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一冷,走在街头,戴帽子、缩脖子、快步走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觉得,天天走走路,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通血管、防心脑病。
![]()
这个观点,确实有一定道理。长期规律走路,对中老年人的血管弹性、血压控制、糖脂代谢都有积极作用。但走得对和走得健康,是两回事。
尤其是气温下降之后,血管收缩变得剧烈,一旦方法不对,走路反而可能成为诱发心脑血管事件的导火索。
临床上不少病例都在提醒我们,冬季走路不是“越多越好”,更不是“闷头猛走”。
马路上那种穿着羽绒服、脚步飞快、脸憋得通红的快走大爷大妈,其实是在用错误的方式挑战身体极限。我们最担心的,不是走不动,而是走出问题。
![]()
寒冷刺激会导致血管急速收缩,这对本身就存在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病变的人群来说,等于雪上加霜。
血管内壁本就不光滑,温差一刺激,收缩一剧烈,很容易出现血压飙升、冠状动脉痉挛、脑供血不足等情况。典型表现如:走着走着突然胸闷、头晕、腿发软,严重时甚至诱发心肌梗死或脑梗死。
一项2023年发表于《中国循环杂志》的研究显示,冬季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夏季高出约28.4%,其中清晨和傍晚为高发时段。
![]()
这与气温低、活动方式不当、用药依从性差等多重因素有关。而走路,恰好是很多人冬季唯一坚持的锻炼方式,一旦忽视细节,就可能成为诱因。
那问题来了,走路到底对血管有没有好处?答案依然是肯定的,前提是你得走得科学,走得安全。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一项研究指出,日均步行6000步-8000步,能显著改善动脉顺应性和心率变异性,是对心血管系统最友好的范围。但如果你是靠“拼命快走”来刷步数,那就偏离了健康初衷。
![]()
尤其是进入深秋初冬,以下6件事,建议每一位日常靠走路锻炼的人都重视起来。
第一,出门前一定热身5分钟。不是走出去再热身,而是在屋里先动起来。
可以原地踏步、活动肩膀、轻微下蹲,就像给车子热车一样,给血管一个适应过程。突发的运动+寒冷刺激,是血管病最怕的组合。
第二,穿对衣服比走得快更重要。很多人为了“锻炼出汗”,穿得少,结果风一吹,血管一紧,麻烦就来了。
出门走路不是上战场,不需要挑战极限。尤其是颈部、膝关节和脚踝这三个部位,保暖到位能有效避免寒冷引起的血管收缩和关节损伤。
![]()
第三,不建议空腹或饭后立刻走。早晨空腹时,血糖水平较低,血液黏稠度高,容易出现头晕或低血糖晕厥。
饭后立刻走,尤其是快走,会影响胃肠血液供应,诱发胃部不适甚至心绞痛。合理的时间是餐后30分钟至1小时,轻松步行30-40分钟为宜。
第四,控制步速,切忌“走成竞走”。很多人以为越快越好,动辄上万步,其实这对心肺负担很大。
心率超过最大心率的70%(220减去年龄)就属于过度锻炼。建议以“微微出汗、呼吸加快但能说话”为标准,不求速度,求持续。
![]()
第五,注意风向与地形选择。冬季风大,迎风走路不仅冷,还容易造成呼吸道刺激。不妨选择绕小区、树林、背风的马路侧边慢走。避免在车流密集或坡度过大的地方行走,尤其是老年人,防止跌倒或心率骤升。
第六,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点,走完别立刻坐下或吹风。很多人走完坐在门口、商场口“歇一歇”,风一吹,寒气直入体内,容易诱发肌肉痉挛、腿部抽筋、甚至诱发心脏不适。
正确做法是走完后慢走几分钟缓冲,再进屋喝点温水,做些伸展动作,帮助血液回流。
![]()
走路这件小事,表面看是锻炼,实则是日复一日对身体状态的调节。它既是健康的守门员,也可能是疾病的放大器。关键在于你怎么走、什么时候走、走得对不对。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是,走路并不能替代药物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很多人一旦开始走路,反而擅自停药,结果造成血压波动、血糖失控。走路是辅助,不是主力。药该吃还得吃,指标该查还得查。
部分人群并不适合长时间走路,比如严重下肢静脉曲张、膝关节病变、心功能不全患者,强行走路可能加重病情。建议这类人群咨询医生,根据病情调整锻炼方式,比如可选择游泳、骑车或间歇性步行替代。
![]()
走路,是一种可以维持终身的好习惯,但如同我们吃饭、睡觉、用药一样,它也讲究方式、节奏和温度感。不是所有的坚持都值得骄傲,只有科学的坚持,才配叫健康。
一条高速公路,如果每天都让它在零下低温中运行重载货车,不出几个月,路面就会开裂。人的血管也是一样,经历了几十年风雨,到了秋冬,格外脆弱,不容折腾。你走的不是路,是你的血管寿命。
别再硬撑着每天拚命走几万步,别再为了锻炼穿得像冬泳一样。这个冬天,走得慢一点,暖一点,稳一点,或许更长久一点。
参考文献: [1]李红,王玉洁,张涛,等.步行运动对中老年人心血管健康的影响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23,38(10):945-950. [2]胡志强,陈伟.冬季气温变化与心脑血管疾病发作关系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4,17(03):112-115. [3]陈丽芳,林小玲.不同运动强度对动脉硬化患者血管功能的影响[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22,21(06):421-42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