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初醒已为时晚?2大芯片巨头反叛,中国不会再原谅
真没想到,曾经在芯片领域里叱咤风云的台积电和三星,如今也会陷入这种两头不讨好的尴尬境地。最近有不少消息说,这两大巨头因为紧跟美国政策,在中国市场遇到了不少麻烦,反而让中国半导体产业找到了自主发展的机会。
说起来,这一切的起点是美国今年6月放出的风声,打算取消台积电、三星和SK海力士在中国工厂使用美国技术的豁免权。这意味着它们以后每次从美国进口设备都可能要经历长达三到六个月的审批,这等于是给它们在中国的工厂装上了“减速器”。
![]()
你可别小看这个变化,台积电在南京的工厂主要做28纳米芯片,虽然不算最先进,但一直是汽车和家电芯片的稳定供应源,算是台积电营收的“压舱石”。美国这一招“精准掐喉”,直接导致台积电南京厂的订单快速流失,有消息说中芯国际近期接的28纳米订单中,三成居然是从台积电转过来的。
![]()
面对这种情况,中国也在今年10月出台了稀土出口管制新规,要求任何企业生产的芯片中若含有0.1%以上中国稀土且用于14纳米以下制程,出口需经审批。这一招挺高的,既精准又符合国际贸易规则。台积电每年消耗6000吨稀土,96%依赖大陆供应,特别是为苹果、英伟达代工的高端芯片,都离不开中国大陆的高纯度稀土。这下可好,台积电亚利桑那工厂甚至传出了稀土库存告急的消息。
![]()
回头看看台积电和三星在美国的日子,其实也并不好过。三星在美国德州泰勒市的工厂建设虽然完成了99.6%,但因为订单不足,不得不推迟生产设备进厂时间。台积电在亚利桑那的工厂为了满足美国“去风险化”要求,全面剔除中国大陆设备,导致晶圆成本暴涨50%,单片价格高达3万美元。这么高的成本,连苹果这样的顶级客户都受不了,不得不推迟订单,让台积电损失了约40亿美元的预期收入。
![]()
让人感慨的是,台积电在中国大陆的营收占比已经从高峰时的20%多降到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9%。曾经被台湾当局包装成“护国神山”的台积电,现在反而有点像地缘政治博弈中的棋子,试图在两大国间“左右逢源”的商业模式,在政治逻辑日益凌驾于经济逻辑的今天,已经越来越难走了。
就在台积电和三星陷入困境的同时,中国半导体产业却在这几年静悄悄地进步。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产业蓝皮书,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显著提升。特别是28纳米及以下成熟制程,正在驱动中国在显示驱动芯片、功率芯片、射频芯片等领域的自给率显著提升。
![]()
大摩的报告预测也印证了这一点,到2027年,中国芯片整体自给率预计将达到30%,比2018年的10%提升两倍。在具体领域,图像传感器的自给率预计将高达91%,NAND闪存达到48%,GPU达到39%。这些数字背后,意味着欧美日韩很多厂商可能要没饭吃了。
![]()
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全球半导体产业正在从“效率优先”的全球化分工转向“安全优先”的地缘政治重组。美国通过《芯片法案》补贴本土制造,欧盟推进《欧洲芯片法案》,中国大陆则以“自主可控”为导向完善内循环,全球半导体产业正形成“北美-亚洲-欧洲”三足鼎立的新格局。
![]()
台积电和三星的遭遇告诉我们,在这个日益复杂的世界里,想把商业和政治完全分开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另一方面,当芯片制造这种高度全球化的产业也被地缘政治撕裂时,最终的输家可能不只是几家企业,而是整个全球科技的进步速度。
![]()
对中国半导体产业来说,这既是一场挑战,也是一个机会。一方面要善用稀土等“不对称战略”杠杆进行规则化反制,另一方面也要巩固成熟制程并寻求技术突破。未来,半导体产业仍依赖全球协作,中国必须在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间寻求平衡,避免科技全面政治化阻碍文明进步。
![]()
回头看这两大芯片巨头的处境,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世事难料”。不过,这也给所有科技企业提了个醒:在地缘政治的风浪中,选边站或许不可避免,但如何保持自己的战略定力,不被短期利益绑架,才是真正的智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