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妇女报)
转自:中国妇女报
![]()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徐旭
“法槌在手虽轻,但每次起落都有千钧之重。”这是河南省安阳市北关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负责人纪静静的座右铭。
从8岁萌生“法官梦”,到如愿考入法学院校,再到通过招录考试进入法院成为法官,她用了20年时间。承办各类案件3000余件无一错案,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在审判岗位上交出一份亮眼答卷,她用了13年时间。今年9月,她被评为河南省安阳市先进工作者,10月被评为河南省法院系统先进工作者。
天平两端:法与情的平衡
在纪静静看来,法官不仅要依法裁判,更要懂得倾听与理解,要在法与情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2012年,25岁的纪静静迎来了法官生涯的第一个案件——一起棘手的离婚后财产纠纷。这对夫妻离婚后因财产分割问题争执不休,历经多次诉讼仍未化解矛盾。当时,民庭几乎所有法官都审理过他们的案件。
纪静静接手后,没有急于开庭,而是细致翻阅了过往所有卷宗。她发现,这对夫妻争执的焦点往往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物品:几床被子、使用十几年的电器甚至锅盖……她敏锐地意识到,这些表象背后,是多年积累的心结未能解开。
“法官,你还没结婚吧?能理解我们的分歧吗?”调解伊始,当事人就对年轻的她表示质疑。
纪静静坦然回应:“我确实年龄小,但请相信,我是真心想帮你们解决问题。”
那天的调解从清晨持续到日暮。她耐心倾听双方的诉求,细致分析每个争议点,连午饭时间都在与双方沟通。直到傍晚六点,这对中年夫妻终于被她的真诚和耐心打动,当场达成调解协议,并表示今后不再为此事纠缠。临走时,他们由衷赞叹:“没想到你这个小姑娘年纪不大,却这么有耐心!”
“用专业丈量正义,以细腻焐热人心。”这是她对法官工作的理解。每成功调解一起案件,每写完一份判决,每解决一个法律问题,那份源于内心的喜悦,是其他成就所不能比拟的。
刑庭淬炼:在案卷中守望正义
2023年9月,纪静静调任刑事审判庭担任负责人。面对新的审判领域,她迅速调整状态,一头扎进刑事法律法规和典型案例中。“不会就多问多查,不懂就潜心研究”是她的工作信条。
2024年,她承办了一起涉及经济适用房买卖的诈骗案件。该案案情复杂,涉及被害人140余名,卷宗几十册,各类证据近百份,涉案金额近3000万元。走进她的办公室,映入眼帘的是一摞摞、一箱箱的卷宗,而她则坐在案卷的“包围圈”里,逐本翻阅、逐项核实。
为了理清案件事实、查清资金去向,她经常工作到深夜,细细甄别被告人的每一次供述,对比前后供述的差异。她还多次核对100余名被害人的被骗金额,详细列明补查提纲要求补充侦查。经过不懈努力,这起重大疑难案件最终得以顺利审结。
“敢挑最重的担子,敢啃最硬的骨头,善于用行动做最好的表率。”这是纪静静在同事们眼中最真实的画像。
初心不改:梦想照进现实
从青涩学子到办案能手,纪静静在审判岗位上一干就是13年。她说,当法官这么多年,快节奏的工作虽然很累,却最有成就感。
成为母亲后,纪静静的生活多了一份甜蜜的负担。为了兼顾工作和家庭,她特意选择了带延时课的私立幼儿园,这样孩子可以在园里多待两小时。但即便如此,下班后带着孩子在办公室加班仍是家常便饭。
“俺家大宝在法院长大,我们同事都认识他。”纪静静笑着说。周六的办公室里,常常能看到她一边翻阅卷宗,一边照看在一旁写作业的孩子。同事都说,大宝是法院的“编外人员”。
看着从小就在法律氛围中耳濡目染的大宝,纪静静仿佛看到了30年前的自己。因为家住法院隔壁,年仅8岁的她每天放学后最大的乐趣,就是在法院门前看着身着95款制服的法官们进进出出。藏青色的制服、庄严的大檐帽、肩章上熠熠生辉的天平徽记,早早在她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梦想的种子。
如今,当年那个在法院门口张望的小女孩,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法官。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亮每个人,对她而言,既是责任更是使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