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抱团入侵”中国职场!低薪抢岗违规入境,就业市场遭冲击
最近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了,身边印度人的身影确实多了起来。无论是深圳地铁里偶尔见到的印度面孔,上海张江高科的IT办公楼,还是一些科技园的餐厅,都能感受到这种变化。
数据也证实了这种感觉,光是2025年第一季度,印度来华人数就比去年同期疯涨了320%。这个数字意味着,来华的印度人数量差不多是去年的四倍,变化速度确实惊人。
![]()
这股印度人来华的浪潮,背后有现实的原因。 一方面,印度本土就业市场压力巨大,每年有1200万新增劳动力,却只有400万个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中国一些行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依然旺盛,特别是IT领域。一个印度的IT工程师在本国平均年薪仅约6万元人民币,而中国的IT行业平均年薪可达23.9万元,这种收入差距形成的拉力不言而喻。
![]()
再加上今年10月1日中国开始实施面向外国青年科技人才的K字签证,无需国内雇主担保就能来华,门槛相比以前的工作签证大幅降低,印度媒体称之为“中国版H-1B”,自然吸引了大量关注。
![]()
随着人数增多,印度求职者对国内就业市场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 有杭州的外企HR透露,今年收到的印度籍简历数量比去年翻了一倍。更让国内求职者感到压力的是,相同的Java开发岗位,印度求职者愿意接受的薪资可能比市场价低15%到20%。对企业来说,这当然是降低成本的机会,但对辛苦求学多年的国内年轻人来说,这种竞争确实不太公平。
除了薪资问题,职场上的“抱团”现象也初现端倪。 在欧美科技企业,印度裔高管偏爱招聘同乡的情况并不少见。德国一家车企的印度籍总监上任半年就招进了11名印度同胞,美国波音公司的一位印度裔CEO上任后,公司印度员工数量也从1000人增长到近2万。这种“同乡优先”的文化如果在中国职场蔓延,缺乏这种宗族网络的本地年轻人,晋升通道可能会受到影响。
![]()
更让人担忧的是规则被破坏。 深圳边检的数据显示,今年前四个月,印度籍人员非法滞留案例激增了近50%。不少人持旅游签证入境,却偷偷打黑工,这种现象甚至渗入到了外卖行业。
![]()
与此同时,文化差异和生活习惯冲突也在日常生活中显现。 深圳地铁里曾有人徒手抓食咖喱饭,上海外滩有光脚坐在路边的画面,广州酒店大堂里出现过横躺酣睡的情况。这些行为在印度或许习以为常,但在中国的公共场合却显得格格不入,容易引发负面印象。
![]()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的管理部门已经在行动。 工作签证开始实行“一年一审”,雇主必须上传合同和纳税记录。人社局还设置了“最低薪酬线”,低于本市平均工资的申请会被系统自动退回。广州、杭州等地试点“举报有奖”,证实黑工最高可拿两千元奖金,这些措施都在努力维护市场的公平性。
说实话,我们不必一味排斥外来竞争者。 义乌在这方面就做了很好的示范,他们给约旦、叙利亚等国的外籍青年发放“国际商贸AI应用”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允许他们直接在指定的白名单企业就业。这种规范化的引进,既满足了企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又保障了就业市场的秩序。
![]()
在我看来,年轻人反感的从来不是公平竞争,而是规则被破坏。 一个健康的就业环境,应该是“欢迎合法竞争者,抵制规则破坏者”。我们可以接纳那些愿意遵守中国法律、尊重公共秩序的外籍劳动者,共同参与市场竞争;但必须对非法滞留、低价倾销、抱团垄断等行为零容忍。
![]()
说到底,饭碗端不端得稳,关键不在别人多“便宜”,而在自己手艺有多“硬”。中国劳动者在本土市场认知、跨文化沟通、政策理解等方面有着天然优势,这些绝非单纯的低价就能替代。
![]()
全球化时代,人口流动是常态。 重要的是我们要建立一个规则清晰、机会均等的竞争环境,这远比任何短期的人口红利都更有价值。对于正在奋斗的年轻人来说,一个公平的舞台,比什么都重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