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素是我国书法史上划时代的人物,其草书的成就影响了中国1200多年,并且这种影响力可能还会延续几千年。
怀素作为狂草的集大成者,在他去唐朝首都长安之前,其声名仅限于楚国大地,在长沙一带有些名气。但是,他在两次长安之行后,其书法的影响力便迅速遍及了整个大唐,还传播到了朝鲜、日本等各国,并从此影响到了中国此后1200多年的狂草的基本面貌。
为什么怀素的两次长安之行有如此大的魔力呢?他作为一个佛门僧人,为何要如此看重自己的艺术成就以及当世之评价呢?他在去京都长安前,其草书又是如何获得李白高度赞誉的呢?
怀素成长的环境与家学渊源
怀素,字藏真,湖南零陵县人,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怀素系他出家后的法名,俗姓钱,字藏真,祖籍浙江吴兴,即今天浙江的湖州市。
怀素晚年在其《怀素自叙帖》中并没有对其家世做过多交待,只是粗略以“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一笔带过。
事实上,怀素出生于一个官宦知识分子世家,只是到他父亲这一代便没落了,成了普通的市民阶层。
![]()
怀素
怀素的父亲是谁,干什么的,史书史料上无任何记载,怀素一生中也没有提及过,这成了一个历史之迷。
怀素的曾祖父钱岳,在唐高宗时期任过纬州曲沃县(即今山西临汾市曲沃县)县令,祖父钱徽任过延州广武县令,其叔父即是唐大历十才子之冠的诗人钱起,官至司勋员外郎、司封郎中,是唐代宗时期朝廷的副部级干部,深得结束了唐“安史之乱”的唐朝第九位皇帝、唐代宗李豫的信任。所以说,怀素虽然家贫,但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普通市民百姓。
在唐朝初期延续了隋朝礼佛的传统,至武则天一朝,佛教仍在唐朝大地十分盛行,佛门禅宗得到极大的发展。晚唐诗人杜牧曾感叹:“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言南朝之事,实际是嘲讽晚唐当局,纵容寺庙在全国无序蔓延,导致大量农业人口失去自由耕种的土地,致使民生凋敝。
在唐朝要在一个好的寺庙出家做沙弥当和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年),一个十岁的少年,经常站在长湖南永州零陵的最高处东山之上,望着古城下街上南来北往的人流,时而人如潮涌,时而人去路稀,如长江之水潮涨潮落,一时有慨叹之感。他不希望自己的一生如东山古城之下的人流,忙忙碌碌庸人般度过一辈子。于是,一个看似奇怪却又顺理成章的想法在他脑海中呈现了——他要去东山书堂寺出家当僧人。他的父母亲阻止不了这个少年老成的孩子,只好随了其心愿。
这个少年便是日后光耀华夏艺术史千年,与张旭齐名的一代“草圣”怀素。
怀素的出家事佛修禅,显然是走了关系。因为他的伯祖父正是书堂寺这座寺庙的著名僧人——惠融禅师。
![]()
惠融禅师能史册留名,主要得益于他是唐代有名的书法僧人。惠融禅师因为书法出众,在永州东山各大寺院中倍受人尊敬,名气很大。
受伯祖父惠融禅师的影响,怀素一进入寺庙便深深地沉迷上了书法艺术。
起初,怀素对书法的热爱并不十分的纯粹。他希望通过书法上的成就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进而结交当世公卿名士。他这种身处佛门而心在凡尘的世俗功名之心,直至其晚年才归于平淡。
唐朝的僧人相比宋代理学盛行后的僧人自由度高得很多,除了不能娶妻生子,其他与普通人无异,喝酒吃肉、食鱼吃荤、交游夜宴全不在话下。
在惠融禅师的指导下,怀素从欧阳询楷书起步。选择从欧阳询的楷法起步并不是怀素的本心,他更喜欢的是二王行书草书。这从他日后成为一代草书大家后从不提欧阳询可以窥见。因为欧阳询的楷书法度森严,点画规整很约束他的天性。
不过,此时的怀素初入书法,没有选择的余地。因为他伯祖惠融禅师便是以欧楷成就极高而远近闻名青史存迹的。其欧楷几乎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被当地士绅奉为至宝。
![]()
怀素
怀素在伯祖惠融禅师的严格要求下,一练就是五载。直到惠融禅师圆寂,怀素才从精神与行动上完全获得解放,并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彻底放飞了自己。
自由是艺术的生命。怀素很快迎来了属于自己艺术的春天。
以芭蕉漆板为纸,苦练又一个十载,怀素终于书艺初成,名播三湘大地
唐朝是一个艺术大活跃的时代,书法在朝野上下占据着极高的文化地位。一个人要想在书法上高人辈出的大唐占有一席之地谈何容易。
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年),即,怀素从书堂寺回到了永州零陵县老家,开始潜心钻研二王书法。
可是,怀素这时遇上了一个物质条件上的难题——那就是可供书写的纸极其匮乏。
盛唐为什么还会缺少书写的纸张的呢?万邦来朝、物华天宝的盛唐还会缺少纸张吗?答案是:千真万确。这种历史的错觉是历史教科书造成的,诗人杜甫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杜甫在《忆昔》诗中写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只是宏观社会经济的全貌,具体到社会的微观,则并不是这么一回事了。
![]()
在唐朝社会,写字的宣纸并不是普通人能购买消费得起的。宣纸的消费群体基本上是官员士绅们,普通市民与百姓是不敢奢望染指的。
宣纸自东汉蔡伦发明以来,至唐代末期一直都未普及,产量并不大。所以,在唐代历史上极少见到有书法家是普通平民阶层的人,基本上都是官员士大夫与豪门世家子弟。
怀素是唐代书法家中一个特例中的特例,是历史的幸运。
怀素有什么办法呢?当然有。练书行书草书不比楷书,它需要大量的宣纸,仅这笔费用就可以让古代一位有志于草书书艺的人望而生畏。为了解决书写纸张的问题,颇富创意的怀素在自己屋前屋后种上了上万株的芭蕉树。
芭蕉树的生长速度极快,蕉叶面极大,大者甚至长可达3米、宽半米,这正好解决怀素练习草书缺少纸张的难题。
怀素一待芭蕉叶长大,便将蕉叶采集收割下来,置于通风之处自然晾干,待其水分稍尽,再在上书写。如此,芭蕉叶既有宣纸之柔韧又能吸墨附墨,并且成本十分低廉。
![]()
怀素书蕉
就这样,怀素很好地解决了书写的工具。
春去秋来,一年之中怀素练习草书所用过的芭蕉叶总量会达到几十万片。芭蕉叶不够了,他就在芭蕉树上新生出的芭蕉叶上悬空书写。
当然了,这种未去水分的蕉叶上很难着墨,毛笔写上去后,墨水很快会聚积在一起如蚯蚓一样,或者像连线的水珠从叶面上掉落下来。怀素舍不得采割尚未成形的芭蕉叶,也只得如此了。
不过,正是怀素这一独特的练习书法的行为,造成了他日后的独门绝技——悬空下笔,行如激电的草书书写风格。这种书写风格极富观赏性,为他日后的长安之行草书表演带来了轰动效应。
当然,这是当时青年怀素所没有预料到的。
怀素的这种超出常人的努力以及在书法上的专注与毅力是后人难以想象的。
每到一年的冬天,怀素无芭蕉叶可写了,他就又想了一个办法——将木头做成一块不小的木盘,再在上面刷上白色的油漆,待油漆干后便在漆盘上书写。由于太过用功用力,日长天久后,不算薄的白漆盘往往也会被其毛笔磨穿。所以,古人讲“墨成池,笔成冢”这不是什么传说,而是真实存在的事情。李肇在《唐国史补》中曾经写道:“怀素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弃笔堆集埋于山下,名曰‘笔冢’。”
![]()
怀素
经过又数载的勤学苦练,怀素书艺终于初成,在江岭之间(即长沙地区)已经非常有名气了。长沙方圆百里的官员士大夫,无不以一睹怀素现场书写为一大快事。他们这些人观看怀素现场挥毫后,往往心潮澎湃,感情不能止于胸中,于是纷纷赋诗称颂。
唐代大历年间有名的处士朱逵,有一次游历到了湖南的衡阳,听说到了怀素书法的大名,于是决定去永州拜会这位青年僧人。
在永州零陵见到怀素,寒暄一番后,怀素不假推辞,当即现场挥毫向朱逵展示了他的草书。
朱逵看的是万分激动,真是不虚此行。激动之余,朱逵当即赋诗《怀素上人草书歌》一首相赠怀素。该诗写得极其生动传神,成为早期描述怀素书法创作的诗歌佳作。其诗云:“几年出家通宿命,一朝却忆临池圣。转腕摧锋增崛崎,秋毫茧纸常相随。衡阳客舍来相访,连饮百杯神转王。忽闻风里度飞泉,纸落纷纷如跕鸢。形容脱略真如助,心思周游在何处。笔下惟看激电流,字成只畏盘龙去。怪状崩腾若转蓬,飞丝历乱如回风。长松老死倚云壁,蹙浪相翻惊海鸿。于今年少尚如此,历睹远代无伦比。妙绝当动鬼神泣,崔蔡幽魂更心死。”
这时怀素大约20岁,在朱逵看来:怀素还这么年少就取得了这么高的书法成就,真是了不起啊!假以时日,如果让怀素遍览历代书家先贤妙墨真迹,那还不知书艺要达到何种境界?到时侯恐怕连东汉草书大家崔瑗与篆隶书法大家蔡邕都要避让死心了。
这个评价不可谓不高,朱逵认定他日怀素的书法会超过他的前辈崔瑗、蔡邕二人。
![]()
《怀素自叙帖》
历史证明朱逵的眼光是精准的,及至怀素长安之行返回长沙,创作出狂草巨制《怀素自叙帖》时,怀素已经站在了自书法诞生以来历史上最重要书法家的前列。
不过,此时怀素的书法还需要时代与岁月的检验。
怀素与大诗人李白历史性的首次见面
很快,大唐文化艺术史上一件重要的历史性事件发生了。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这年的三月关中发生了大的旱灾。为了顺民意,减轻上天对大唐的惩罚,唐肃宗于是决定大赦天下犯人。因附逆永王李璘拥兵自立获罪的李白已在流放前往川贵边境夜郎国的途中,突然接到了被赦免的天大好消息。于是,李白马上掉头折返,从白帝城一路顺长江而下。
心情大好的李白一路游玩接受所经路途辖地官员士绅的宴请,直到8月份李白才进入到了湖南境内。路过岳阳洞庭湖潇湘一带时,李白停留了下来。因为得知诗仙李白来到了洞庭湖地区,湖南士大夫与文化名流都轰动了起来,争相前来拜会这位天才大诗人。无奈,李白也只好客随主便,与当地名流一一见面,并接受他们的宴请与慰问之礼。
在宴会筵席的人群之中,李白只见一面容清瘦,双目炯炯有神的年轻僧人向自己迎面走过来,双手合十行礼。经永州太守王邕等人的介绍,李白才明白眼前这位年轻的僧人便是他们口中称奇的湖南著名书法僧人——怀素上人。
![]()
李白
怀素在表达对李白的景仰之情后,提出了求诗一首以兹留念的心愿。
由于有永州太守王邕等地方主官与社会贤达名流的赞许,李白并未轻视这位看上去有些少年老成的僧人。当即表示,愿一睹上人的草书以作定夺。
怀素于是回席,不假推辞,连饮酒十数杯,在欲醉未醉之际,起身提笔。只见怀素凌空悬笔,手腕上下翻飞,一行行墨色莹亮元气淋漓的狂草在电光火石之中便出现在了眼前。在一众观者的喝彩声中,笺麻宣纸纷纷下落,很快宣纸便用完了。但是,怀素并不停下,在一面墙上又刷刷而下,不到一杯酒的功夫,墙面上也写满了。
宴席上的观者看得失声叫好,一时都忘记了放下手中的杯樽。
本身就是草书行家里手的李白,一时有些吃惊。自己一生以来从未见过有书写速度如此迅疾之人,这种草书即便在长安的日子,也是见所未见。其书比之张长史(即草圣张旭)之狂草的迅疾有过之而无不及。眼前的狂草在回环映带之间,字字如电光激流,大气磅礴,如水银泻地不可遏阻。
李白一时大悦,诗兴高涨,离席当场为怀素的狂草赋诗一首《草书歌行》。
李白不愧为大唐第一大诗人,一出手便为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最美的诗歌之一。其诗曰:“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笺麻素绢排数厢,宣州石砚墨色光。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飘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
李白
透过李白的诗篇,隔着上千年透过历史,后人仍然有一种身在临怀素创作现场的亲临之感。
面对一位年仅22岁的年轻僧人的草书,李白的评价可谓至上至高——认为在怀素狂草书法的面前,即使王羲之、张芝也只不过是浪得虚名罢了。
李白的评价虽然不免有点夸张,但从《草书歌行》中不难看出他对这位年轻僧人草书艺术成就上的无比肯定与激赏。
李白与怀素,两位大唐艺术史上天才般的人物的这次会面是历史的幸运。李白回到安徽当涂县两年后便去世了。
受到当代第一大诗人盛赞后的怀素并没有沉浸在世人赞美与诗人称颂的喜悦之中,他有一种难得的清醒。怀素认为自己的草书要取得更高的成就,获得未来历史的定位,那他必须去京都长安接受大唐时代的检阅。几年后,怀素北上长安,在长安度过了草书登顶艺术殿堂的五年岁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