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言学上,将肃慎系的民族称之为满-通古斯语族,涉及的主要民族有满族、锡伯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及生活在俄罗斯远东境内的诸多民族,总人口1000万左右。古代的肃慎、勿吉、挹娄、靺鞨、渤海、女真、满洲等都是满-通古斯语族的不同部落或者不同阶段的称呼。
肃慎系民族早期没有发明本民族的文字,所以几乎没有留下任何有关于语言的研究资料。通过女真文字和满文,语言学家就可以从中研究了。现代学者普遍认为,满语和女真语同属于满-通古斯语系,并且满语是女真语的继承和发展。研究发现,女真语和满语的语法结构方面基本一致,其区别主要体现在词汇和语音上,这就是发展带来的变化。女真语和满语有70%的词汇是完全相同的。
![]()
70%的词汇完全相同,这是什么概念?试想一下,现在的粤语、吴语和普通话的词汇发音有多少是完全一致的呢?一个北方方言区的人如果没有学过粤语和吴语,那他就完全听不懂广东人和浙江人的方言。但普通话、粤语和吴语却属于一种语言——汉语。的亏汉字是方块文字而不是拼音文字,不然汉语早就分裂为多种语言了。如此,我们就知道女真语和满语的区别有多小了。
当然,满语也不完全是对女真语的继承。满语的语音特点有的比女真语早,有的比女真语晚,还有些特点是女真语和满语平行演变的结果。所以,语言学家普遍认为女真语和满语是同一种语言的不同方言。这个结论和我之前文章中提到的女真和满洲的关系不谋而合:肃慎、勿吉、挹娄、靺鞨、渤海、女真、满洲等都是同一个民族的不同部落的称呼,只是在不同的时期,其中一个部落强盛了,统一了多个部落,于是将本部落的名号加给了其他部落,于是就出现了部族名称的扩大和更替。
![]()
有语言学者通过对各东北民族的语言进行研究,发现了女真语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地域色彩。例如金涛方的《从女真语到满语》中认为:金代女真语是以黑龙江地区的生女真方言为基础方言;明代女真语——以吉林地区的海西女真方言为基础方言;清代满语——以辽宁地区的建州女真方言为基础方言。朝克的《关于女真语研究》提到“女真文以完颜部方言为基础确定它的音值、字义和字形,同时也吸纳了其他女真方言的代表性语音特征以及大量词汇。”
有的学者还认为女真语的形态更接近赫哲语。赫哲族,明代被视为“野人部落”的范围,满洲人将之分为虎尔哈、瓦尔喀两部,居住在松花江和黑龙江下游,清朝设三姓三姓副都统进行管辖(首府在依兰)。实际上,满洲先祖就是从三姓发源的,所以其中是有渊源的,所以才会出现满洲天女吞卵而生的神话和虎尔哈部的一致,虎尔哈人的传说中提到“其同族即满洲部是也“,皇太极也说“较从前所获各处虎尔哈,此地人民语言与我国同”,“尔我本是一国之人”。
![]()
如此,就能够知道女真语和满语之间的发展关系了。女真语是以完颜部方言为基础的语言,完颜部生活的地方就是松花江干流一带,会宁是其首都。而金国时期的胡里改部,生活在牡丹江和松花江交汇一带,以依兰为中心。胡里改部和完颜部方言基本一致,少许不同。后来,胡里改部南迁后融合了长白山女真融合为了满洲,又融入了一些新词汇,于是出现了满语。而没有迁走的胡里改部居民的后裔则被称为“三姓”野人、虎尔哈部或者瓦尔喀部,康熙年间被称为“赫哲人”。
《努尔哈赤全传》是清史学家阎崇年创作的长篇历史传记,历经三十年修订完善而成通俗版本。全书记述其以十三副遗甲起兵、统一女真诸部、创建八旗制度、制定满文及建立后金政权的历程,涵盖古勒山之战、萨尔浒之战等关键战役。通过“天合、地合、人合、己合”的“四合”脉络,解析其在明朝、蒙古与叶赫部多重势力中的政治策略,并揭示其与李成梁关系及十二桩历史疑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