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楼继伟透底,房产税的靴子还要悬多久?

0
分享至

前两天,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在财新峰会上的一番话,在圈子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很多老读者知道,咱们国家有个惯例,很多重大的政策转向,往往不是现任直接拍板说出来的,而是让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先出来吹吹风,试试水的温度。

楼部长这次说得非常直白,简直就是把窗户纸给捅破了。

核心意思就几点:

房产税立法已经在人大那边走完了,法律层面没障碍。

技术上的难点(比如谁家有几套房、值多少钱)也基本搞定了。

但是,现在楼市太冷,大家日子都不好过,所以现在不是推出的好时机。

这番话的信息量极大,如果把它翻译成咱们普通人能听懂的大白话,其实就一句:

万事俱备,只欠回暖。

这就像悬在所有人头顶的那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很多人以为它消失了,其实它只是在等一个你脖子最硬的时候落下来。

今天咱们就来深度唠唠这事。

01| 从打猎到种地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一个最底层的逻辑:国家为什么要收房产税?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打压房价。

其实这完全是想偏了。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都不会希望自己国家的资产价格崩盘。

收税的目的从来不是为了把税源搞死,而是为了细水长流。

楼部长这次提到了一个非常专业的词,叫“激励相容”。

这词听着挺唬人,其实道理很简单。

过去这二三十年,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卖地”。

这模式像什么呢?像“打猎”。

我看中一块地,那是猎物,我把它卖给开发商,这就是打了一枪,把猎物打死,肉一次性吃完。哪怕这块地以后涨到天上去,跟地方财政也没多大关系了,因为钱早就收进兜里花掉了。

这种模式下,地方政府的动力在于不断地找新地、卖新地。所以你会看到城市不断向外扩张,新区一个接一个。

但问题来了,猎物总有打完的一天。

现在的形势大家也看到了,房子卖不动,开发商不拿地,土地出让金腰斩。地方上要修路、要建地铁、要发工资、要维护公园,钱从哪来?

这时候,就必须从打猎模式切换到种地模式。

什么是种地?就是房产税。

以后我不指望卖地那点一次性收入了,我指望你们手里的房子。

只要我把城市的公共服务搞好,把学校建好,医院弄好,治安搞好,你家房子的价值就会上升。房价涨了,或者房租高了,我按比例收税,收到的税更多,我又可以拿去搞建设。

这就是楼部长说的“激励相容”。

在这个模式下,地方政府和房主变成了一根绳上的蚂蚱。 也就是从这一刻起,政府的角色从“土地批发商”变成了最大的“物业公司”。

既然是物业公司,那以后收物业费(房产税)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毕竟,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这种财政模式的转型,是历史的必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02 | 那个云淡风轻的下午

逻辑通了,大家最关心的就是:到底什么时候来?

楼部长说现在不是时候。确实,现在的楼市就像一个刚做完大手术的病人,身体虚得很。这时候你再给他抽一管血(收税),那人可能直接就挂了。

所以,目前的策略很明确:先养病,再干活。

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高枕无忧。

我想问大家一句,还记得“延迟退休”吗?

这事儿也是讨论了多少年,专家吹风、媒体讨论,大家一开始很焦虑,后来听多了也就麻木了,觉得“狼来了”喊多了狼就不会来。

结果呢?就在前不久,一个云淡风轻的下午,文件突然就发出来了。没有预兆,没有大张旗鼓的听证,就是直接落地。

房产税大概率也是这个剧本。

现在的暂缓,是为了将来的落地。楼部长话里的潜台词其实是:等这轮楼市调整到位,泡沫挤干净了,经济开始回暖了,这事儿就会立马提上日程。

这就像那个经典的“灰犀牛”理论。

它就在那里,体型巨大,你也看见了,但它一直不动。你以为它无害,直到有一天它突然冲过来,把你撞飞。

对于决策层来说,他们在等一个“安全窗口期”。

什么是安全窗口期?就是大概率会让楼市先调整到位,有足够多的刚需进场,房价跌无可跌,形成了真正的铁底。这时候推出房产税,对市场的冲击最小,既能补上财政的缺口,又不至于引发系统性风险。

所以,不要去赌永远不收,在宏观大趋势面前,个人的侥幸心理是不堪一击的。

03 | 谁在瑟瑟发抖?

既然要来,那谁最惨?

很多人担心房产税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导致房价崩盘。

其实大可不必。咱们看看先吃螃蟹的上海和重庆。这俩地方2011年就开始试点,十几年过去了,大家该买房买房,该涨价涨价,普通人几乎没感觉。

为什么?因为有“免征面积”。

上海人均免征60平米。一家三口,180平米以内不交税。说实话,绝大多数家庭,哪怕是中产,这辈子也就奋斗这一套100来平的房子。

对于只有一套自住房的人来说,房产税跟你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国家制定政策,从来都是抓大放小,不可能为了这点税收去激怒基本盘。

真正应该瑟瑟发抖的,是两类人。

第一类,是手握大量房产的“炒房客”。

以前咱们说“房东”,手里攥着十几套甚至几十套房子。在过去,房子是最好的储蓄罐,买了就放那,不吃草不吃料,还能自己升值。

但房产税一来,逻辑全变了。房子从资产变成了负债。

你想想,如果你有10套房,每年要交房价1%的税,十年就是一套房没了。如果房价不涨,或者涨幅跑不赢税率、通胀,那你就是在通过持有房子来“慢性自杀”。

另外最近有个新闻,就是银行在大量出售房产,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对普通人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

第二类,是持有低租售比豪宅的人。

那种市中心的老破小,虽然破,但好租,租金能抵扣一部分税。最怕就是那种远郊的大别墅,或者死贵死贵的大平层,如果你不住,也租不出去,那就是纯纯的税源。

所以,楼部长这次吹风,其实是在给市场发最后一次信号:

趁着靴子还没落地,赶紧优化你的资产配置。

手里那些没有居住价值、没有租金回报、纯粹为了炒而囤的房子,该处理就处理。等到房产税真的宣布那一刻,二手房市场挂牌量绝对会是一个天文数字,到时候你想跑,门都没有。

这其实就是国家一直在强调的“房住不炒”的终极大招。

用行政手段限购,那是堵;用税收手段调节,那是疏。让持有房子的成本高到你肉疼,你自然就不囤了。

04 | 普通人的活法

说到底,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其实只有一个:房产税来了,我该怎么办?

老实讲,这事儿比你想象得更简单,也比你想象得更无奈。因为它不是你能主导的,是国家财政、人口结构、城市化进程、土地收益模式全叠加之后的选择。

房产税不是为了收你那几千块钱,而是为了重建一个能持续运转的地方财政系统。

它的本质是制度升级,不过只是落在个人头上,就变成了影响。

所以,普通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意识到房地产的那个靠信息差吃肉的时代,彻底结束了。

房产税就是那个告诉你风停了的信号。

那么接下来怎么办?

先说第一条:

1. 自住需求不用慌,安心住你的房

你有一套房,或者还背着贷款,或者准备买第一套房,这类人几乎是国家重点保护对象。因为自住群体是城市稳定的压舱石,任何政策都不会动这部分人的奶酪。

这是最简单的政治智慧。

你用了半辈子的积蓄换一个住的地方,没谁会因为房产税对你下手。

所以,你的策略很简单:

买得起就买,量力而行,不要幻想升值,用得舒服最重要。

再说第二条:

2. 想改善?未来三年是窗口期

你有一套老破小,想换大一点的位置或面积?以前换不起,是因为新房动不动比老房贵三四倍。现在开发商扛不住了,改善盘价格越来越理性,二手房挂的越来越多,议价空间巨大。

我知道你可能还在等最低点。但是我跟你讲一句很现实的话:

普通人永远买不到最低点,只能买到能接受的点。

楼市的底部不是突然砸出来的,而是缓慢磨出来的。什么时候你感觉“怎么大家都开始买房了?”那其实已经涨起来了。你要的不是最低价,而是在别人犹豫的时候,你敢不敢做决策。

然后第三条,也是最关键的那条:

3. 手里有三套以上的,要当心了

这类人过去靠房子躺着涨,未来躺不住了。房产税不会让他们破产,但会让他们算账。一个人最怕的就是算账,一旦算清楚哪套房不划算,就要么卖,要么降价卖。

等房产税正式落地,他们不是不想卖,是卖不出去了。所以聪明点的,已经在悄悄甩货了。

这也是为什么最近二手房挂牌量像涨潮一样往上顶,银行都下场卖房了。市场永远有它自己的节奏,政策不会公开喊跑路,但会释放信号让聪明人先跑。

你不是投资客,所以你无需恐慌。但你要理解一件事:

未来城市里的房子,会慢慢变成住的东西,不是赌的东西。

等这一点彻底落实,房价自然就稳了,甚至还会回到一个你可以接受、工资能支撑的水平。

最后我想说一句最关键的话:房产税不是打击普通人的,是给未来一代铺路的。

过去二十年,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太快了,大家靠房地产赚的那波钱,说实话属于时代奇迹。现在这条路走到头了,你不能指望一辈子靠卖地过日子。房产税会让城市变得更健康:

— 地方有稳定收入,不靠卖地;

— 公共服务有钱维护,不会烂尾;

— 年轻人不用背着天价房价啃一辈子的贷款;

— 家家户户不再把房子当存款,而是当居所。

你看,表面上看是税,实际上是城市治理的大换挡。

未来最可能的结果是这样的:

房价整体稳住,中枢缓慢下调,改善盘便宜,投资盘凉透。

时代的风口过去了,但生活不会。

站在正确的位置上,你就不会被风刮倒。

全文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炸裂!南科大2000w资产教授出轨,妻子公开约会照,小三丑爆了

炸裂!南科大2000w资产教授出轨,妻子公开约会照,小三丑爆了

麦大人
2025-11-10 21:19:20
随着樊振东全运夺冠后反遭网暴,彻底揭开体坛最恶心一幕!

随着樊振东全运夺冠后反遭网暴,彻底揭开体坛最恶心一幕!

田先生篮球
2025-11-17 22:11:55
广西一地税局长被灭门:一家四口惨死七层小楼 凶手身份让人胆寒

广西一地税局长被灭门:一家四口惨死七层小楼 凶手身份让人胆寒

米米大肉
2023-12-30 15:48:38
特朗普果然变脸了,红线问题不再谨慎,对中国打出最敏感的一张牌

特朗普果然变脸了,红线问题不再谨慎,对中国打出最敏感的一张牌

大国纪录
2025-11-17 09:58:41
这3种儿媳,永远不会孝顺公婆,和有钱没钱无关,原因很简单

这3种儿媳,永远不会孝顺公婆,和有钱没钱无关,原因很简单

阿凯销售场
2025-11-11 15:34:24
CT或引发10万例新发癌症?做一次得癌风险增4成?医生说出了真相

CT或引发10万例新发癌症?做一次得癌风险增4成?医生说出了真相

DrX说
2025-11-17 14:15:52
梁朝伟和汤唯在《色戒》里“假戏真做”?网友爆出截图:一目了然

梁朝伟和汤唯在《色戒》里“假戏真做”?网友爆出截图:一目了然

姜糖先生
2025-06-08 19:31:00
东京餐厅厕所门:樱花妹与黑人男友的“15分钟激战”,老板怒挂全网后结局神反转!

东京餐厅厕所门:樱花妹与黑人男友的“15分钟激战”,老板怒挂全网后结局神反转!

日本物语
2025-11-16 20:33:33
前后不过2分钟,人民日报两次点名郭晶晶,周继红果然没说错

前后不过2分钟,人民日报两次点名郭晶晶,周继红果然没说错

科学发掘
2025-11-13 06:52:54
统一迎来临门一脚?大陆对台摊牌,使出最绝一招:放宽台胞证发放

统一迎来临门一脚?大陆对台摊牌,使出最绝一招:放宽台胞证发放

夏目历史君
2025-11-17 21:33:45
女子花550万购二手别墅,竟发现惊人茅台内幕

女子花550万购二手别墅,竟发现惊人茅台内幕

宝哥精彩赛事
2025-11-17 13:18:22
苹果官宣:新 Apple Store 来了,12 月 6 日见

苹果官宣:新 Apple Store 来了,12 月 6 日见

全是技能
2025-11-17 09:50:35
奇迹!广东女子的手机落在新疆乱石堆,3年后竟被人跨越5000公里送还,双方当事人发声

奇迹!广东女子的手机落在新疆乱石堆,3年后竟被人跨越5000公里送还,双方当事人发声

极目新闻
2025-11-17 22:42:00
中方直接掀了桌,27国不许用华为,“5G之战爆发”,先拿德国开刀

中方直接掀了桌,27国不许用华为,“5G之战爆发”,先拿德国开刀

粤语音乐喷泉
2025-11-16 15:59:04
一高管花25万欧元,在希腊办理买房移民,半年后懵了

一高管花25万欧元,在希腊办理买房移民,半年后懵了

老黄有话
2024-09-24 08:00:03
寿命长短与喝酒有很大关系?调查11558名饮酒者,终于得出答案

寿命长短与喝酒有很大关系?调查11558名饮酒者,终于得出答案

39健康网
2025-11-06 10:34:05
直到看到陈思诚在金鸡奖的获奖感言,才明白佟丽娅离婚是明智之举

直到看到陈思诚在金鸡奖的获奖感言,才明白佟丽娅离婚是明智之举

冷紫葉
2025-11-17 22:16:51
“电磁炉”为什么突然没人用了?听内行人说完,恍然大悟!

“电磁炉”为什么突然没人用了?听内行人说完,恍然大悟!

小柱解说游戏
2025-11-16 10:52:51
大玻璃窗“正退出”中国家庭?过来人说出了大实话,太真实了

大玻璃窗“正退出”中国家庭?过来人说出了大实话,太真实了

装修秀
2025-11-08 11:38:22
杭州楼市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待售二手房从165800套减到了163053套

杭州楼市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待售二手房从165800套减到了163053套

有事问彭叔
2025-11-16 19:07:51
2025-11-18 04:28:49
白梦日记 incentive-icons
白梦日记
这里是白梦,一个90后互联网从业者的观察笔记。聊见闻谈思考,偶尔碎碎念,期待和你一起碰撞灵感!
174文章数 3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房产要闻

首开狂卖6.68亿!海口这个顶级教育红盘,引爆海口楼市!

头条要闻

该聊聊琉球问题了 日本国内集体破大防

头条要闻

该聊聊琉球问题了 日本国内集体破大防

体育要闻

当家球星受伤后,球迷乐翻了天?

娱乐要闻

金鸡奖是“照妖镜”,揭露人情冷暖?

财经要闻

高市早苗的算计,将让日本割肉5000亿

科技要闻

京东外卖要“独立” 刘强东还宣战“点评”

汽车要闻

新增CDC后变化大吗? 试驾特斯拉model Y L

态度原创

家居
亲子
本地
艺术
公开课

家居要闻

回廊通道 强化空间秩序

亲子要闻

外公今天买了学步车教小满学走步了

本地新闻

这档古早综艺,怎么就成了年轻人的哆啦A梦?

艺术要闻

惊艳!全球百大美女变身顶级辣妈,居然在中国!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