。甲本鈐有“廣東省立圖書館永久珍藏館長杜定友經手收存”朱文長方印、“廣東人民圖書館圖書”朱文方印。此書封面頁與内文皆以白棉紙印刷,外形尺寸:高26.1公分,宽15.7公分。乙本鈐有“廣東人民圖書館圖書”朱文方印,封面为黄色,内文爲白棉紙,外形尺寸:高29.3公分,宽15.7公分。甲、乙本字跡清晰,屬初刻初印,如何它们判斷孰先孰後?查閲《題名》,甲本至黄培芳(道光十八年七月補),乙本至楊榮(道光二十五年正月補)。按,“楊榮”,應爲“楊榮緒”之誤。由此可知甲本在乙本之前。甲、乙本均無陳澧題跋及其“續”的内容。其“黄培芳”條與史部本、叢書本等後印本亦有不同,裏面並没有“欽加内閣中書銜”一句,《學海堂志》的書板,隨改隨刻,随刻随印,可見一斑。
《學海堂志》曾編入《中國歷代書院志》、《廣州大典》、《近代嶺南書院文獻彙編》、《粤港澳方志集成》等叢書影印出版。本書爲首次整理出版的《學海堂志》單行本,這次整理選用《廣州大典》史部本作爲底本,參校叢書本及甲、乙本,遇不同的内容出校記。書中避諱字徑改,異體字改爲規範繁體字。《學海堂考》的整理,以發表在《嶺南學報》第三卷第四期《廣東專號》(1934年6月出版)的雜誌爲底本,標點符號按現代漢語規則修改,清帝紀年對應公元年份出現錯誤徑改,錯字則出校記,以便讀者。
目录
前 言…………………… 1
學海堂志………………… 1
圖 説…………………… 3
《學海堂志》目録……… 7
文 檄…………………… 9
建 置…………………… 13
事 宜…………………… 16
經 費…………………… 19
題 名…………………… 25
課 業…………………… 30
經 板…………………… 33
藏 書…………………… 36
石 刻 木牓楹帖附……… 38
雅 集…………………… 42
草 木…………………… 44
典 守…………………… 46
文瀾閣 附……………… 49
學海堂考(附《菊坡精舍考略》) ………………… 53
《學海堂考》目録……… 55
一、學海堂創建人考…… 66
二、學海堂建置考……… 72
三、學海堂規制考……… 75
四、學海堂學長考……… 80
五、學海堂專課肄業生考…………………… 120
六、《學海堂集》選取人名考(已見上者不重列)…………………… 165
七、學海堂所刻書考… 217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