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
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蒋彧淼 通讯员 汪亚玲
本报讯 深秋时节,秀洲大地稻香四溢。在新塍镇天福村的“万亩方”粮田里,金色稻浪随风起伏,一派繁忙的丰收图景在田野间铺展。
开阔的田野里,7台联合收割机一字排开,在轰鸣声中来回穿梭。履带碾过田垄,稻穗应声卷入机舱,收割、脱粒、茎秆分离、装袋运输等工序一气呵成;一旁已收割完的田里,工人驾驶秸秆打捆机处理遗留秸秆,机器作业的声响与稻谷的清香交织,勾勒出秋日丰收的景象。
2021年天福“万亩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及生态修复工程启动以后,昔日零散的“小田”已变身连片“大田”。如今,这里机械化收割有条不紊,真正实现颗粒归仓。作为“万亩方”主要承包方,嘉兴嘉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今年流转5197亩农田,种植了嘉禾香1号、嘉禾567、中禾优6号、春优83等优质水稻品种,涵盖常规稻与杂交稻两大类别。
“所有水稻都在6月底前完成机插秧,比传统人工插秧效率提高了很多。”嘉兴嘉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确保丰收,公司从种植环节就下足了功夫,机插秧不仅保证了苗齐苗匀,还能有效降低病虫害和草害风险。在杂草防治上,采取“封闭+补防”的科学方式,耕地打浆时喷施封闭农药,水稻分蘖期再精准补喷,确保杂草不与水稻争肥。施肥环节更是精细化管理,针对中禾优6号等抗倒伏性较弱的品种,特意减少氮肥用量、增加钾肥比例,让稻秆更粗壮。
“这台机器一天能收割80多亩,抵得上20多个农民的工作量,脱粒干净,秸秆还能当场粉碎还田。”农机手王师傅熟练操控着联合收割机,在稻田里灵活穿梭。从事农机作业多年的他,亲眼见证了“万亩方”的变迁:“以前小田块机器转不开,现在大田连片,效率大幅提升,干活也省心多了。”
在粮食运输现场,装满稻谷的运输车有序驶离田间,前往烘干中心。“今年水稻品质特别好,籽粒饱满,水分含量适中,烘干后出米率也较高。”负责粮食收购的工作人员张磊拿着检测仪器现场检测,“像嘉禾香1号这种优质品种,米粒晶莹剔透,蒸煮后香气浓郁,市场认可度很高。”
“万亩方”的丰收,离不开高标准的农田建设和先进的管理模式。近年来,新塍镇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将分散的农田整合连片,配套建设了完善的灌排系统和田间道路,打造了水稻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片和现代生态农业示范片。同时,引进禾天下种业公司建设高标准良种繁育基地,培育适配本地气候土壤的优质品种,与北大荒集团深度合作,引入规模化、规范化的现代农业管理体系。
“我们不仅要让粮食丰产,更要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塍镇农业农村与生态环境办公室副主任娄晨慧表示,“万亩方”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吸引专业农业公司入驻,既带来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又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岗位。“仅嘉沃农业就带动30多名村民就业,大家既能拿土地流转费,又能在家门口务工挣钱。”
据了解,今年天福“万亩方”水稻预计亩产超600公斤,其中杂交水稻亩产有望突破750公斤,总产量较去年增长约8%。待收割结束,这片土地将采用条播方式种植小麦,实现“收种无缝衔接”,最大化提升土地利用率。
秋收是农事的华彩乐章,更是农业发展、乡村振兴的一个侧面。从“小田”到“大田”,从分散经营到规模化发展,从高效智能的农业机械到精准科学的田间管理,科技的力量不断融入从播种到归仓的每一个环节,天福“万亩方”的变迁,正是秀洲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生动缩影。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不仅孕育着沉甸甸的稻谷,更承载着农民的幸福生活和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