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天起,“攟古继美——上海图书馆藏苏州潘氏典籍文献展”在上图东馆正式向公众开放。这也是上海图书馆一年一度的馆藏精品大展。自清代至近现代,苏州潘氏家族被誉为“吴门冠族”,他们收藏的古籍、金石、书画手迹记录着主人的学术取向、艺文旨趣和生活细节,诉说着江南文人的风骨情怀和文脉递传。
![]()
展览现场
![]()
《西圃图》
展览名称“攟古”二字来自潘氏家族中藏书质量最高的潘祖荫的藏书印。“攟”,《说文解字》释为“拾也”,“攟古”就是收藏古物之意;而“继美”,典出《新唐书·贾至传》,指家族美才美德的传承。苏州潘氏的藏书传统从家族第一位进士潘奕隽肇基,至以潘祖荫为代表的巅峰,再到潘博山、潘景郑兄弟,绵延六代。上海图书馆是苏州潘氏家族文献、家藏文献的收藏重镇,馆藏数量大、质量高、种类多、系统性强,此次展览选取馆藏苏州潘氏家族文献及家藏文献共159组(件),其中157组(件)为上海图书馆所藏,2组(件)为南京图书馆所藏,涵盖古籍、碑帖、尺牍、书画等多种门类,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
展览整体分成家族文献与家藏文献两个部分,中央展区设计了回廊相联相隔,观众可以沿着在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回廊中穿梭流连,欣赏尺牍花笺的清雅、细观宋刻宋拓的厚重、阅读手札题跋中的往事。
纵观潘氏六代,其藏书的两大高峰当属潘祖荫之滂喜斋及潘博山、潘景郑之宝山楼。滂喜斋所藏古籍,以宋元刻本为精华,本次展览展出近二十部滂喜斋旧藏宋本,如《东观余论》《算经》四种、《侍郎葛公归愚集》等均为海内孤本,更有十卷残本《金石录》,累经名家递藏,题跋累累。宝山楼藏书扩展至稀见稿抄本、尺牍及拓片。展览有王昶所辑《青虚山房集》底稿、章太炎早年著作手稿《左传读》、王乃昭手抄本《陆右丞蹈海录》、陈倬手校本《汉书》等,都在学界享有重名。更有不少藏品为首次公开展出,如唐寅手批宋本《通鉴纪事本末》、宋拓孤本《茶录》等。
![]()
潘祖荫1888年日记,内有驻英法意比四国公使对刘瑞芬寄赠埃及古文影本的记录,是为国人搜集古埃及石刻文献的最早记录。 徐翌晟 摄
展览策展人、上海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梁颖介绍,“滂喜斋所藏宋元本,根据1998年1月9日顾廷龙先生接受新民晚报采访时的回忆,是1953年由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完成政府收购后拨交上海图书馆保存管理的,这应该是比较早的一批。”至于宝山楼的旧藏,并非全在上图,比如潘博山所藏历代尺牍,最后去了故宫。上图所得,大部分是潘景郑先生多年来收藏的稿抄本和金石拓片,是潘老从供职合众图书馆时就开始陆续转让或捐赠的。这些孤本秘笈,有些是第一次露面,有些则不是。但即使不是首次亮相,也因为增加了文献这个维度,将珍本与关联文献组合展出,由此提供了新的视角。
比如展出中有一幅《西圃图》,“西圃”初为潘遵祁于三松堂旧居内所辟菜畦之名,后潘氏于光福香雪草堂之西重构栽蔬莳花小园,仍名“西圃”,特别之处在于《西圃图》绘画部分由三个人完成:图为程庭鹭所作,胡骏声绘潘遵祁像,吴楷补秋花。“文人画一般在写实人像部分另有人完成,这是文人画的常态。”梁颖说。《西圃图》图后拖尾有潘曾沂所作《西圃赋》、吴嘉洤所作《西圃记》及蒋德馨、顾文彬、彭慰高、潘祖同、吴艾生、吴嘉椿、潘钟瑞诸家题诗。
![]()
克鼎释文,局部 徐翌晟 摄
国家博物馆所藏西周吉金重器大盂鼎、上海博物馆藏大克鼎文献也在展览中体现。大盂鼎、大克鼎先后辗转入藏攀古楼,为金石学史上的重大事件。潘祖荫搜集拓片、组织考释,可谓不遗余力,具见于他汇总的多家盂鼎与克鼎考释文字。至于盂鼎的入藏过程,更像是一则牵动人心的故事,一场场金石雅集、一封封往来信函、一通通手书解释,在潘祖荫留存至今的往还书札中一一道来。
展览持续至2026年2月28日,其间将于跨年之际进行一次换展,届时将有更多不同的佳椠善拓、稀见珍本与公众见面。同时,将推出同名图录及普及本《潘家的书箧》,以期带来更多维度的诠释。
原标题:《宋元刻本、大克鼎释文……上海图书馆年度大展讲述“吴门冠族”风骨》
栏目编辑:江妍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徐翌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