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在财新峰会上的一番话,在圈子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很多老读者知道,咱们国家有个惯例,很多重大的政策转向,往往不是现任直接拍板说出来的,而是让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先出来吹吹风,试试水的温度。
楼部长这次说得非常直白,简直就是把窗户纸给捅破了。
核心意思就几点:
房产税立法已经在人大那边走完了,法律层面没障碍。
技术上的难点(比如谁家有几套房、值多少钱)也基本搞定了。
但是,现在楼市太冷,大家日子都不好过,所以现在不是推出的好时机。
这番话的信息量极大,如果把它翻译成咱们普通人能听懂的大白话,其实就一句:
万事俱备,只欠回暖。
这就像悬在所有人头顶的那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很多人以为它消失了,其实它只是在等一个你脖子最硬的时候落下来。
今天咱们就来深度唠唠这事。
01| 从打猎到种地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一个最底层的逻辑:国家为什么要收房产税?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打压房价。
其实这完全是想偏了。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都不会希望自己国家的资产价格崩盘。
收税的目的从来不是为了把税源搞死,而是为了细水长流。
楼部长这次提到了一个非常专业的词,叫“激励相容”。
这词听着挺唬人,其实道理很简单。
过去这二三十年,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卖地”。
这模式像什么呢?像“打猎”。
我看中一块地,那是猎物,我把它卖给开发商,这就是打了一枪,把猎物打死,肉一次性吃完。哪怕这块地以后涨到天上去,跟地方财政也没多大关系了,因为钱早就收进兜里花掉了。
这种模式下,地方政府的动力在于不断地找新地、卖新地。所以你会看到城市不断向外扩张,新区一个接一个。
但问题来了,猎物总有打完的一天。
现在的形势大家也看到了,房子卖不动,开发商不拿地,土地出让金腰斩。地方上要修路、要建地铁、要发工资、要维护公园,钱从哪来?
这时候,就必须从打猎模式切换到种地模式。
什么是种地?就是房产税。
以后我不指望卖地那点一次性收入了,我指望你们手里的房子。
只要我把城市的公共服务搞好,把学校建好,医院弄好,治安搞好,你家房子的价值就会上升。房价涨了,或者房租高了,我按比例收税,收到的税更多,我又可以拿去搞建设。
这就是楼部长说的“激励相容”。
在这个模式下,地方政府和房主变成了一根绳上的蚂蚱。 也就是从这一刻起,政府的角色从“土地批发商”变成了最大的“物业公司”。
既然是物业公司,那以后收物业费(房产税)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毕竟,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这种财政模式的转型,是历史的必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02 | 那个云淡风轻的下午
逻辑通了,大家最关心的就是:到底什么时候来?
楼部长说现在不是时候。确实,现在的楼市就像一个刚做完大手术的病人,身体虚得很。这时候你再给他抽一管血(收税),那人可能直接就挂了。
所以,目前的策略很明确:先养病,再干活。
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高枕无忧。
我想问大家一句,还记得“延迟退休”吗?
这事儿也是讨论了多少年,专家吹风、媒体讨论,大家一开始很焦虑,后来听多了也就麻木了,觉得“狼来了”喊多了狼就不会来。
结果呢?就在前不久,一个云淡风轻的下午,文件突然就发出来了。没有预兆,没有大张旗鼓的听证,就是直接落地。
房产税大概率也是这个剧本。
现在的暂缓,是为了将来的落地。楼部长话里的潜台词其实是:等这轮楼市调整到位,泡沫挤干净了,经济开始回暖了,这事儿就会立马提上日程。
这就像那个经典的“灰犀牛”理论。
它就在那里,体型巨大,你也看见了,但它一直不动。你以为它无害,直到有一天它突然冲过来,把你撞飞。
对于决策层来说,他们在等一个“安全窗口期”。
什么是安全窗口期?就是大概率会让楼市先调整到位,有足够多的刚需进场,房价跌无可跌,形成了真正的铁底。这时候推出房产税,对市场的冲击最小,既能补上财政的缺口,又不至于引发系统性风险。
所以,不要去赌永远不收,在宏观大趋势面前,个人的侥幸心理是不堪一击的。
03 | 谁在瑟瑟发抖?
既然要来,那谁最惨?
很多人担心房产税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导致房价崩盘。
其实大可不必。咱们看看先吃螃蟹的上海和重庆。这俩地方2011年就开始试点,十几年过去了,大家该买房买房,该涨价涨价,普通人几乎没感觉。
为什么?因为有“免征面积”。
上海人均免征60平米。一家三口,180平米以内不交税。说实话,绝大多数家庭,哪怕是中产,这辈子也就奋斗这一套100来平的房子。
对于只有一套自住房的人来说,房产税跟你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国家制定政策,从来都是抓大放小,不可能为了这点税收去激怒基本盘。
真正应该瑟瑟发抖的,是两类人。
第一类,是手握大量房产的“炒房客”。
以前咱们说“房东”,手里攥着十几套甚至几十套房子。在过去,房子是最好的储蓄罐,买了就放那,不吃草不吃料,还能自己升值。
但房产税一来,逻辑全变了。房子从资产变成了负债。
你想想,如果你有10套房,每年要交房价1%的税,十年就是一套房没了。如果房价不涨,或者涨幅跑不赢税率、通胀,那你就是在通过持有房子来“慢性自杀”。
另外最近有个新闻,就是银行在大量出售房产,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对普通人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
第二类,是持有低租售比豪宅的人。
那种市中心的老破小,虽然破,但好租,租金能抵扣一部分税。最怕就是那种远郊的大别墅,或者死贵死贵的大平层,如果你不住,也租不出去,那就是纯纯的税源。
所以,楼部长这次吹风,其实是在给市场发最后一次信号:
趁着靴子还没落地,赶紧优化你的资产配置。
手里那些没有居住价值、没有租金回报、纯粹为了炒而囤的房子,该处理就处理。等到房产税真的宣布那一刻,二手房市场挂牌量绝对会是一个天文数字,到时候你想跑,门都没有。
这其实就是国家一直在强调的“房住不炒”的终极大招。
用行政手段限购,那是堵;用税收手段调节,那是疏。让持有房子的成本高到你肉疼,你自然就不囤了。
04 | 普通人的活法
说到底,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其实只有一个:房产税来了,我该怎么办?
老实讲,这事儿比你想象得更简单,也比你想象得更无奈。因为它不是你能主导的,是国家财政、人口结构、城市化进程、土地收益模式全叠加之后的选择。
房产税不是为了收你那几千块钱,而是为了重建一个能持续运转的地方财政系统。
它的本质是制度升级,不过只是落在个人头上,就变成了影响。
所以,普通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意识到房地产的那个靠信息差吃肉的时代,彻底结束了。
房产税就是那个告诉你风停了的信号。
那么接下来怎么办?
先说第一条:
1. 自住需求不用慌,安心住你的房
你有一套房,或者还背着贷款,或者准备买第一套房,这类人几乎是国家重点保护对象。因为自住群体是城市稳定的压舱石,任何政策都不会动这部分人的奶酪。
这是最简单的政治智慧。
你用了半辈子的积蓄换一个住的地方,没谁会因为房产税对你下手。
所以,你的策略很简单:
买得起就买,量力而行,不要幻想升值,用得舒服最重要。
再说第二条:
2. 想改善?未来三年是窗口期
你有一套老破小,想换大一点的位置或面积?以前换不起,是因为新房动不动比老房贵三四倍。现在开发商扛不住了,改善盘价格越来越理性,二手房挂的越来越多,议价空间巨大。
我知道你可能还在等最低点。但是我跟你讲一句很现实的话:
普通人永远买不到最低点,只能买到能接受的点。
楼市的底部不是突然砸出来的,而是缓慢磨出来的。什么时候你感觉“怎么大家都开始买房了?”那其实已经涨起来了。你要的不是最低价,而是在别人犹豫的时候,你敢不敢做决策。
然后第三条,也是最关键的那条:
3. 手里有三套以上的,要当心了
这类人过去靠房子躺着涨,未来躺不住了。房产税不会让他们破产,但会让他们算账。一个人最怕的就是算账,一旦算清楚哪套房不划算,就要么卖,要么降价卖。
等房产税正式落地,他们不是不想卖,是卖不出去了。所以聪明点的,已经在悄悄甩货了。
这也是为什么最近二手房挂牌量像涨潮一样往上顶,银行都下场卖房了。市场永远有它自己的节奏,政策不会公开喊跑路,但会释放信号让聪明人先跑。
你不是投资客,所以你无需恐慌。但你要理解一件事:
未来城市里的房子,会慢慢变成住的东西,不是赌的东西。
等这一点彻底落实,房价自然就稳了,甚至还会回到一个你可以接受、工资能支撑的水平。
最后我想说一句最关键的话:房产税不是打击普通人的,是给未来一代铺路的。
过去二十年,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太快了,大家靠房地产赚的那波钱,说实话属于时代奇迹。现在这条路走到头了,你不能指望一辈子靠卖地过日子。房产税会让城市变得更健康:
— 地方有稳定收入,不靠卖地;
— 公共服务有钱维护,不会烂尾;
— 年轻人不用背着天价房价啃一辈子的贷款;
— 家家户户不再把房子当存款,而是当居所。
你看,表面上看是税,实际上是城市治理的大换挡。
未来最可能的结果是这样的:
房价整体稳住,中枢缓慢下调,改善盘便宜,投资盘凉透。
时代的风口过去了,但生活不会。
站在正确的位置上,你就不会被风刮倒。
全文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