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大学毕业不久的刘安鹏,带着对艺术初心的追寻背起行囊,从投身喧嚣的直播浪潮,到在香格里拉的静谧中沉淀旅居。最终,这片兼具纯净与温度的土地,不仅让他锚定了创作的“根”,更让他以灵动鲜活的方式,为民族文化注入当下活力,让传统在新时代里慢慢“活”了过来。
从新加坡到玉树:一场关于“慢下来”的觉醒
2016年,刘安鹏拖着画板,满怀对艺术求学的向往远赴新加坡留学。2020年疫情突至,他带着电子毕业证书提前回国,一头扎进了快节奏的设计行业与直播浪潮里。“在每天直播和绘画中,我发现很多艺术作品太偏向于快消品,总感觉很多作品缺乏灵魂。”刘安鹏皱起眉,那段日子里,他总觉得手里的画笔“飘着”,没有分量。
![]()
(王梓皓 图)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背着画板孤身前往玉树,向当地老师傅学习唐卡,在文化的深度接触中,他第一次触摸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那些沉淀在图腾、文化里的故事,藏在老师傅笔下生动质朴的画面,让他突然醒悟:“艺术不该是流水线产品,要扎进文化的土里,才能长出模样。”这段修行经历,在他心里埋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也为日后奔赴香格里拉埋下伏笔。
![]()
返回家乡后,刘安鹏做过设计工作,尝试过网络直播,但内心对深度创作的渴望从未熄灭。直到一次旅程中,他来到了香格里拉,这里的那份熟悉的纯净与宁静,瞬间击中了他。“这里让我想起第一次去藏区的感觉,让人摆脱网络的浮躁,静下心来感受生活。”就这样,他决心留在这里,寻找属于自己的创作方向。
香格里拉的馈赠:让画笔染上民族的颜色
初到香格里拉时,刘安鹏尝试将新加坡学到的画风搬来,画卡通人物、涂明亮的丙烯色,但画布上的形象总像“外来客”,与这片土地格格不入。直到某天,他在古城里偶遇一群当地老师傅画壁画,那些充满地方特色的线条与色彩,让他意识到自己的作品太“硬”了。
之后,他开始放慢脚步,用心观察身边的一切,民族服饰、建筑、图腾符号都成了他的创作素材。他将这些细节以颜色或者其他体态的形式,表达得更加柔美,并创作出极具个人特色的“藏式骨骼”系列作品。
![]()
如今,“藏式骨骼”系列已创作至第42幅。每幅画都没有他的署名,只在角落标注着序号。刘安鹏说,他计划画满100幅,“他不想让名字抢了文化的风头,只希望这100幅作品能成为桥梁,让更多人透过画面,触摸到有底蕴、有温度的民族艺术”。
跨界与传承:让民族文化“活”在当下
在香格里拉的旅居生活,让刘安鹏感受到了独特的归属感。这里丰富的文化和厚重的历史与来自各地游客审美进行碰撞,让他不满足于只在画布上表达,开始探索跨界融合的新路径。
去年,他从景德镇运回200多公斤的电窑,在画室里搭起陶艺角,想把民族图案刻在陶罐上;今年,他和一群年轻网络艺术家搞起“联名玩家”IP,“我们与泡泡玛进行合作,将原创画作印在卫衣上,让年轻人把文化穿在他们身上,以时尚、新潮的方式,让我们的优秀文化得到传播。”
![]()
谈及创作初衷,刘安鹏眼神坚定:“我想通过年轻人喜欢的方式,用画面、服装、雕塑,呈现中国文化本该有的样子。”他希望传递的是正向、有回馈、有文化底蕴的内容,“这既是对粉丝负责,也是对自己绘画的一种责任感。”
如今,他的联名服装已经完成打板,联名产品也即将亮相;陶艺创作也在稳步推进,多元的艺术形式让民族文化的传播更加立体。在香格里拉的画室里,刘安鹏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初心:“失去什么都不能失去本我,要关注自己的内在,把美好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谈及未来,刘安鹏说:“我还要拉着像我一样有技术,但没有‘学院背书’的青年艺术家一起,把香格里拉的文化带到更多地方。”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李舒琪 文
受访者供图
责编 张楠
校对 童文文
审核 华芳
终审 张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